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高2~3公尺,主幹直立、側枝柔軟易下垂。長橢圓葉有複羽狀深裂,葉長20~30公分。小葉葉緣有鋸齒。繖形花序自近枝端的葉腋伸出,花不具觀賞性。
栽培方式
福祿桐品種眾多,以羽裂福祿桐最為常見,其對於光線的適應性很強,可以接受大太陽直射,也可以經過馴化之後於室內窗邊生長,在室內僅靠燈光也能生長,故常見室內環境栽培。不耐旱,土乾即需要澆水,若太過乾燥容易發生葉片黃化而落葉。栽培介質需排水良好,若排水不良或太頻繁澆水使介質潮濕,則容易引起根系腐敗,造成葉片黃化凋落。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棲息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等地,偏好在林床及林緣等較陰暗潮 溼的環境活動,飛行緩慢狀似跳躍,喜歡訪花吸蜜。本種原被視為特有種,但近年已於華東地區發現其族群。在臺 灣算是不常見的種類,在臺灣近似的種類為巨波眼蝶,後翅腹面均具四枚眼紋,本種體型明顯小,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冬季罕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柳葉箬、芒和竹葉草等,雌蝶會將 卵單產於寄主的根、莖、葉或花穗上,也會產在寄主附近的土石、落葉、蕨類或其他植物上,卵呈白色球形,幼蟲 為褐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於植物莖葉或石塊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為褐色。
頭頂、頸側、頰、前頸和上胸為紅褐色;翼上覆羽和飛羽橄欖褐色,翼上的白色橫斑紋僅分布在飛羽的內翼和少數覆羽上,此白色橫斑紋在翼折疊時無法看見;喉白色;腹以下至尾下覆羽為黑白相間之橫斑;虹膜紅色至橘紅色(未成年鳥暗褐色)。喙鉛灰色;跗蹠和趾鉛青色。 未成年鳥暗橄欖褐色,頭和頸兩側的煙灰色更濃,肩羽和翼上覆羽有稀疏的黑色和白色橫條紋。幼鳥的背面灰黑色,腹面煙灰色,胸和腹具白色橫斑紋。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海拔700公尺以下的森林邊緣的底層、竹林、灌叢、高草、溪流岸邊低地,也生活在稻田、芋田和紅樹林中。白天隱藏在草叢中,多在晨昏活動,常單獨行動。行走時腳高抬,尾豎起上下翹動。遇有危險迅速躍飛上樹或遁入水中逃逸。
體幹為略呈側扁的紡錘狀,吻端相對近似種類較為圓鈍,且不具唇鬚;體色多為灰黑或深褐,尾鰭比例比對較小。背鰭不具硬棘,軟條數32-37;臀鰭軟條數34-39,脊椎骨數60-69
分布區域
非洲西部及中部淡水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