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基腐病的發生與防治
文圖/ 許晴情
茉莉花是臺灣重要的觀賞與經濟作物之一。依農業部農糧署112年農情報告資源網,臺灣茉莉花種植面積約36 公頃,其中彰化縣花壇鄉的種植面積占近七成,為全臺最大的產區。花壇鄉的茉莉花主要用於經濟加工,如茉莉花茶、啤酒與餅乾等食品的製作。過去栽培方式多採慣行農法,每週定期施用農藥以確保產量,近年則在花壇鄉農會的推動,倡導友善栽培方式,結合物理與生物防治技術進行田間管理,並透過契作與觀光行銷,實現友善環境與永續經營的理念。
茉莉花基腐病於111 年首次在花壇鄉被發現, 為擬莖點霉菌(Diaporthe tulliensis ) 引起的一種新型病害。此病主要侵襲茉莉花的莖基部,導致黑褐色乾腐,病害向上擴展會引起枝條萎凋與植株整體生長衰弱。罹病植株的根基部常出現表皮腐爛現象,並形成內含大量分生孢子的黑色凸起物( 柄子器)。隨著病害發展擴大危害,植株可能落葉、生長遲滯甚至死亡,嚴重影響花苞的品質與產量。研究顯示,該病原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8℃,與茉莉花主要產期(5-10 月) 的平均氣溫相符。高溫潮濕的環境條件,特別是連續降雨或排水不良的田區,容易導致病害的發生與傳播。
目前針對該病害尚無正式推薦的防治藥劑。本場測試了多種登記可用於花木的殺菌劑、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及微生物製劑。在化學藥劑方面,待克利與賽普護汰寧對病原菌的菌絲生長及孢子發芽具有完全抑制作用;白列克敏、亞托敏及氟殺克敏也展現良好的防治效果。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如木醋液與橘皮精油,不僅能有效抑制病菌的生長,還適合應用於友善環境的田間管理。此外, 液化澱粉芽孢桿菌YCMA1作為微生物製劑,亦展現出良好的抑制能力。
除防治資材外,田間管理亦為關鍵措施。應及時清除罹病植株,並加強田間排水,避免病枝條上殘存的柄子器再次傳播孢子。因此,透過良好的田間管理與防治資材應用,可有效減少茉莉花基腐病的發生,並穩定好的產量與品質。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消費者知識庫 > 生命科學類
相關檔案下載
- 小米文化傳承 臺東農改場於新園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114/10/29
- 二期稻作飛蝨類害蟲遷入預警,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適時防治114/10/27
- 花卉產業與園藝療育114/10/23
- 花卉育種的永續發展及實務分享114/10/23
- 花藝設計與生活用花之身心薰陶114/10/23
- 國產斑葉電信蘭育種研究與產業現況114/10/23
- 零售消費端之切花品質研析與冷鏈保鮮處理114/10/23
- 開創超市鮮花通路與願景114/10/23
- 國產花卉產業動態與韌性發展114/10/23
- 循環農業之苗木枝條去化再利用11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