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樹豆栽培與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引種樹豆簡介--03
綜上所述,人力仍是目前樹豆採收受限的一大主因。如何透過樹豆栽培模式及品種的改善來解決產業的困境、促進產業發展,是本場未來努力的重點方向。
依上述情況,樹豆在花蓮的發展應改進以下情況:
1.栽培期太長,田間利用率低。
2.生長期間長,且生長期適逢梅雨季及颱風季易受災。
3.同植株豆莢成熟度時常不一,需以人力採收,效率低而成本高。
4.缺乏早熟品種,成熟期植株高大難以機械化。
引種樹豆於本場栽培初探
考量前述樹豆栽培困境及人力成本高昂的情況,本場希望以早熟、較低矮且不具備光敏感性的樹豆為育種目標,自印度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引入早生品種ICPL87、ICPL88039、ICPL88034、ICPL151、ICPL85010;光週不敏感品種ICPL11255及毛豆用品種ICPL87091共計7種。期望可作為優良親本,改善國內樹豆品種栽培之困境。
在各品種之間,株高差異甚大,最矮的是ICPL11255,成熟時平均株高為119公分,最高則為ICPL88034,平均231公分,與對照品種`台東3號´成熟株高171公分比較呈顯著差異。但在開花日數和成熟日數方面,所有引種品種均較台東3號更早開花成熟,最早的是ICPL11255,從播種到採收約160日,且其株高亦較矮小,相對能減少採收上之負擔。除此之外,各品種的主莖直徑和每莢粒數均小於`台東3號´,顯示植株的莖較細,若作為機械化採收之目標可行性較高,但可能因每莢粒數少,雖然分枝數高於對照品種,各品種單株的平均產量仍較`台東3號´更低,然而早生的特性仍有助於田間土地利用率增加。
一般蝶型花亞科的作物為自交作物,但樹豆在多項文獻被認為可能有超過10%的天然雜交率,過往有些文獻亦指出可能高達30%。因此,本年度第一次試種之結果尚不能完全確認各品種之特性,後續將規劃重複試種並擴增族群數量,以利確認其性狀表現,再調整後續研究方向。希望藉由本場對樹豆的研究與推廣,能讓全國民眾一窺樹豆背後的飲食與文化特色,一同和我們體會樹豆的魅力。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形態與生理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遺傳與育種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栽培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營養與肥培管理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其他
- 臺南區農情月刊341期-雜糧產業升級 臺南區農改場 引領國內糧食自給新未來113/11/15
- 花蓮區農情月刊--文旦全果利用機械設備再升級 省工效益可達2倍以上113/11/08
- 雜糧產業升級 臺南區農改場引領國內糧食自給新未來113/10/15
- 花改場--柚有新法寶!文旦全果皆可應用113/10/08
- 臺南區農情月刊339期-歡送豆豆回嘉去113/09/16
- 即食夯樹豆,輕鬆好上桌113/09/12
- 花蓮區農業專訊--筷閃野美味 馬太鞍欣綠農園樹豆之地的野菜餐桌--03113/07/17
- 花蓮區農業專訊--筷閃野美味 馬太鞍欣綠農園樹豆之地的野菜餐桌--02113/07/17
- 花蓮區農業專訊--筷閃野美味 馬太鞍欣綠農園樹豆之地的野菜餐桌--01113/07/17
- 花蓮區農業專訊--利用分子科技縫合大豆裂莢:分子標誌在大豆抗裂莢育種的應用--0311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