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療育庭園設計與園藝療育活動之應用
摘 要
本文以彰化縣一處農村社區為例,根據在地高齡者與居民的需求,將原有的戶外場域改造成一個結合自然環境與感官體驗的療育庭園。該療育庭園設置之目的主要為促進高齡者健康,可作為高齡者與居民步行其中及休憩使用,同時設計高齡者在療育庭園可進行操作或採摘植物的園藝療育活動,藉此增加高齡者在庭園停留的時間與身體活動量。
關鍵詞:高齡者、療育庭園、園藝治療
壹、前言
  園藝治療是一種利用植物、園藝活動及自然環境,促進人們身心健康與福祉的過程( 陳惠美、黃雅鈴,2005)。參與園藝活動能放鬆銀髮族臉部的肌肉,同時活化副交感神經的活性,使其放鬆( 紀芬蓮等,2016)。園藝治療帶來的心理效益,具有穩定情緒、減輕寂寞及孤獨感、獲得成就感等;生理效益包括消除失眠、降低血壓心跳及膚溫等( 張俊彥、周孟慈,2004)。
 
  廖等(2019) 指出,療育庭園設立目的主要為對多數使用者產生正向的效益,療育庭園是一個以植物為主體的環境,具有各項自然元素與水景,包括可親近與調整的特性、明確的邊界、豐富的植物與人的互動、良善的條件、通用設計、在地特色的營造、排定的活動等特點。Marcus(1990) 指出,花園能夠發揮療育與康復的功能,創造一個綠色的地方,即能成為吸引人們走出戶外的誘餌。花園中結合各式元素,可使人們享受陽光、觀賞樹木、聆聽流水或鳥鳴,降低壓力。廖曼利等(2021) 以高齡智能障礙者為對象,規劃、設計與完成一處益康庭園,兼具有五感體驗、種植床及健行步道等設施,以促進高齡智能障礙者能健康老化。
 
因此,本研究選擇彰化縣一處社區戶外場域作為研究範圍,改善此一戶外場域成為結合自然環境與感官體驗的一處療育庭園,以作為在地高齡者休憩使用的場域,並期待增加高齡者與社區居民在庭園內的體驗次數及停留時間。本研究透過觀察與訪談的方式,先了解高齡者與社區居民使用原場域的情況,再依據使用者之需求,改善為結合在地自然景物與植栽,並兼具感官體驗的療育庭園,讓高齡者與社區居民能夠親近使用該庭園,並與植物互動。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消費者知識庫 > 食品科學類
								相關檔案下載
							
						- 小米文化傳承 臺東農改場於新園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114/10/29
 - 二期稻作飛蝨類害蟲遷入預警,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適時防治114/10/27
 - 園藝活動對高齡者的效益評估─以「茶樹精油洗手慕斯及毬果聖誕樹DIY」活動為例114/10/27
 - 高齡者綠色照顧《食農教育》活動案例介紹114/10/27
 - 花卉產業與園藝療育114/10/23
 - 花卉育種的永續發展及實務分享114/10/23
 - 花藝設計與生活用花之身心薰陶114/10/23
 - 國產斑葉電信蘭育種研究與產業現況114/10/23
 - 零售消費端之切花品質研析與冷鏈保鮮處理114/10/23
 - 開創超市鮮花通路與願景11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