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匍匐性生長的野牡丹科植物,台灣可以見到個兩屬,一是花瓣4枚、花朵繁密的裂距野牡丹屬 Heterocentron,另一是花瓣5枚、花色粉紅的蔓性野牡丹屬 Dissotis,其屬名是由希臘文"dissos(二型)"而來,意指花藥分為二,具有10枚雄蕊,分為5長5短兩組。蔓性野牡丹的花說是粉紅色,其實是介於粉紫色之間的特殊顏色,又有"粉光花"之稱,經常作為庭園地被植物使用,有良好的覆蓋性,屬於宿根常綠草本植物,莖呈匍匐性,延伸可達60公分以上。
栽培方式
蔓性野牡丹屬於喜好溫暖、高溼度環境的植物,葉片小而密,花期在溫暖的地區可達全年,但冬季會較少,尤其北部較冷,常出現15℃低溫,難有開花。花雖只有一天壽命,但結果率高,果實被帶有腺毛的花萼苞裹著,也可做為觀賞重點,種子非常容易傳播,需注意控制其生長範圍。對肥料及土質需求不高,是可以作為快速覆蓋的地被植物,尤以在半日照環境的牆邊、綠籬旁、林蔭下都可生長。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臺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中較陰涼的區域活動,飛行快速,會訪花吸蜜 ,雄蝶喜於濕地吸水。臺灣類似的種類為翠鳳蝶,本種後翅尾突背面佈滿亮色麟,而翠鳳蝶集中形成黑邊,另外後 翅腹的淡色鱗片,本種只集中在翅基及下緣,而翠鳳蝶散佈至翅中央處,兩者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以蛹態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芸香科的吳茱萸、食茱萸和賊仔樹,雌蝶將卵 單產於寄主葉片背面,卵為淡黃綠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臭角為橙紅色。蛹為縊蛹,有綠、褐色兩型,常 於寄主枝葉下側化蛹。
害蟲學名:Coccus hesperidum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軟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咸豐草
作物學名: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
作物科別:菊科
雄鳥的頭部為淺灰至深灰色,後枕有時會有淡淡的綠色反光,頸部排列有豎起的硬羽,基部黑色,尖端為很寬的皮黃色帶,使得頸側呈淡乳黃色。頸側、胸部及上肩羽在不同角度光線下會反射出耀眼的暗綠或紫色光澤。肩、背、尾上覆羽、尾羽上方為灰黑或暗灰色。覆羽比肩羽顏色稍淡,飛羽的色澤則偏褐。頷及喉部乳白色漸漸融入乳黃色的頸輪,前頸反射很強的綠紫光澤。胸部暗皮黃灰色有不明顯的綠色光澤,脇暗皮黃灰色,往腹部則轉為棕皮黃色及較淡的桃紅皮黃色,至尾下則為白色的尾下覆羽。尾下黑色。翼下黑色有較褐色的飛羽。虹膜淡黃色到灰白色,眼圈灰色;喙基部紫黑色,尖端灰綠色或藍綠色;腳紫紅色。雌鳥與雄鳥近似,但色澤較暗,較偏褐色。
棲地與習性
生活於中海拔山區針闊葉混合林及常綠闊葉林的森林鳥種,冬季時會降遷至低海拔山谷。生性相當隱密,常單獨、成對或是10至50隻群體活動,喜歡在大樹上靜靜的停棲,隱身於濃密的枝葉中。 受到驚嚇時,在一陣鼓翼聲中,以強勁的飛行能力,在樹冠間靈巧的穿梭,快速地逃逸無蹤。通常在大樹上活動,有時會降落於地面。不會固定在一個地區活動,常漫遊於山林間尋訪結果的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