高度約30㎝,莖部細直,斜伸的莖容易長像鐵絲的氣生根。對生葉片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3~5㎝,葉緣有圓齒缺刻,易從缺刻中生長幼株。葉色灰綠覆有白粉,革質葉較薄,多肉化不明顯。雨季時葉片垂直,旱季則葉片豎起,以避免陽光曝曬。春季開花,花序自莖頂伸出,花朵下垂筒狀,花瓣橘色,花冠4裂,盛開時非常具有觀賞性。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溫暖環境,日照充足葉色鮮明,葉片排列緊密且直豎。半日照處栽培,葉片平展。介質乾燥才澆水。生長幾年後莖容易長伸且凌亂,可以進行修剪,將剪下的枝條留作扦插材料。
本種產於全島低至中高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澎湖、蘭嶼、綠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常綠 落葉闊葉混生林、海岸林、熱帶雨林、草原和崩塌地等處活動,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吸蜜,雄蝶會至濕地吸水。在臺灣 沒有近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多種豆科和藍雪科植物,取食花或花苞,雌蝶將卵 單產產於寄主植物的花序上,卵呈藍白色圓餅狀,表面有緻密的網狀刻稜,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依寄主植物不 同而呈綠色或紫紅色,於寄主各部位上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褐色,上有黑褐色斑點。
身長約18cm。雌雄鳥羽色相同,雄鳥比雌鳥大。頭頂至後頸羽色烏黑,有黑色鬍線。雙頰、耳羽及喉部灰白色,嘴角有一橙色或黃色痣點。背部灰綠色,腰部灰色,翼的覆羽、飛羽及尾羽灰橄欖綠有黃綠色的羽緣,胸部淡灰褐色,腹部白色,尾下覆羽白色,羽緣帶有黃色。喙黑色。跗蹠與趾黑色。另外,在台灣東部與南部可見許多烏頭翁與白頭翁的雜交個體,各羽區有不同顏色的組合,產生的雜交類型很多,原則上兼具了兩者的特色。有些雜交個體的頭部黑色或白色範圍甚大,遠超過純烏頭翁或純白頭翁黑白兩色原來所佔的範圍,雜交個體在此兩極端之間展現多樣的羽色變異。
棲地與習性
與白頭翁相同。棲息的範圍很廣,由岩壁至庭園均可能出現,常出現在中低海拔的次生林、灌叢、農田、果園及都市公園與行道樹等環境中。不太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