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苦瓜新品種‘花蓮7號’為F1雜交種,具有生長勢強、雌花早開、結果力強、品質佳等諸多優良特性。其母本及父本分別於1998及2001年收集自花蓮縣,經過多年純化、篩選、雜交,於2009年獲得品質優良、符合多項育種目標之WB758品系。經過F1雜交組合力試驗、品系比較試驗、特性調查及特性檢定等,於2019年4月3日取得苦瓜‘花蓮7號’品種權。其分枝多、莖蔓長,葉緣深裂、葉色綠,花瓣黃色,雌雄同株異花,春、夏作分別於定植後約37及42 d進入始花期,雌花於主蔓第30節開花,在早晨開花。果皮白色、果面具珍珠突起及條狀突起。果實長橢圓形,平均果重237g。
前言
苦瓜( bitter gourd )又名錦荔枝、癩葡萄、癩瓜等,學名Momordica charantia L.,為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作物,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主要栽培於亞洲,是一種東方蔬菜,其營養價值高,亦為臺灣重要瓜類蔬菜(劉及李 1995)。我國2017年苦瓜栽培面積有1,430 公頃(農業統計年報 2018)。苦瓜種類繁多,依表皮果色可分為白色、綠白色、綠色及濃綠色等;果實形狀可分為紡錘形、圓形、短錐、長圓錐形等(陳及李 2005);果面突起則可分為珍珠狀突起、尖銳狀突起及條肋狀突起。
臺灣苦瓜生產以白皮、肉厚、苦味淡較受市場歡迎,近年來由於研究發現深綠色苦瓜的保健功能佳,帶動消費者多元化食用方式的盛行。花蓮地方特產苦瓜為果實較小,口感較類似野菜餐館常用的綠色野生苦瓜(山苦瓜),與苦瓜同為異交作物,品種間容易產生雜交,不易維持原品種之優良特性,目前大部分山苦瓜品種為農民自行留種,品種容易退化(郁及梁 1991;蕭及楊 199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利用雜交育種法,先篩選出具有早熟、雌花數多、生長期長、果實深綠等優良特性之品系,經純化之後,先後育成品質優良之一代雜交品種‘花蓮1號’、‘花蓮2號’、‘花蓮3號’、‘花蓮4號’、‘花蓮5號’及‘花蓮6號’供推廣利用(全 2005;全 2006;全 2008;全及楊 2009;全及楊 2013;全 2017)。
除了‘花蓮2號’果實偏白色外,其餘果實皆是綠色,‘花蓮1號’、‘花蓮2號’及‘花蓮3號’果重約150g,而‘苦瓜花蓮4號’及‘花蓮5號’是深綠色,果實大小與果面之尖形凸起也最接近野生苦瓜,果重約20-50g;‘花蓮6號’果實較長,果重約220g。‘花蓮7號’之選育係希望將具有市場價值不須套袋之變異型大白苦瓜地方種加以純化,利用雜交育種法育出果形較小,偏白色高產之一代雜交苦瓜品種,食用口感介於野生苦瓜與栽培種大苦瓜間,適合小家庭食用之品種。
育成經過
一、親本來源、特性
苦瓜新品種‘花蓮7號’為花蓮場在2009年春作利用自交純化5代之高節成性後代HM331585為母本,HM1754221為父本,進行雜交(表一),所獲得符合多項苦瓜育種目標之WB758品系(圖一)。母本HM3151585為1998年於花蓮縣蒐集之地方種山苦瓜,具有雌花數多(雌花率85%)之特色,定植後約30d進入始花期。果實為長橢圓形,果面具條肋狀突起,果皮色綠,末端銀白色,與野生小苦瓜顏色相近,果長107mm、果徑57 mm,單果重108g,果形整齊。父本HM1754221為2001年於花蓮縣蒐集之地方種苦瓜,果形為長橢圓形,果面具條狀突起,果色深綠,果長254mm、果徑81mm,單果重448g,果形整齊(表二)。母本及父本經過5次以上自交純化選種後,進行人工雜交,選拔出生長勢較強、雌花早開、結果數多、品質佳等符合育種目標之優良特性的WB758品系,育成經過如表三。
二、各級試驗
(一)F1組合力試驗 2010年春作組合力試驗結果如表四,參試之10個品(種)系以品系WB758 ‘花蓮7號’、WBP81、WB518及WBP55表現較佳,小區產量達11 kg以上,單株結果數達93個以上,果形優美。2010年夏作組合力試驗結果如表五,參試之11個品(種)系,以品系WB758 ‘花蓮7號’、WBP81、WBT55、WBP55等4個品系表現佳、生長勢強、產量高,小區產量達9.3kg以上,單株結果數達78個以上,果形優美,部分品系進入品系比較試驗。
(二)品系比較試驗 2011年春作品系比較試驗結果如表六,品系間差異顯著,參試之5個品(種)系以品系WBP55、WBT55及WB758表現較佳,小區產量皆超過40kg,單株結果數350個以上。2011年夏作品系比較試驗結果如表七,參試之4個品(種)系,以品系WB758表現稍差,應受當期育苗時發芽不一致,延後10d種植所致,惟WB758之果形端整,果色偏白,口感佳,故入選進入性狀檢定調查。
三、新品系與對照品種之性狀檢定調查
依據果實性狀如果長、果寬、果重、果型及果色等性狀評估,新品系WB758 ‘花蓮7號’之雜交母本與‘花蓮2號’皆來自相同自交系HM331585,認定‘花蓮2號’與新品系WB758 ‘花蓮7號’較為近似,故以其為對照品種。 新品種與對照品種於2012-2013年進行性狀檢定調查,其可區別的性狀有10項,主要是‘花蓮7號’之果型為橢圓形,果皮顏色較白,果底形狀為盾狀,果肩為圓形,果面疣數較多、較大、較長,疣頂形狀為圓形等,詳細性狀比較如表八。
四、苦瓜‘花蓮7號’品種特性與栽培注意事項
苦瓜‘花蓮7號’屬於高節成性之中小型苦瓜品種,適合3-9月份栽培。
(一)品種特性 1.雜交一代品種。 2.分枝多,生育強健,第一朵雌花約在母蔓第30節,始花期為播種後37d,雌花率高,著果性強。採收期為開花後約15d。 3.果皮為綠色、果實長橢圓形。果面具微尖突起及條肋狀突起,苦味中等,果實平均縱徑約19.2cm、橫徑約6.4cm,平均果重約237g。
(二)栽培應注意事項 1.播種適期:‘花蓮7號’栽培適期為春夏二作,春作約在2-3月定植,5-6月採收,夏秋作約在6-9月定植,可在8-10月採收。 2.栽培管理:以拱型架栽培,行株距5×2.5m,雙行植。 3.施肥適量:每分地堆肥1公噸、氮素25-35kg、磷酐10-15kg及氧化鉀15-30kg。全量堆肥、20%氮素與半量之磷酐及氧化鉀混合後作基肥,追肥則將80%氮素每隔3週施用一次,平均5-6次,半量之磷酐及氧化鉀肥於第二及第三次追肥時平均施用。
(三)病蟲害防治 ‘花蓮7號’對露菌病、炭疽病、蚜蟲、瓜螟及瓜實蠅等病蟲害均不具抗性,與 現有栽培品種相似,其防治方法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推薦方法實施。 結論 新選育之‘花蓮7號’ 係將具有市場價值之大白苦瓜地方種加以純化,利用雜交育種法育出具有生育穩定等特性之偏白色一代雜交苦瓜品種,其果實長度與花蓮6號相近,果實重量約237g,富含維生素C、蘋果酸等營養成份,食用品質佳,口感介於野生苦瓜與栽培種大苦瓜間,適合小家庭食用及加工用途。‘花蓮7號’屬於中小型果,具有父本果色白、果形美、品質好、苦味適中、口感佳,又兼具母本之高雌花性、雌花早開、生長勢與結果力強、有野生苦瓜風味之特性等諸多優良特性,在講求生機保健之多元化食用方式盛行的今日將會更受消費者喜愛,甚具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