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農業部科技司李紅曦司長來場 協助本場農業科技研發整合資源與跨部會合作共同推動農業永續發展與科技應用
為深化本場農業科技研發,本場4月28日邀請農業部科技司李紅曦司長來場,就農業科技施政與整合協作為題,與本場研究同仁進行專題演講及實務剖析,讓同仁更清楚的瞭解農業部在農業科技研發的策略、前瞻布局、成果管理與未來趨勢,讓場內農業研究能更貼近農業政策目標,及時提供產業所需的技術。
本場首先向李紅曦司長介紹場內近年研究內容及成果,包括百年品種吉野1 號加工利用、原住民食農專刊製作、原住民傳統作物創新利用的各式打樣加工產品、原民作物保種及栽培、蘭花育種、以轄區大宗作物剩餘資材飼養黑水虻技術、省工農業機械研發、中草藥及園藝作物栽培技術推廣等。
其中原民食農專刊製作由本場農經研究室孫正華副研員說明,係於盤點及記錄部落耆老過去的農耕知識時,他們也順帶述說了與作物相關的寓言故事,因此本場就此進行相關繪本編輯,並與各部落小學合作,進而發展出屬於原住民傳統文化與農耕的食農教案。
在黑水虻養殖試驗,本場植保研究室林立副研員利用轄區大宗作物文旦柚皮及大豆豆渣3:1比例,成功餵養黑水虻,資源轉換率介於66-91%,目前先以虻糞為肥料進行作物生長試驗,以及病害防治試驗,未來將持續利用蟲體及其副產物,達到資源完善的循環運用。
李紅曦司長表示農業施政的永續主軸中,環境資源永續以及循環經濟是施政重點之一,因此對於原民食農專刊製作及原民作物保種栽培,以及黑水虻飼養等研究成果,都仔細聆聽並給予許多建議與鼓勵。
隨後李紅曦司長與郭俊緯科長,就農業科技施政與整合協作進行演講及實務剖析。李紅曦司長指出,農業科技的研發與應用必須具備前瞻性的視野,提前洞察產業發展的趨勢與潛在需求,方能在產業真正需要時提供及時且有效的技術支撐,避免屆時措手不及的困境。
而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需與農業部的施政方針-智慧、韌性、永續、安心高度契合,同時也要朝向國家整體科技發展的戰略方向,如智慧科技創新、經濟成長永續、社會均衡發展等目標相互呼應,形成合力。
李紅曦司長也回顧近期工作重點與分享階段性成果,其中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科技司整合大數據進行災害預警、開發災害回報App 以加速災情勘查、以及推廣耐旱作物品種與節水灌溉技術等。針對淨零減碳議題,李司長強調農業部已確立2040 年實現農業碳排放中和的目標,並積極推動減碳、增匯、循環、綠色等四大策略,同時分享了自然碳匯方法學研究的進展以及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成功案例。
展望未來,李紅曦司長強調科技司在跨域研發與成果擴散,將進一步強化跨單位、跨學科間的合作,以解決產業發展中面臨的實際挑戰,開展目標明確的聯合研究。同時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未來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力量持續協同合作,期望透過科技的引領,實現臺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繁榮。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其他 > 其他-其他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09期-------------綠竹筍生產省工栽培一貫化機械推動計畫觀摩會114/09/26
- 花改場--熱帶性低氣壓(TD09)接近南方海面 請花蓮及宜蘭農友預作防範114/09/17
- 花改場--蘭陽平原永續行動啟動 農業部攜企業共守友善農田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文旦產業數位轉型 就靠智能灌溉與雲市集數位行銷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阿娥又報報 宜花有機農業接軌國際永續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114年度百大青農精英班結訓 花蓮青農直陳心聲陳駿季部長親自回應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屏科大植物醫學系花蓮參訪 本場及轄區儲備植物診療師熱忱接待與分享業務經驗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農業部陳駿季部長視察 本場生態農業營造成果114/09/17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0期-------------桃園新屋陳俊佑青農攜手酒廠,去化甘藷蟻象蟲害格外品|特色地瓜酒誕生114/09/1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0期-------------季食開始-洋菇11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