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甲烷減排措施
文圖/ 廖崇億、吳以健
水稻種植產生的甲烷是農業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之一,臺灣近年因旱田轉作及稻作四選三等政策推動下,水稻面積逐年遞減,目前約占農業部門的六分之一。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 出版的碳排放計算指南,提供不同管理調整係數計算水稻田的甲烷排放量,雖與實際排放量尚有差異存在,但係數間相對比例差異仍以甲烷減排為關鍵。本文簡要說明各調整係數與田間管理之間關係,以作為推動水
稻田甲烷減排措施的參考。
灌溉管理係數(SFw):持續淹灌的水稻田,甲烷排放最高,單次排水曬田其次,若採行標準的間歇灌溉( 或稱乾濕交替灌溉,AWD),水位灌至5 公分或定量水位後,再退到土表下5 公分或更乾狀態,可減少甲烷排放30% 以上;另依本場研究結果顯示,高強度的乾濕交替(80% 耕作以上時間排水至-15 公分的乾濕交替) 可能造成部分水稻品種有減產風險,目前本場持續進行試驗,期在甲烷減排與生產之間取得平衡。
作前淹灌管理係數(SFp):若在作前淹灌持續浸水超過30 天,在水稻期作間會有更高的甲烷排放量,浸水小於30 天或超過30 天不浸水,則甲烷排放量會較低。為處理前期作稻稈殘株,避免影響次期水稻生長,會翻耕浸水加速稻稈分解,而臺灣慣行操作之作前淹水處理天數多在30 天內,雖不是最理想但也不致造成高量碳排。另有關稻稈分解處理,可參考使用本場技轉之稻草分解菌肥加速分解,目前初步試驗調查,
未發現有顯著造成稻田額外甲烷排放狀況。
有機物添加管理係數(SFo):透過稻稈掩埋量/ 時間、有機物添加量、種類與時間點等,計算不同有機物添加管理係數。一般田區,稻稈為水稻甲烷主要的有機質源,稻稈翻耕入土時間距播秧前越短排放越高,這也是臺灣二期作水稻田甲烷排放較高的原因之一。稻稈移除雖可有效降低水稻田甲烷排放,但需對應再利用途徑,否則除了花錢費工外,還可能在異地造成碳排,形成碳洩漏。另水稻若採有機栽培,常會施用大量有機質肥料,可能會有甲烷增排的潛勢,因此有機水稻栽培若有申請碳足跡需求,宜慎選有機肥種類及進行合理化施肥。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土壤肥料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消費者知識庫 > 環境生態類
相關檔案下載
- 農民輔導與推廣服務-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榮獲112 年度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評鑑優異獎113/11/20
- 農業淨零碳排- 地被植物對增加果園土壤固碳之應用研究113/11/20
- 農業生態與國土綠色網絡- 苗栗縣西湖鄉文旦產區長期生態調查113/11/20
- 土壤肥料與農業機械-促進瓜果類作物抗逆境複方微生物堆肥之研發113/11/20
- 生物防治與植物保護研發應用-開發草莓潛伏性病害檢測技術及導入抗感病快篩技術於耐病育種113/11/20
- 作物改良、栽培技術及產品研發-抗白葉枯病水稻品種- 苗栗3 號113/11/20
- 蠶蜂及生物技術研發-二化性家蠶種原延長冷藏保存關鍵技術之研究113/11/20
- 水稻稻種繁殖一貫化機械作業,臺南農改場辦觀摩會秀成果113/11/20
- 運用智慧化茶園管理及新型加工製茶技術 以「臺灣製造,品質第一」為目標攜手開創新局113/11/18
- 機採茶菁結合茶園智慧化管理 韌性技術為茶產業布新局1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