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落花生冠腐病之發生及預防
作者:郭建志;林瑞家
公佈日期:113 年 08 月 23 日
文圖/ 郭建志、林瑞家
落花生冠腐病係由植物病原真菌Aspergillus niger 與A.pulverulentus 所引起,大多於幼苗期與生長期發生,砂質土壤且靠海田區之發生率較為嚴重。此病原可於受汙染的種子、土壤及植株殘體上存活,通常以植株殘體為重要感染源。因此,當落花生種子發芽後,土壤中或植株殘體上之冠腐病菌之菌絲會開始入侵根冠、子葉節及下胚軸的組織,初期病徵為水浸狀,之後迅速腐爛呈現暗褐色,最後基部組織上會產生大量黑色分生孢子。幼苗期感染呈現猝倒病徵,成株期莖基部被感染後,植株會逐漸萎凋,同樣感染部位會出現黑色分生孢子。目前國內對於此病原菌於落花生本田期尚無推薦防治化學藥劑,因此,防治此病害應從預防著手,可預防之措施如下:
一、落花生莢收穫後應迅速曝曬乾燥:主要是利用日照曝曬受冠腐病汙染的種子,使菌絲及分生孢子死亡,降低病原菌侵入種子的機會。
二、落花生種子表面消毒:目前依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核准之4 種拌種藥劑,列表如下,施藥方式於播種前剝殼拌種後再使用,可降低冠腐病於落花生生長的為害。
三、播種時避免深植:由於冠腐病菌可於土壤中存活,種子深植會延長子葉長出土面時間,因此避免種植過深,可讓種子盡快發芽,減少幼苗猝倒現象。
四、避免田區土壤過於乾燥: 高溫及乾旱會加速病原菌發生及入侵危害,因此播種前可灌水保持土壤濕度,於播種後30 天適當灌水, 降低此病害發生機會。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相關檔案下載
延伸閱讀
- 小米文化傳承 臺東農改場於新園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114/10/29
- 二期稻作飛蝨類害蟲遷入預警,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適時防治114/10/27
- 花卉產業與園藝療育114/10/23
- 花卉育種的永續發展及實務分享114/10/23
- 花藝設計與生活用花之身心薰陶114/10/23
- 國產斑葉電信蘭育種研究與產業現況114/10/23
- 零售消費端之切花品質研析與冷鏈保鮮處理114/10/23
- 開創超市鮮花通路與願景114/10/23
- 國產花卉產業動態與韌性發展114/10/23
- 循環農業之苗木枝條去化再利用11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