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5
茜草
學名:Rubia cordifolia L.
科名:茜草科(Rubiaceae) 茜草屬(Rubia)
別名:活血丹、茹草、茜根、金劍草、活血草、紅茜草、四輪車、掛拉豆、紅線草、小血藤、血見愁、小活血、過山藤、茹藘、茹盧本、茅搜、藘茹、搜、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蘆茹、過山龍、地蘇木、活血丹、紅龍鬚根、沙茜秧根、滿江紅、九龍根、紅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龍、土丹參、四方紅根子、紅茜根、入骨丹、紅內消、紅藤仔草、紅根仔草。
分布:臺灣全境平地至低海拔山地自生
形態: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根長圓柱形,外表赤黃或赤褐色。地上部全株被倒鈎刺。莖四稜形,有縱稜,上被倒鈎刺。葉四片輪生,紙質,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表面粗糙,背面葉脈具有倒鈎刺,全緣,基出脈4-5條;葉柄、葉緣、背脈同樣都有細逆剌,尤其在背脈上最多。圓錐狀聚繖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小,花冠輻射狀,5裂,黃白色。夏秋開花。漿果,細圓球形,成熟時變黑色。花期6-9,果期8-10月。
繁殖方式:種子、扦插
利用部位:根
效用: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涼血止血、消腫解毒。脾胃虛寒及無瘀滯者慎服。
茜草的莖節隨處生根,其根皮中含色素,老根色素特別多。因根部具紅色色素,所以也被稱為紅藤仔草、紅根仔草,全株具有鈎刺,故能輕易的攀附於其他物體上,甚至形成覆蓋,多生於山坡路旁、溝沿、田邊、灌叢及林緣處。本種分佈廣,變異大,根據葉形等特徵常區分為多個變種。
多於春、秋季採挖根部使用,其性味苦、寒,歸肝經。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鎮咳、祛痰之效,主治血熱咯血、產後瘀阻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瘀阻等。現代醫學臨床研究,其可治出血性疾患、慢性氣管炎、慢性腹瀉、風濕性關節炎、軟組織損傷、白細胞減少症等。其根部含多種羥基蒽醌衍生物,如茜草素(alizarin)、異茜草素(purpuroxanthin)、羥基茜草素(purpurin)、偽羥基茜草素(pseudopurpurin)、茜草酸(munjistin)、茜草甙(rubia,ruberythric acid)、大黃素甲醚等。
茜草為人類最早使用的紅色染料之一,在《詩經》中有「縞衣茹藘,聊可與娛」、「東門之墠茹藘在阪」等句。茜草入藥的最早記載,在《黃帝內經》中記載:「四鳥賊骨-藘茹丸」,《本經》則記載有「茜根」,明確其藥用部分為根部。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茜草,氣溫行滯,味酸入肝,而咸走血,專於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並記載其效用:「通經脈,治骨節風痛,活血行血。」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171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 p209 台北南天書局
(3)醫砭
(4)A+醫學百科
學名:Rubia cordifolia L.
科名:茜草科(Rubiaceae) 茜草屬(Rubia)
別名:活血丹、茹草、茜根、金劍草、活血草、紅茜草、四輪車、掛拉豆、紅線草、小血藤、血見愁、小活血、過山藤、茹藘、茹盧本、茅搜、藘茹、搜、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蘆茹、過山龍、地蘇木、活血丹、紅龍鬚根、沙茜秧根、滿江紅、九龍根、紅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龍、土丹參、四方紅根子、紅茜根、入骨丹、紅內消、紅藤仔草、紅根仔草。
分布:臺灣全境平地至低海拔山地自生
形態: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根長圓柱形,外表赤黃或赤褐色。地上部全株被倒鈎刺。莖四稜形,有縱稜,上被倒鈎刺。葉四片輪生,紙質,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表面粗糙,背面葉脈具有倒鈎刺,全緣,基出脈4-5條;葉柄、葉緣、背脈同樣都有細逆剌,尤其在背脈上最多。圓錐狀聚繖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小,花冠輻射狀,5裂,黃白色。夏秋開花。漿果,細圓球形,成熟時變黑色。花期6-9,果期8-10月。
繁殖方式:種子、扦插
利用部位:根
效用: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涼血止血、消腫解毒。脾胃虛寒及無瘀滯者慎服。
茜草的莖節隨處生根,其根皮中含色素,老根色素特別多。因根部具紅色色素,所以也被稱為紅藤仔草、紅根仔草,全株具有鈎刺,故能輕易的攀附於其他物體上,甚至形成覆蓋,多生於山坡路旁、溝沿、田邊、灌叢及林緣處。本種分佈廣,變異大,根據葉形等特徵常區分為多個變種。
多於春、秋季採挖根部使用,其性味苦、寒,歸肝經。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鎮咳、祛痰之效,主治血熱咯血、產後瘀阻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瘀阻等。現代醫學臨床研究,其可治出血性疾患、慢性氣管炎、慢性腹瀉、風濕性關節炎、軟組織損傷、白細胞減少症等。其根部含多種羥基蒽醌衍生物,如茜草素(alizarin)、異茜草素(purpuroxanthin)、羥基茜草素(purpurin)、偽羥基茜草素(pseudopurpurin)、茜草酸(munjistin)、茜草甙(rubia,ruberythric acid)、大黃素甲醚等。
茜草為人類最早使用的紅色染料之一,在《詩經》中有「縞衣茹藘,聊可與娛」、「東門之墠茹藘在阪」等句。茜草入藥的最早記載,在《黃帝內經》中記載:「四鳥賊骨-藘茹丸」,《本經》則記載有「茜根」,明確其藥用部分為根部。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茜草,氣溫行滯,味酸入肝,而咸走血,專於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並記載其效用:「通經脈,治骨節風痛,活血行血。」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171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 p209 台北南天書局
(3)醫砭
(4)A+醫學百科
相關照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100%
我喜歡: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