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點根腐病
(Vine decline; Root rot of muskmelon)
病原菌:Monosporacus
cannonballus
(林益昇、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204頁。葉瑩編。)
病徵:
本病害最大特徵即是罹病株發病初期的病徵並不明顯,約在採收前2星期,地上部會突然急速萎凋(sudden
wilt)死亡,所產生的果實亦因此失去商品價值。罹病株之主根、支根或細根,被病原菌感染後產生許多褐紅色的病斑(lesion),隨後病斑結合造成根腐,使得病斑也有可能形成壞疽斑,使得病斑處之根表和維管束褐化;褐化病斑也有可能形成壞疽斑,散生於根部各處,會破壞根部為管束致使之喪失吸水的功能。
洋香瓜黑點根腐病病株所表現的病徵,在根部主要包括主根和側根的褐化和壞疽、維管束褐化,壞疽斑散生,常出現於根分支處(junctions)或幼根尖端,將植株自土壤中拔起時,罹病根系大都脫落;在枯死的根上散生著許多小黑點之子囊殼;但地上部的維管束只於近地面幾公分內出現褐化和皮層上散生褐至紅色病斑。地上部表現藤枯(vine
decline)病徵,主要乃植株逐漸黃化,基部老葉焦枯、而當植株接近成熟時,會在新葉出現焦枯。
在洋香瓜開始黃化,基部老葉焦枯,中午時呈現萎凋,病勢進展加劇而表現急性萎凋時,將植株自土壤中拔起時,罹病根系往往只出現壞疽斑散生情形,尚未產生小黑點之子囊殼。可將病根用塑膠待裝著保濕,促進形成子囊殼,有助於病害之正確診斷。
本病與其他洋香瓜敗藤病害(vine
decline diseases)的區別乃在於病根上存在有黑色子囊殼,且在地上部的維管束不出現褐色,病蔓上沒有病斑(lesions)。其子囊殼埋生於病根,所以不大會和M.
phaseolina的小而不規則形菌核或其他病害種類混淆。本菌也會為害瓜類幼苗階段,但在田間尚未發現幼苗發病的情形。
(林益昇、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204頁。葉瑩編。)
(蔡竹固、童伯開、陳瑞祥。1998。洋香瓜黑點根腐病菌的生態與防治。農業世界雜誌
183:34-40。)
防治方法:
洋香瓜黑點根腐病目前尚未有適當的防治方法,雖然在國外已篩選出Fluazinam為防治藥劑,但在田間效果不穩定,也未獲准使用。因此,其防治策略轉而探討抗病根砧之可行性。
(林益昇、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204頁。葉瑩編。)
|
|
|
病徵 |
|
病徵 |
(林正忠,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b32頁) |
|
(園特產作物保護專輯第141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