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翅目昆蟲作為動物性蛋白替代來源的評估 (第1年/全程1年)
食用昆蟲為熱門的動物性蛋白替代來源,目前研究最多的種類以黑水虻 (Hermetia illucens)、麵包蟲 (Tenebrio molitor) 及蟋蟀的研究最多,並已有各種類 型的商品上市。鱗翅目昆蟲的數量為食用昆蟲的第二大類群,可做為下階段的開發標的,增加食用昆蟲產品的多元性。但由於研究種類眾多並分散,對於不同物種個別研究的力度較低,故大多需要更多的研究佐證及技術研發,方有機會形成產品進入消費市場。 本研究利用文獻搜集統整分析國內外食用鱗翅目昆蟲在營養成分、健康效益、 安全風險、經濟效益、飼養及加工技術、消費者接受度及法規等面向,發現目前食用的種類均富含蛋白質及脂質,但只有蠶蛹接近 FAO 的建議值,且多個種類未進行營養成分分析,還需考量養殖技術的開發才能找到適合的種類。另若能開發統一的標準作業流程,可提升產品品質、食品安全及製作效率,後續也能供法規訂定時參考。而國內消費者對於食用昆蟲最可接受的處理方式,以製成動物飼料或寵物飼料最高,且鱗翅目昆蟲非屬最被喜歡及厭惡的類群,適合用來做為材料。
本研究為評估常見夜蛾科昆蟲幼蟲之營養成分是否有機會替代動物性白質, 選用黑水虻、麵包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及秋行軍蟲的末齡幼蟲進行 18 種胺 基酸分析比較。其中除麵包蟲以麥麩餵食外,其餘種類皆以斜紋夜蛾人工飼料餵 養。依檢測報告所示 (表一) ,各種胺基酸含量多寡依序大略為麵包蟲、黑水虻、 秋行軍蟲、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惟檢測時係以未烘乾蟲體進行,並未進行蛋白質及水分含量等其他測試,故無法與現行文獻使用每克蛋白質含量或每克乾重含量進行比較,不確定與現行常見種類或 WHO/FAO 訂定標準之差異。 若以前人研究鱗翅目昆蟲、麵包蟲及家蠅的胺基酸成分進行比較 (附錄一), 可發現鱗翅目昆蟲不同種類間差異度大,如家蠶、大蠟蛾於各項必需胺基酸含量 均有樣本符合建議攝取量,但非洲蠶 (Anaphe venata)則多項必需胺基酸含量不 足。而同一種昆蟲種類會因樣本狀況、檢測方法及計算方法不同,而測出不同含 量的胺基酸,如家蠶、麵包蟲及家蠅。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農業昆蟲
消費者知識庫 > 食品科學類 > 食品科學類-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生命科學類 > 動物
相關檔案下載
- 葉蟎天敵:長毛小新綏蟎的田間應用技術114/01/21
- (73卷4期)台灣農業研究113/12/31
- 花蓮區農技報導--應用環境降溫加強青蔥甜菜夜蛾防治技術--02113/12/18
- 花蓮區農技報導--應用環境降溫加強青蔥甜菜夜蛾防治技術--01113/12/18
- 臺東區農情月刊第293期-水稻育苗場 請注意秋行軍蟲危害及防治113/12/17
- 13年12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3/12/06
- 芋頭斜紋夜蛾之預防與監測113/10/30
- 花改場--新妙招 護青蔥 甜菜夜蛾不再囂張113/10/08
- 臺東農改場辦理農產加工研習課程 精進農友加工知能與技術113/08/14
- 花改場--氣溫漸高 慎防青蔥甜菜夜蛾11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