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葡萄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葡萄安全性再升級
葡萄為高產值的重要經濟果樹,年生產面積約3,000公頃,栽種品種以巨峰葡萄最多,主要做為鮮食用,故生產過程必須更重視其安全性。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為提昇國產鮮食葡萄的安全性,結合多項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發「溫室葡萄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並於5月10 在彰化溪湖鎮葡萄專區舉開田間觀摩會,當日中部地區許多葡萄栽培專區之農友踴躍參加,並在田間觀摩說明及本場研究人員解說下對此技術及安全用藥之觀念有進一步的瞭解與認同。此技術在確保產量的前提下,能有效控制生產過程中病蟲的危害,且只在栽培初期使用農藥,開花後完全使用非農藥防治病蟲害,因此大幅減少6至8成的農藥施藥次數,在病蟲害管理成本每分地節省約2,500元,且生產的葡萄經檢測後皆符合國家標準,甚至已達無農藥殘留的最高安全標準。
溫室葡萄之栽培期為每年11月至隔年6月,由於氣溫較低且有設施保護,病蟲害相對較少,經調查僅白粉病、薊馬及ୖ類等發生較為嚴重;但根據調查發現,農民仍習慣依露天栽培之經驗防治病蟲害,此舉衍生浪費農藥,徒增生產成本的問題,也增加了溫室生產鮮食葡萄的藥劑殘留風險。
本場研發之「溫室葡萄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共分3階段,第一個時期自清園至萌芽:修剪葡萄枝條、清除殘體,並進行全面消毒。第二個時期自萌芽至開花:依植物保護手冊推薦之藥劑,進行 3-6次防治,使園區病蟲害無法立足。第三個時期自開花至採收:視病蟲害種類及發生密度,應用非農藥資材防治,所用資材包含亞磷酸、碳酸氫鉀及蘇力菌等。此外,於栽培全期配合懸掛黃色黏紙監測及誘殺小型害蟲,並利用性費洛蒙誘殺零星侵入之斜紋夜蛾及甜菜夜蛾。利用此技術僅於葡萄栽培全期使用3-6次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與一般農民慣行管理方式(約施藥15次)相比,可大幅減少6 至8成的施藥次數,除降低生產成本外,更能顯著提高鮮食葡萄之安全性,確保消費者健康並提昇消費意願,共創農民、消費者、生產環境的三贏局面。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葡萄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其他
相關檔案下載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本場廣告訊息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107年11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本場新進人員介紹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新型態農業耕作觀摩會》充分發揮"共享經濟"的核心精神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107年北部地區甘藷栽培管理技術暨產業輔導研討會活動紀實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農業技術諮詢服務暨傾聽人民心聲座談會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健康有禮-有機(轉型期)黑豆茶包上市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用手機找農機 農耕省工一把抓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閉幕 凝聚各界共識 打造全民農業113/11/22
- 農民輔導與推廣服務-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榮獲112 年度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評鑑優異獎1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