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種植物妝點田埂 管理水稻害蟲更輕鬆
有鑑於從事有機耕作的稻農愈來愈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水稻田埂植被的操作和管理技術,日前於花蓮市康天德農友田區召開「以菊科植物及田埂花草營造水稻有機生態環境觀摩會」,現場吸引許多友善環境耕作的稻農前來參加,大家對於這項嶄新議題反應相當熱烈。
觀摩會由花蓮農改場范副場長美玲主持,范副場長表示該場研究人員近年來針對有機農田營造多樣生物棲地進行研究,目的在於幫助農民以生態平衡概念輕鬆管理蟲害問題。接續由花蓮農改場林立和游之穎助理研究員針對以菊科植物及原生田埂花草管理蟲害進行講解。林立表示,先前已在場裡試驗田監測評估數種菊科植物的蟲相,這次選擇孔雀草和百日草做為天敵棲地營造的材料,主要是吸引大自然的寄生蜂前來駐足,進而控制田區的害蟲數量。
目前花蓮縣通過有機驗證的水稻田面積超過1100公頃,水稻田的常見害蟲如褐飛蝨、葉蟬、二化螟等影響水稻品質和產量,對於有機稻農而言仍需依賴各種有機資材的投入,如苦楝油、菸草粕等進行防治。然而本次觀摩會田區種植菊科開花植物後,經研究人員調查田間水稻情況,發現可提高寄生蜂的族群密度而降低害蟲數量,效果非常好。身為花蓮市農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花蓮市有機米產銷班班長的康天德表示:「種植這些開花植物後,我的水稻今年都沒有噴灑任何有機資材,水稻生長的情況比往年都好!」
另外研究人員游之穎為了解決康班長在這塊田區多年來惱人的雜草問題,試種了許多低矮的原生開花雜草,如馬蘭、定經草、台灣天胡荽、蠅翼草等。這些「雜草」在一般人眼中通常是希望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但游之穎表示,若能保留這些原生雜草於田埂上,不但可取代水稻害蟲的中間寄主雜草,這些多年生的開花植被亦具有防止土壤流失功能,也可減少除草次數和成本,同時還能做為水稻收割後天敵昆蟲的棲息地。
花蓮區農改場近年來引進國外的生態系統服務概念,不斷嘗試各種前所未見的田間植被創新作法,在田埂及農田周遭畸零地種植各式各樣的開花植物,主要目皆在幫助轄區農民可以減少各種防治成本的投入、增加收益,另一方面也兼具幫助農民建立健全的農業生態系統服務之永續環境。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工程類 > 農業機電
- 花卉產業與園藝療育114/10/23
- 花卉育種的永續發展及實務分享114/10/23
- 花藝設計與生活用花之身心薰陶114/10/23
- 國產斑葉電信蘭育種研究與產業現況114/10/23
- 零售消費端之切花品質研析與冷鏈保鮮處理114/10/23
- 開創超市鮮花通路與願景114/10/23
- 國產花卉產業動態與韌性發展114/10/23
- 循環農業之苗木枝條去化再利用114/10/23
- 蝴蝶蘭永續管理中黃葉病感染源之探討與管理114/10/23
- MPS花卉永續驗證系統之國際發展暨臺灣花卉產業推動現況報告11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