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紅龍果早春燈照產期調節搭配地面鋪設袋裝有機質肥料 提高花苞形成技術介紹
作者:陳盟松
公佈日期:111 年 12 月 21 日
文圖/ 陳盟松
中部地區紅龍果種植面積為1,120 公頃,約占全國種植面積的40%,是臺灣紅龍果的重要產區。在10 月至隔年4 月非主要產季期間進行夜間燈照的產期調節模式,是農民提高紅龍果產值的重要栽培模式。但隨著氣候變遷及極端天氣影響,在春季產期調節2-4 月間常遇到寒流與低溫,進而影響紅龍果提早產調時的花苞形成量。由於紅龍果花苞形成時,環境溫度若低於18℃,即使日長大於12 小時以上也不利於花苞產生,因此為解決春季產期調節2-4 月間無法預期的低溫影響,故採用袋裝有機質肥料於紅龍果產期調節燈照處理期間,利用地表覆蓋模式,將其鋪設在紅龍果根域附近,維持根域地表溫度與相對濕度,以促進紅龍果花苞的形成量。
經111 年年初試驗,大紅種紅龍果在春季進行夜間燈照產期調節搭配地面鋪設袋裝有機質肥料處理後,在3 月11 日出現第一批花苞,以地面鋪設袋裝有機質肥料處理組來花率為2.91%,高於對照組的1.49%。由地面溫度變化觀察,當地面鋪設袋裝有機質肥料時,可有效維持土壤表面溫度在20℃以上,而無鋪設者當冷氣團來襲時,平均地表溫度會降至15℃以下,顯示紅龍果在冬春進行夜間燈照產期調節時,同時搭配地面鋪設袋裝有機質肥料,藉由地面覆蓋維持地表溫度與相對濕度,有助於花苞的形成,可提高春季產調果的產量。因此,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紅龍果進行冬春產期調節期間搭配地面鋪設袋裝有機質肥料的簡易做法,可以維持根域周邊的地表溫度與相對濕度,而有利於紅龍果花苞形成。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土壤肥料類
相關檔案下載
延伸閱讀
- 花卉產業與園藝療育114/10/23
- 花卉育種的永續發展及實務分享114/10/23
- 花藝設計與生活用花之身心薰陶114/10/23
- 國產斑葉電信蘭育種研究與產業現況114/10/23
- 零售消費端之切花品質研析與冷鏈保鮮處理114/10/23
- 開創超市鮮花通路與願景114/10/23
- 國產花卉產業動態與韌性發展114/10/23
- 循環農業之苗木枝條去化再利用114/10/23
- 蝴蝶蘭永續管理中黃葉病感染源之探討與管理114/10/23
- MPS花卉永續驗證系統之國際發展暨臺灣花卉產業推動現況報告11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