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Phytophthora
palmivora (Butler) Butler
P. citrophthora (R. E. Simith & E.
H. Smith)
P. citricola Sawada
屬真菌、藻菌綱、卵球菌亞綱、露菌目、腐霉菌科。以Phytophthora
palmivora為代表,菌絲在PDA生長較緩慢,形成密緻﹑略帶放射狀之白色菌落,氣中菌絲稀疏或無。培養於V-8
培養基上時,胞囊串生於胞囊梗上,有時可長達二﹑三十個;胞囊呈橢圓形﹑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兩側對稱,有顯著之乳頭狀突起,胞囊大小平均約
33-55 X 23-35 μm,長寬比平均約1.3-1.9;胞囊脫落性,有短梗
(Pedicels),梗長約5μm。易形成球形的厚膜胞子,大小約25-35μm。為異絲型,經隔膜對峙培養產生之卵胞子為球形,直徑大約為
28-37μm;藏卵器表面光滑,大小約
33 - 44μm;藏精器單室﹑底著,大小約10
- 17 X 13 - 20μm。菌絲之可生長溫度,最高為
34-35℃,最低為
8-10℃,最適溫約在
24-30℃。
病徵:
靠近地面之果實較易被感染。罹病果實表皮,初現褐色水浸狀斑點,病斑迅速擴展,3-4天後即可佈滿1/3的果實表面,此時果實轉黃,掉落地面。罹病果實不軟化,但產生特殊之霉腥味。濕度高時,果實表面有時會長出白色霉狀菌絲。
發病生態及時期:
適溫高濕(20-25℃,相對濕度90%以上時)之環境適合發病。果實褐腐病在連續降雨、或颱風侵襲後易發生,嚴重時可造成未防治之柳橙園50%以上之果實落果。中南部地區之褐腐病多發生於每年八至十月,北部地區在冬春季陰雨棉棉時發病較嚴重。柑橘品種中柳橙、晚侖西亞(香丁)、溫州柑、檸檬、來姆、葡萄柚、柚類均甚感病,椪柑等寬皮柑較抗病。
疫病菌平常靠菌絲或厚膜胞子存活於柑橘根系、土壤或植物殘體中,等降雨或灌溉、澆水致土壤濕度飽和時,病菌形成胞囊及游走子。游走子可在水中游泳,並藉風雨吹送、或昆蟲、小動物等攜帶至果實,侵入感染,誘發病害。
防治方法:
一、 |
勿栽培根部帶有疫病菌之苗木,以根絕傳染源。 |
二、 |
保持果園清潔,修剪枝葉,避免枝條低垂,勿使果實過於靠近地面;並應維持果園通風良好,日照充足;於雨季來臨前,清除果園落葉﹑落果,並將罹病果實搬離果園,燒毀或挖掘深穴將病果埋於其內。 |
三、 |
果園行草生栽培,或於雨季來臨時覆蓋地面,以避免胞囊與游走子飛濺出土壤,與果實接觸。 |
四、 |
高價值柑桔(如葡萄柚或柚類),可於雨季來臨前,將果實套袋,但應注意將套袋口封好,避免帶菌之雨水從不當之封口處侵入,反而助長病害發生。 |
五、 |
防治扁蝸牛,除藥劑防治外,可將塑膠袋(袋口朝下)綁縛於柑桔樹主幹,阻斷蝸牛爬行。 |
六、 |
在颱風來臨前,噴布稀釋1000倍之亞磷酸溶液,每七天一次,共2-3次,有良好之防病效果。但亞磷酸須當天配製,並以等重之氫氧化鉀中和其酸性。 |
七、 |
果實褐腐病目前尚無推廣藥劑可供病害防治,但可參考防治其他柑橘病害之藥劑,在颱風來臨前,噴布鋅錳乃浦(400X)、4-4式波爾多液等,每七天一次,共2-3次,亦有防病效果。藥劑可同時噴灑地面,防止土壤中病菌。 |
|
(安寶貞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