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地區水田之芋施肥管理
  芋Colocasia esculenta(L.) Schott.為天南星科(Araceae)芋屬(Colocasia)多年生的宿根性草本植物,俗稱芋仔、芋頭、芋艿,原產於亞洲南部的熱帶沼澤地區,也是熱帶亞太地區重要糧食作物之一。臺灣引進芋的栽培可分三個時期,分別為來自東南亞的原住民、大陸移民來臺由大陸華南地區攜入,以及日本占領臺灣時期所傳入之母子芋兼用的芋種而帶入種植。
  芋為多年生草本塊莖性植物,其塊莖含有大量的澱粉、礦物質、纖維素等對人體有益之營養,芋塊莖的利用多數作切片烘焙、切塊油炸等蔬菜用,或經由麵包、饅頭、脆芋餅、芋捲、芋泥、芋仔冰…等食品加工,因芋塊莖含草酸鈣,生食澀味重,僅供熟食或煮食。其葉柄含有鈣、磷、鐵、鈉、鉀及維生素A、維生素C及胺基酸等成分,烹煮軟化後風味甚佳供蔬菜食用,故芋在臺灣是日常餐桌上常見重要之夏季蔬菜和山地居民主要食糧的一種。
  芋性喜高溫多濕的氣候,一般在13~15℃以上之溫度適合植株生長,芋生長期以20℃以上溫度為佳,生長適溫為25~35℃,芋塊莖發育生長適溫在27~30℃,芋生長過程中在低溫則生長不佳,植株矮小,葉片小,葉薄、葉色淺綠或黃綠,生長不良。
  芋之葉片及葉柄組織內有氣腔,故芋生長期宜濕地栽培,於生長旺盛期需足夠水分供應,可做水田栽培模式種植,但隨著芋植株生長植株漸高大,基部球莖之生長亦逐漸肥大而形成塊莖,成為俗稱之芋頭;葉片生長隨著氣候的變化和塊莖的形成及肥大,芋之葉形變小生長緩慢,此時期需要較短的日照及土壤水分逐漸減少乾旱,有助塊莖肥大及澱粉生成。芋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無論水田、旱田或山坡地均可種植,以土層深厚、富含有機物質、保水、保肥強之壤土或坋質黏壤土為宜。土壤p H 值適應性亦廣,pH 4.0~9.0均可種植,但以土壤pH值5.5~7.5較為適宜。
  芋田土壤pH值若低於5.0以下之強酸性土壤,易降低土壤磷、鉀、鈣及鎂等元素養分有效性。強酸性土壤可施用苦土石灰及有機質肥料翻耕入土中改良,改變土壤理化性質,有利於芋對土壤養分吸收增加,提高土壤礦物元素有效性。但種芋農民皆憑據過去經驗累積,施肥常過度施用或深水施肥,造成肥分流失或揮失,導致肥料有效性降低,芋田施肥應淺水施肥,並經2~4日乾旱再行淺水灌溉,提高肥料利用。因此,建議芋農於種植前採土壤樣品送改良場進行檢測,了解農田本身肥力狀況,根據數值進行土壤改良及調整施肥量。
  臺灣地區芋之栽培生育過程,於種植後1~3個月芋生育緩慢,植株較小,種植後4~6個月生長快速期,葉形大、葉數增多,地上部植株重量增加甚多,為營養生長快速期,種植後5~6個月芋葉面積最大;種植後3~5個月芋塊莖開始形成,種植後6~8個月芋塊莖形成膨大最快速,種植後8~10個月塊莖成
長達高峰,葉片漸黃化枯萎,葉形變小,植株葉柄變短粗而矮,此時期塊莖內澱粉生成蓄積,為成熟採收期。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根菜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土壤肥料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其他
								相關檔案下載
							
						- 小米文化傳承 臺東農改場於新園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114/10/29
 - 二期稻作飛蝨類害蟲遷入預警,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適時防治114/10/27
 - 花卉產業與園藝療育114/10/23
 - 花卉育種的永續發展及實務分享114/10/23
 - 花藝設計與生活用花之身心薰陶114/10/23
 - 國產斑葉電信蘭育種研究與產業現況114/10/23
 - 零售消費端之切花品質研析與冷鏈保鮮處理114/10/23
 - 開創超市鮮花通路與願景114/10/23
 - 國產花卉產業動態與韌性發展114/10/23
 - 循環農業之苗木枝條去化再利用11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