鯔科( Mugilidae)
鯔科魚類身體延長,略呈圓柱體形。頭部常寬而平扁,口小,端位或近下位。頭部被圓鱗,體被弱櫛鱗,鰭上亦常被小圓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具二個相當分離的背鰭,第一背鰭具IV硬棘,第二背鰭具I硬棘,7-10軟條;臀鰭具III硬棘,8-10軟條。本科屬新鰭亞綱鯔形目,全世界目前描述有17屬72種(Nelson, 2006),臺灣紀錄有6屬12種(Shen et al., 1993;臺灣魚類資料庫, 2015)。棲息範圍廣,通常於沿近海域,但經常進入河口區及淡水域。大多為群游性,會數百尾成群一起洄游。雜食性,一般以有機碎屑及藻類為食,有些則為純藻食性,甚至有的可食水生昆蟲、魚卵及浮游生物等。
鯔 (Mugil cephalus Linnaeeus, 1758)
中文俗名:烏魚、正烏、信魚、青頭仔(幼魚)、奇目仔(成魚)、正頭烏、回頭烏
英文名:Grey mullet, Flathead grey mullet, Striped mullet
體圓長呈紡綞形,頭部背面寬廣而平,脂眼瞼發達,有時甚至會將瞳孔完全蓋住。體背呈現橄欖綠色,體側銀白色,愈往腹部漸淡,腹部為白色,體側有6~7條不明顯暗褐色帶。魚體新鮮時,胸期基部有一塊明顯的藍色斑點,臀鰭為3棘8軟條。幼魚時為圓鱗,但隨成長逐漸變成多列顆粒狀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數目達13-15條,位居魚類世界之冠。但死後體色往往呈現烏黑色,故俗稱烏魚。具有強韌之胃,有助於磨碎食物,即為沙胃囊。最大體長可達60公分,通常在30-40公分左右。
資料來源:
臺灣常見經濟性水產動植物圖鑑 http://fisheasy.fa.gov.tw/ebook/fishlibrary/files/assets/basic-html/page-I.html
中央研究院魚類資料庫 https://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182
鄭滿俊等 (2000) 烏魚鄉土教材研究。高雄縣政府
水產試驗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