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利用補光技術改善宜蘭秋冬季有機蔬菜育苗品質--01
前 言
宜蘭地區地理氣候環境特殊,秋冬季易受東北季風與地形影響而降雨。近年氣候變遷亦影響宜蘭地區的降雨型態,夏季降雨明顯減少,甚至出現旱災情形,而秋冬季降雨強度與降雨頻率明顯增加。以2020年10月到12月為例,三個月降雨日數分別為21、23和27日,平均月降雨日數為23.7日。宜蘭平均每日日照時數僅1.3小時;北部桃園3.5小時,約為宜蘭2.8倍;中南部嘉義5.4小時,則為宜蘭4.2倍。平均日射量宜蘭為5.6MJ/m2,桃園12.1MJ/m2為宜蘭2.2倍,嘉義13.2MJ/m2為宜蘭2.4倍。而光對作物生長與產量影響甚鉅,前人研究Marcelis等學者指出,光強度每增加1%,蔬菜產量也會隨之增加約0.8~1%,說明光對作物產量影響甚鉅。
宜蘭秋冬季長達3個月時間幾乎都處於霪雨低光的天氣狀態,易使作物生長發育不良。尤其設施內有機蔬菜育苗,因長時間低光高溼環境,極易造成蔬菜育苗徒長問題,蔬菜育苗與栽培時間延長且品質及產量降低,進而影響宜蘭縣學校營養午餐食用在地有機蔬菜供應問題。宜蘭縣每週食用兩次宜蘭在地有機蔬菜需求量約6,600公斤,每學期約需10~12萬公斤,整學期實際供應量約不足10~20%。而秋冬季連續降雨時期,使宜蘭在地有機蔬菜供應不足情形尤為嚴重,僅約需求量50%。
宜蘭地區秋冬季霪雨低光高濕造成徒長問題
許多有機蔬菜栽培農友為避免農藥及生長調節劑殘留風險,採自行育苗方式,而宜蘭地區有機蔬菜育苗最常見的問題,即為植株徒長問題。古有農諺云:「壯苗五成收。」顯示優良健壯的種苗是提早採收與豐產的基礎,尤其短期葉菜類因栽培時程短,種苗健壯與否影響甚鉅。通常健壯的種苗外觀特點為:整體苗株矮且莖粗,下胚軸粗短,節間短,葉片厚且濃綠,地下部比例高,有大量白色健康的根等。而宜蘭地區秋冬季時常霪雨綿綿,低光高濕環境極易造成苗株徒長纖弱。
因植物無法像動物那樣,遇到不適合的環境可以快速移動離開,也可以主動尋覓食物。植物為生產者也就是自營生物,吸收太陽光藉由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除自身生長發育利用外,亦供異營生物取食利用。而陽光如同植物的食物,植物為覓食尋求陽光,演化出一套感知周圍環境光條件的受體,如感知到遮蔭即快速啟動一系列複雜的生化生理反應,即植物之避陰綜合症(避陰效應;避蔭反應;shade avoidance syndrome;SAS),以求儘速逃離遮陰低光環境,尋找更多的光源生存。植物產生避陰綜合症之形態與生理變化,包含下胚軸、葉柄及莖的加速伸長,節間拉長,強化頂芽優勢與向光性,分枝減少、根系生長不良,形成徒長形態,以及提早開花、加速老化、防禦系統減弱、易感病蟲害、減少根部有益微生物共生、產量減少等。誘發植物徒長及產生避陰綜合症的因素,主要為低光,而高濕(高水分潛勢)及高溫環境,均會加劇徒長等避陰反應之徵狀。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葉菜類 > 葉菜類栽培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葉菜類 > 葉菜類-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蔬菜作物-其他
- 花蓮區農業專訊--花蓮地區陸生藍綠藻的生態特性及栽培管理--03114/03/21
- 花蓮區農業專訊--花蓮地區陸生藍綠藻的生態特性及栽培管理--02114/03/21
- 花蓮區農業專訊--花蓮地區陸生藍綠藻的生態特性及栽培管理--01114/03/21
- 花蓮區農業專訊--綠球體誘導技術 加速東洋山蘇花種苗繁殖--03114/03/21
- 花蓮區農業專訊--綠球體誘導技術 加速東洋山蘇花種苗繁殖--02114/03/21
- 花蓮區農業專訊--綠球體誘導技術 加速東洋山蘇花種苗繁殖--01114/03/21
- 花改場--建立四季部落甘藍管理技術 維繫特色產業永續經營114/03/14
- 日夜溫差濕度高,臺南區農改場提醒農友注意防治蔥蒜類紫斑病、黑腐病及炭疽病114/02/21
- 114年2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4/01/21
- 臺南區農情月刊第343期-變廢為寶 -回收培養土循環再利用11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