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台灣雜糧作物-馬鈴薯(新編台灣雜糧作物)
馬鈴薯為全球性的重要糧食作物,聯合國農糧組織(FAO)亞克.迪烏夫先生曾說「馬鈴薯在戰勝世界飢餓和貧困鬥爭的前沿發揮作用」,由此可知馬鈴薯在全球農糧生產扮演的重要角色。台灣雖以稻米作為主食,但以馬鈴薯作為多樣飲食與其他加工用途卻逐年攀升,可知未來必占更重要地位。台灣馬鈴薯因氣候環境限制,僅栽培於冬季裡作,綜觀目前發展,未來須朝改善多樣生產、栽培及後續應用為目標,實施方式分別以選育品種、加強健康種薯供應、改進栽培技術及病蟲害管理技術、產區資訊整合與機械化導入生產,多方向進行改善以期提高與穩定國內馬鈴薯生產,並逐步減少對國外馬鈴薯需求的依賴。
1.品種選育
由2016年馬鈴薯進口需求仍達12.49萬噸,其中加工用途約進口8.54萬噸,雖然國產馬鈴薯產量已達5.8萬噸,仍不足補平市場缺口,主要因素為(1)生產量能有限,無法全年供貨。(2)目前品種尚無法滿足加工市場需求。改善方法,主要為(1)選育具加工特性、產量與品質佳、對環境逆境或病蟲害抵抗性佳,適合台灣生產種植的品種。(2)因馬鈴薯喜好冷涼氣候,超過30℃會造成高溫障礙,影響塊莖生成,故夏季生產困難,故未來對較耐熱、耐濕或抗環境逆境品種有其需求。
2.健康種薯應用
近年健康種薯制度除已建立克尼伯及台農一號生產模式,未來如能逐步擴大健康種薯數量及增加供應品種,則更具吸引其他馬鈴薯生產者加入生產,減輕因無性繁殖造成病薯傳播與汙染,造成減產,逐步提高國產馬鈴薯品質與穩定生產。
3. 病蟲害管理技術改進
台灣近年氣候變化劇烈,病蟲害發生頻繁,尤其以病毒病、晚疫病、瘡痂病與細菌性軟腐病等問題交替發生,除藉由選育抗病品種外,建立各類不同病害綜合防治技術與管理方式更顯重要。
4. 栽培技術改進、產區資訊整合與機械化導入生產
台灣馬鈴薯栽培技術日趨成熟,但栽培過程仍無法有效因應異常氣候與多種不同病蟲害發生,如能配合建立基礎環境資訊系統,整合產區生產基本訊息,將可有效及早因應異常氣候或病蟲害等問題,減少栽培損失。此外,因近年農村勞力老化問題與缺工問題,導入機械化生產與採收,成為重要改善方式,藉由規模化生產、採收,以期有效節省人力資源,提高生產效率。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花卉產業與園藝療育114/10/23
- 花卉育種的永續發展及實務分享114/10/23
- 花藝設計與生活用花之身心薰陶114/10/23
- 國產斑葉電信蘭育種研究與產業現況114/10/23
- 零售消費端之切花品質研析與冷鏈保鮮處理114/10/23
- 開創超市鮮花通路與願景114/10/23
- 國產花卉產業動態與韌性發展114/10/23
- 循環農業之苗木枝條去化再利用114/10/23
- 蝴蝶蘭永續管理中黃葉病感染源之探討與管理114/10/23
- MPS花卉永續驗證系統之國際發展暨臺灣花卉產業推動現況報告11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