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雜糧科研論壇 凝聚產業動態及發展永續競爭力策略
文/ 林瑞家 圖/ 游詩妮
國內雜糧產業種植面積約8 萬公頃,年產量約50 萬公噸,產值近125 億元。當前雜糧產業面臨極端氣候影響產量波動、勞動力短缺、進口競爭壓力及市場需求變化等挑戰。本場114 年4 月15 日舉辦「國產雜糧科研永續競爭力策略論壇」,論壇邀集農業部科技司、農糧署、農業試驗所、各區農改場、相關大專院校農藝學系師生、產業代表、主要產區農民,共111 位貴賓共襄盛舉,透過政策推動說明、產業趨勢剖析及專家與談,一起探討臺灣重要雜糧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本場負責農糧農環領域之雜糧產業研究群召集工作,各試驗單位研究人員針對雜糧作物重點科研發展選定甘藷、大豆、玉米、高粱、落花生、小麥、蕎麥及紅豆等八大作物,共同協作研析國內外產業趨勢與調查產業科研缺口,提出「國際發展趨勢與產業需求調查報告」,而為廣納各界意見,並從不同角度解析雜糧產業的現況、挑戰與機遇。本次論壇以甘藷、大豆、玉米及高粱等四大作物為論壇主軸,特邀農試所嘉義分所黃哲倫副研究員、苗栗場林家玉助理研究員、桃園場鄭智允助理研究員、種苗場廖宜倫科長進行產業現況報告,藉由引言人台灣綠色食品暨生態農業發展基金會陳文德顧問、臺大農化系賴喜美教授、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馬聿安理事主席、臺大農藝系林彥蓉教授提點出產業核心問題,透過與談人阿甘薯叔蘇嘉益創辦人、中興大學食科系江伯源特聘教授、農試所嘉義分所賴永昌前研究員、勇青生物炭合作社張喬鈞理事主席、義竹鄉農會翁育彬總幹事、農試所謝光照前研究員、大豆產業策略聯盟蔡財興總召、臺大食科呂廷璋教授、高雄場周國隆研究員、臺大藥理所大魏子堂副教授、金門酒廠公司許荐洋技術副總、屏科大農園生產系林資哲助理教授、畜試所張敏郎研究員等各產業不同領域的專家觀點及經驗分享,提供多元視角建議,內容精采豐富,獲得與會來賓熱情的回饋。
論壇分別對四大作物科研策略方向提出指引,甘藷:強化種苗供應穩定性、開發一貫化採收機械、開發功能性產品及格外品的加值利用等。硬質玉米:優化農田管理技術,選育具抗病性及適應性強的品種,開發玉米粉等多元用途,維持進口替代優勢。大豆:育成耐寒、耐旱品種,以低碳排的安心食材為市場訴求,區隔進口市場。開發大豆蛋白及機能性成分應用研究,落實在機能食品與醫藥等產品推動,向高附加價值領域擴展。高粱:因應開發產業需求相對應品種,開發製酒用以外具附加價值產品如:機能性飼料、生醫材料等,應更朝向保健食品領域發展,提高利用價值。期本次論壇促進產學研各界之深度對話,鏈結科研創新與產業協力合作,一起提升國產雜糧競爭力並邁向永續發展。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工程類
消費者知識庫 > 生命科學類
相關檔案下載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政策宣導~長照3.0規劃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新團隊夥伴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季食開始-綠竹筍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產品開發從打樣開始:打造理想產品藍圖的加工課程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桃園場開發蔬菜食農實作栽培套組 協助教師推行食農教育-2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桃園場開發蔬菜食農實作栽培套組 協助教師推行食農教育-1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春暖花開、舞蝶翩翩-新品種繡球花介紹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114年全國優質安全驗證綠竹筍評鑑結果揭曉 優質筍王風光出線 展現綠竹筍品質與產業競爭力114/08/29
-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創新育成中心業務現況與願景114/08/27
- 什麼是白黴起司1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