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臺灣種植之木虌果可概略分為東南亞及臺灣原生種等兩大類,不同地方品系間的區分可由果實差異來分辨。首先,東南亞地方品系果實碩大,依外形可區分為卵形、橄欖形及球形等三大類,其中卵形及橄欖形兩類果實,平均果重可達2公斤以上,大者甚至可達4公斤以上,果刺小,密生或稀疏,果實成熟時為暗紅色,種子為扁平不規則星形,部分品系種子外殼具明顯突起的紋飾(圖2a、圖3a);球形類果實平均果重約1.5公斤,多數品系具果刺大且密生特徵,果皮為橙紅色至紅色,種子同樣為扁平不規則星形且部分品系外殼具明顯突起的紋飾(圖2b、圖3a)。臺灣原生種果實較小,果刺小,密生或稀疏,果形以卵形或橄欖形居多,少球形,平均果重為0.4-0.6公斤,果皮為橙紅色至紅色,種子小,為扁長形,外殼少明顯突起紋飾(圖2c、圖3b)。其次,木虌果不同地方品系果實成熟期差異大,臺灣原生種果實在夏季約60天成熟,秋季為70-80天;而東南亞品系除少數可在60天成熟外,一般需90天以上才能成熟。
圖2. 木虌果不同品系之果實外觀: (a)東南亞地方品系-卵形及橄欖形果實,平均果重可達2公斤以上;(b) 東南亞地方品系-球形果實,多數品系具果刺、大且密生特徵;(c) 臺灣原生種多為卵形或橄欖形,平均果重0.4-0.6公斤。
圖3. (a)東南亞地方品系種子約10元至50元硬幣大小,形狀為扁平不規則星形;(b) 臺灣原生種種子約1元硬幣大小,形狀為扁長形。(格線為1 cm)
圖4. 木虌果不同部位介紹。
此外,比較假種皮及果肉特性發現(圖4),臺灣原生種假種皮為漿狀,食用口感柔順,風味溫潤,口感微甜無異味,帶有瓜類特有之香氣,去除種子後之假種皮漿汁,能與常見水果如檸檬、百香果、鳳梨等自由配搭,發展多樣化之料理及飲品;果肉則滑嫩微苦,苦味可經由適當調理而去除,亦可作果汁飲品使用。而東南亞地方品系,熟果假種皮肥厚,口感具有明顯油味,部分種類帶有苦味,日曬或風乾後易剝取,多用於榨油;由於果肉的風味及口感不佳,東南亞居民多直接丟棄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