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株佈滿臘質粉末。莖粗壯多肉化。橢圓形或圓形葉片十字對生,葉徑可達1公分以上。葉色淺綠,低溫加上陽光曝曬時,葉緣甚至遍及葉身會變為紅褐色。成熟植株開花期冬、春季,灰白色肉質圓錐花序自莖端分化伸出,高度可達1公尺。筒狀花白色或黃色,花冠4裂。開花後植株會枯死。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環境,日照強葉片豎直,逢冬季低溫施予強日照,葉片會泛紅色更增美觀。植株較大形,適合用直徑5寸以上的盆器種植,介質須排水良好。介質乾就澆水,葉片淋水無妨。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綠島、蘭嶼、澎湖群島、龜山島、東沙島、太平島、馬祖和金門也有分 佈。成蟲活動於常綠闊葉林、竹林、農田和荒地,飛行活潑敏捷,常於黃昏時段出沒,喜歡吸食腐果和樹液等。本 種季節型非常明顯,低溫期前後翅的角狀突起更明顯,前翅背面的眼狀斑紋較高溫期明顯,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森 林暮眼蝶,該種喜歡潮溼的森林,但本種喜歡乾燥開闊的環境,在選擇棲地的差異非常大。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象草、稻、巴拉草和大黍等,雌蝶 將卵一或數列產於寄主葉片背面,通常排列整齊,卵呈淡綠白色半透明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為翠 綠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的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也是翠綠色。
雌雄鳥體色相似,繁殖羽額基白色,黑色寬過眼線,延伸至耳羽,過眼線上方有白色細線,有鮮黃色的眼眶。頭上前部黑色,後頭灰褐色,背、肩、腰、尾上覆羽灰褐色,雙翼暗褐色,喉頸白色,下頸至頸側有一黑色寬橫帶,胸腹以下白色,尾羽灰褐色。非繁殖羽,頭部及胸前的黑色轉為較淡的灰褐色。飛行時翼帶極不明顯。眼黑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黃色。
棲地與習性
偏好淡水性的環境,生活於水田、沼澤、排水後的魚塭及多石的河床。常單 獨或成小群活動,很少與其它岸鳥棲,行進的方式是小跑步方式,覓食時常以腳在淺水中攪動,再啄食浮出水面的生物。也會由土中啄起整條環節動物吞入口內(范尚知 1986)。 警戒心很強,棲息時常蹲伏下來隱藏自己,並不時以一隻眼睛注意上空入侵者的動靜。警戒時頭部重複上下點動。
體呈紡錘型,吻端圓鈍;具兩段式背鰭,腹鰭則癒合呈吸盤狀。體色灰白分佈稀疏之黑色圓點,第一背鰭末端具藍黑相間色塊。
分布區域
廣泛分佈於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和斐濟等國之河口或半淡鹹水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