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大同四南坡地農業 種綠肥避連作、保肥力
宜蘭縣大同鄉四南地區是全臺重要的高冷蔬菜生產區域,近年產業遭受連作生育障礙、冬季經濟效益較低以及土壤肥力等問題。本場為此提出解方,鼓勵農友於冬季裡作種植綠肥作物,並於3月14日於當地舉辦示範觀摩會,期望藉此改善產業問題、減少後期作肥料施用量,並提供景觀休閒功能讓環境更友善。
本場於108年級開始於四南地區試種綠肥作物,包括苦蕎麥、甜蕎麥、各色羽扇豆,至113年冬季二期甘藍收穫後,本場蘭陽分場及土肥研究室,再次試種羽扇豆及苕子等綠肥作物。結果顯示,黃花羽扇豆每公頃生質量為2.5公噸,換算後可提供100公斤氮素、17.5公斤磷酐、75公斤氧化鉀,亦即在氮素部分可減少約3公噸的雞糞用量。
由於是冬季種植,本場蘭陽分場楊素絲副研員建議調整播種量至每分地5-6公斤,可獲得較佳的綠肥生質量以及適當的株距距離。並提早播種時間至10月份,避免遭遇冬季低溫導致前期生長緩慢,且於次年2月花期後翻耕,即可及時於3月定植一期作甘藍。
土肥研究室簡梓丞助研員表示,長期連作造成的甘藍病害、土壤酸鹼度降低、電導度與各微量元素也過高,輪作不同科別的植物有助於減輕病害,土壤性質也朝健康方向前進。今年部分農友覺得夏季甘藍不好照顧傾向休耕,因此本場也提出和農友合作進行夏季綠肥試驗,打破山上原本春夏秋三期連作模式,除了有助於減輕土傳病害外,同時也觀察是否可以延緩土壤沖刷。
後續本場將持續輔導農友羽扇豆採種工作,嘗試減少購買種子的成本。另外在苕子的部分,本次試驗結果每公頃生質量為4.9公噸,為檢視苕子翻耕後對後續甘藍栽培的影響,本場將於這次的春季甘藍進行減肥試驗,依每平方公尺5公斤的生質量,減少基肥50%及100%共2種處理,比較減施氮肥與慣行的甘藍生育表現。
楊大吉場長則向大家分享早年四南地區的輔導經驗,他表示過去該地土壤普遍呈現強酸性、甘藍根瘤病問題嚴重,因此農友普遍使用石灰改良土壤,但近年卻發現土壤酸鹼值卻飆升呈現過鹼狀態,導致土壤結構惡化、甘藍根部吸收困難、連作障礙浮現。
其中土壤條件的惡化是影響甘藍生產的主要因素。因此,自108年起本場重新評估綠肥作物在土壤改良上的應用,其中羽扇豆俗稱魯冰花,對土壤改良及下期作作物營養都多有助益。另外魯冰花有多樣色彩可選擇,大面積種植時十分壯觀搶眼,若能沿路種植,配合武陵農場賞櫻活動將極具景觀效益。
楊大吉場長最後鼓勵四南地區農友,不要再連續種植甘藍,只要將裡作改變種植綠肥,就能感受到土壤改變。他也期盼農糧署東區分署、宜蘭縣政府、大同鄉公所及三星地區農會等單位能一同合作協助在地農友,讓綠肥栽種在四南地區更大面積推動,藉此改善當地土壤、景觀及整體環境。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葉菜類 > 葉菜類栽培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葉菜類 > 葉菜類營養與肥培管理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葉菜類 > 葉菜類-其他
- 十字花科蔬菜苗炭疽病之管理策略114/07/30
- 花蓮區農情月刊--延續地方重要特色農產業 本場研發白頭韭菜省工機械作畦+移植+多功能管理功能更完備!114/07/08
- 花改場--氣溫漸高 慎防青蔥甜菜夜蛾114/06/04
- 花蓮區農情月刊--集思廣益 本場與臺大生農學院實地訪查四南坡地農業共築農業永續發展藍圖114/05/13
- 花蓮區農情月刊--返鄉青農投入水耕青蔥產業 利用科技力量應對傳統農業挑戰114/05/13
- 花蓮區農技報導--白頭韭菜作畦機--03114/05/12
- 花蓮區農技報導--白頭韭菜作畦機--02114/05/12
- 花蓮區農技報導--白頭韭菜作畦機--01114/05/12
- 花改場--逆轉缺工讓吉安韭菜「長長韭韭」114/05/12
- 以雙限制酶切位點標定法開發甘藍品種鑑別SNP套件11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