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茭白筍栽培新技術介紹
作者:藍玄錦;昌佳致
公佈日期:113 年 08 月 01 日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南投縣歷年茭白筍單位面積產量逐年下降,由101 年24,642公斤/ 公頃下降至111 年15,451 公斤/ 公頃。其原因可能如下:
- 筍農採用連作方式經營,又因為電照、刈頭等產期調節之技術發明,使農民為搶利潤於冬季電照處理,提早種植茭白筍,後續第二期作又遇到夏季高溫,影響茭白筍生育,導致產量下降。此外使用之總量氮、鉀肥過高,導致土壤酸化,除影響植株生育外,亦間接影響耐夏季高溫逆境之能力。
- 茭白葉片及葉鞘佔總生質量50-70%,每公頃茭白桿( 殼) 生產剩餘物鮮重可達7-10公噸。以往農友於種植結束後( 約每年11-12 月間),多以背負式割草機將地上部刈除,並棄置於田區,再直接以焚燒之方式,進行處理。然而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煙霧,妨礙行車視線,容易造成道路交通事故,且煙霧及粒狀污染物影響民眾生活品質及健康。再者,燃燒茭白筍殼( 葉) 之火勢不易撲滅及控制,可能衍生延燒鄰地農舍、威脅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等涉及公共危險情事。此外,燃燒茭白筍殼( 葉) 會因高溫破壞表土微生物相,且燃燒後之茭白筍殼( 葉) 灰會造成過多碳酸鉀及氧化鈣,導致土壤肥力不均等情形,進而影響後續茭白筍之種。
- 茭白筍栽種過程中,多需進行老葉或病害葉剝除之田間操作,以促進分蘗生長、促進通風、避免害蟲隱蔽,以利病蟲害防治管理。然茭白葉( 殼) 多堆置於田間暗溝,發酵腐爛過程中產生厭氧性細菌阻礙根部呼吸,且老葉攜帶之病蟲害,尚殘存於其上,除影響田內水流外,亦成為田間病蟲傳播源之一,但農民朋友於田間操作時,若再將剝除後之老葉移出田區,對於勞力上是一大負擔。
針對上述問題,本場近年來開始嘗試導入不同之技術,期望能減少栽種之問題,以下將介紹近年本場於茭白栽培上進行之試驗結果,以供農友於未來栽培時之參考。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土壤肥料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相關檔案下載
延伸閱讀
- 小米文化傳承 臺東農改場於新園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114/10/29
- 二期稻作飛蝨類害蟲遷入預警,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適時防治114/10/27
- 花卉產業與園藝療育114/10/23
- 花卉育種的永續發展及實務分享114/10/23
- 花藝設計與生活用花之身心薰陶114/10/23
- 國產斑葉電信蘭育種研究與產業現況114/10/23
- 零售消費端之切花品質研析與冷鏈保鮮處理114/10/23
- 開創超市鮮花通路與願景114/10/23
- 國產花卉產業動態與韌性發展114/10/23
- 循環農業之苗木枝條去化再利用11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