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葉月見草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具主根;莖長 10-50 cm,常分枝上分佈細毛柔毛。葉片兩形,從基生長出的葉片為叢生,倒披針形,羽狀分裂;莖生葉互生,披針形,長 8-12公分,寬1-2公分被白色短毛,不整齊疏鋸齒緣;所有葉及苞片綠色,被曲柔毛及長柔毛,上部的常混生腺毛。 花為單花,腋生,雌雄同株異花;花瓣鮮黃色具4花瓣,花朵 夜間開放,鮮黃色,凋謝後顏色會漸漸轉變磚紅色。花期6~9月。果實為蒴果,細長圓柱形,具4稜,成熟後狀如剝皮後的香蕉,成4片向下翻 裂。種子呈橢圓形。果期 5-11 月。
栽培方式
目前多歸化於海濱地區,其耐鹽鹼、抗風、耐旱,故對土壤選擇性不嚴,但仍以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較好。栽培環境以全日照環境較佳。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北部低山丘陵地,另外龜山島和澎湖群島也有觀察記錄,金門和馬祖產的則是指名亞種。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活動,飛行快速,會訪花吸蜜,,雄蝶喜於濕地吸水。以往本種分佈的南界,西部是在新竹附近,東部則在宜蘭一帶,但近年來可能是人為引入,在苗栗和臺中也常有目擊記錄。臺灣類似的種類為臺灣琉璃翠鳳蝶,其雄蝶性標較大且明顯,體型則較小,兩者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以蛹態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芸香科的三腳虌和山刈葉,偶而也會取食柑橘,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為淡黃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臭角為橙色。蛹為縊蛹,有綠、褐色兩型,常於寄主枝葉下側或附近其他植物上化蛹。
雌雄鳥外形相同。前額、臉頰及頭後的中央線白色或淺肉色,頭頂、後頸、下頦及喉部黑色,身體背面除了頸後下方有一小塊紅棕色羽區外,其它地方包括雙翼及尾羽均為鉛灰藍色,身體腹面在胸部以下深紅棕色,尾下覆羽紅棕色。喙骨黑色,跗蹠及趾暗鉛灰色。無翼帶,尾羽不帶白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主要在稀疏闊葉林的中上層活動,也會在樹林邊緣或灌叢矮樹上覓食。會單獨或成對活動。冬季會降遷到海拔僅幾十公尺的山腳樹林中活動。秋冬常形成單一鳥種的鳥群,或與畫眉科或山雀科鳥種形成混合鳥群一起活動。在北方的分布區有儲食行為,在台灣是否也會儲食尚待求證(Gosler&Clement2007)。會叼著螞蟻在身上擦拭,亦即文獻中所謂的蟻浴。
體型修長流線並略呈側扁;幼魚階段具橫向紋路,但隨成長逐漸轉淡,體長超過15公分者,則具銀灰或銀白體色。口裂明顯,具明顯掠食性與食魚性,尾鰭下緣顏色較深。
分布區域
印度與緬甸境內之依洛瓦底江及其相關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