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花蓮區農業專訊--黃芩有機栽培管理與機能性產品研發--04
作者:張同吳
公佈日期:111 年 12 月 06 日
四、水分管理
種植後要保持土壤濕潤,遇夏季高溫乾旱要及時澆水,若遇強降雨田間積水過多則要及時排放,積水時間過久容易導致根部腐爛。
五、病蟲害管理
黃芩病蟲害罕見,但在幼苗初期會遭地下害蟲啃食或剪斷,須注意防範,可利用菸葉有機堆肥,在種植前二週與有機肥一起施用於田間,每公頃施用量為600-800公斤。在進入生長期階段後則鮮少有病蟲害發生。一般中草藥均會有連作障礙問題,連作會影響土壤的地力,對作物養分之吸收與利用造成影響,使黃芩根部產量及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另外,連作易造成病蟲害之為害,影響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因此,為提高黃芩之產量與品質應避免連作,可與豆科作物或水田輪作。
六、收穫處理
黃芩於5-6月開始抽花苔,8-9月種子陸續成熟,可採種後將種子冷藏於4℃中保存供下期作使用,9-10月根部品質及產量最好,為採收適期,10月之後地上部莖葉逐漸枯萎,根部因缺乏生長活力,導致植株衰敗死亡。在台灣氣候環境下種植一年即可採收,每公頃產量約為800-1,200公斤,以怪手等機械收穫時應避免根部損傷,以免根部因損傷而有發霉腐爛影響品質。根部收穫後以清水洗淨除去泥沙及雜質後,將根部切片,立即置於烘箱以40℃烘乾,可避免根部品質劣變,烘乾後再密封包裝貯存於4℃冷藏即可維持根部品質。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其他特用作物 > 其他特用作物栽培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其他特用作物 > 其他特用作物營養與肥培管理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其他特用作物 > 其他特用作物-其他
延伸閱讀
- 臺南區農情月刊第352期-創新農業技術推動有機栽培,落實 ESG 跨域合作114/10/21
- 部落富足的密碼-小米加值應用.docx114/10/03
- 草莓與紫蘇栽培技術改進 (第4年/全程4 年)114/06/19
- 2024世界有機大會苗栗場成果展風采114/01/21
- 茭白筍有機栽培之生態服務價值初探113/08/01
- 花蓮區農情月刊--從健康安全到有機生產 宜蘭紅鳳菜進步ing113/06/21
- 農產加值講座,推廣臺東在地香草植物多元應用113/04/19
- 花改場--以SPME-GC / MS分析國產與進口啤酒花揮發性化合物之差異--08113/03/18
- 花改場--以SPME-GC / MS分析國產與進口啤酒花揮發性化合物之差異--07113/03/18
- 花改場--以SPME-GC / MS分析國產與進口啤酒花揮發性化合物之差異--06113/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