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台灣香菇栽培史(上)
							作者:宋細福;呂昀陞;石信德;
							公佈日期:106 年 04 月 05 日
						
						
	昔日國人傳統上認為,食用菇類乃屬山珍,也是一種可遇不可求之美食,據今2017年已80-95歲之長者所知,1950年代前,在台灣一般民間之宴會,必須是『幼席』,亦即高檔餐宴,才會有一道香菇佳餚襯置;若有此香菇者,在評價上,就非僅靠豬鴨鵝之肉食可之比擬。
	今日由於科技之進步,這些菇類均可人工大量生產,成為大眾化的農產品。香菇因具有特殊香氣,且營養豐富,是料理烹煮的良好食材之一。
	今詳查台灣香菇之人工栽培史,當可略分為「香菇史文獻紀錄期」、「香菇段木人工栽培期」及「香菇木屑塑膠包開發與推展期」等三大階段,本文概述如下,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蕈類
								相關檔案下載
							
						延伸閱讀
							- 114年2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4/01/21
 - 香菇對抗氣候變遷之利器-水簾立體化裁培技術112/09/10
 - 香菇對抗氣候變遷之利器水簾立體化栽培技術112/03/07
 - 臺南區農業專訊第119期-臺灣有機黑木耳達人~莊詠傑 111/04/21
 - 菇蕈類水萃物抑制血管新生評估-斑馬魚模式110/06/11
 - 菇類菌絲體成型技術之應用與展望110/06/11
 - 農業試驗所開發對抗香菇菌種弱化與提升產量之技術套組 有利於擴大服務菇農110/03/25
 - 循環利用菇類和稻殼等剩餘資材開發於草莓和蔬菜設施栽培110/03/03
 - 木耳栽培病害管理模式介紹110/03/02
 - 沼渣與蔗渣對菇類生產之影響109/11/10
 
									議題關聯知識文庫
								
							入口網關聯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