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短縮的莖,高約25公分。心形葉片具有長柄,使植株高度能達到1公尺。葉片心形、圓形或卵圓形,葉長可達40公分,寬25~30公分。葉色濃綠有絨布樣的質感。葉脈上有銀色斑紋,質地如金剛砂般閃亮。肉穗花序長可達30公分,披針形佛燄苞綠色,較不具觀賞性。
栽培方式
適合半日照溫暖環境,戶外樹蔭下或牆陰等能避開烈陽強風處都適合種植,室內環境點燈補充照明也可以栽培。高溫潮濕環境有助於生長。種植須使用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介質,椰纖混合木屑或蛇木屑與泥炭土都適合。介質略乾就澆水,水最好不要淋灑在葉片上,以免水分蒸發後在葉片上留下白色水垢。春至秋季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高溫期可施用液體觀葉植物用肥料以促進葉片生長增大。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棲息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等地,偏好在林床及林緣等較陰暗潮 溼的環境活動,飛行緩慢狀似跳躍,喜歡訪花吸蜜。本種原被視為特有種,但近年已於華東地區發現其族群。在臺 灣算是不常見的種類,在臺灣近似的種類為巨波眼蝶,後翅腹面均具四枚眼紋,本種體型明顯小,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冬季罕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柳葉箬、芒和竹葉草等,雌蝶會將 卵單產於寄主的根、莖、葉或花穗上,也會產在寄主附近的土石、落葉、蕨類或其他植物上,卵呈白色球形,幼蟲 為褐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於植物莖葉或石塊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為褐色。
體長約23cm。雌雄鳥同型。頭部黑色,無額叢冠羽,眼周圍裸露無羽,為鮮黃色裸皮,眼後部分呈箭矢形。背部咖啡色。飛羽黑色,腕部有一白斑,飛行時明顯可見,亦可見翼下覆羽白色。尾黑色,末端白色。喉及上胸部褐灰色。腹部褐色,下腹部較淡。尾下覆羽白色。眼黃褐色。喙黃色,下喙基部淡藍色。腳黃色。幼鳥全身大致為較黯淡的褐色,黑頭不顯,眼周黃色裸皮較小。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平原及丘陵具開闊裸地及短草地之處,如農地、河川地、高爾夫球場、都市內的公園、校園、停車場、公路旁等。極為適應人類環境,毫不畏懼在人類周遭活動。單獨、成對或成十餘隻的小群活動,地棲性明顯,多數時間在地面覓食與走動,不覓食時則停棲在樹上、電線、公路及橋樑的護欄、或建築物屋頂上休息。經常與其它同屬的八哥混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