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瘤線蟲
(Root knot nematode)
病原菌:以Medoidogyne
incognita之發生頻率最高,M.
javanica次之,而M. hapla和M.
arenaria較少。
(林益昇、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206頁。葉瑩編。)
病原生態:
幼蟲侵入根部以後,三齡以前的性別無法判斷,雄蟲在老皮內產生新皮,然後本身在內面捲曲;雌蟲產生新皮以後,則內容物開始膨脹;幼蟲侵入生長組織,直至頭部在內皮層附近的細胞間隙始告穩定,雌蟲在此位置將永久不變,寄主細胞在此時開始膨脹,造成瘤狀。根瘤線蟲在土壤內生存,能經一個作物期至次一個作物期,以卵和幼蟲渡過不良的環境。其幼蟲亦可藉植物體的攜帶行長距離的傳播。侵入根部的溫度範圍為12~35℃而16℃以下則少見病害發生。
病徵:
瓜類作物生育期間,根部組織受根瘤線蟲之二齡幼蟲侵入,在大小根系形成圓形至長梭形的小瘤,後來腫瘤相連結成不規則狀。在潮濕多雨的環境下易遭其他菌類侵入而腐爛。罹病株之養份和水份的吸收受影響,使地上部之葉片光澤變淡,甚至黃化和矮化,生長勢衰弱,甚至停頓。更因在田間常和萎凋病造成複合感染,終使植株枯死。
(林益昇、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206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一、 |
輪作水稻最為經濟有效。根瘤線蟲不耐淹水,會因缺氧而死。 |
二、 |
植前處理土壤有機添加物(蓖麻粕40%,蝦蟹殼粉40%,黃豆粉5%,海草粉5%,尿素5%和糖蜜5%)1,000公斤/頃。生育期間選取瓜蔓壓條埋於隔離之「清潔」土壤中,使其長出新根。 |
三、 |
植前土壤施用殺線蟲劑,如10%芬滅松粒劑30公斤/公頃,或10%托福松粒劑15公斤/公頃。 |
(林益昇、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206頁。葉瑩編。) |
|
|
|
病徵 |
|
病徵 |
(林正忠,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b32頁) |
|
(園特產作物保護專輯第141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