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潰瘍病(Citrus    
                      canker)  
                       病原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Hasse)Dowson (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itri )    
                         
                        
                      前 言: 
                        柑橘潰瘍病最早的記錄分別發生於1827~1831年印度西北部的枸櫞,及1842~1844年印尼爪哇的萊姆。在臺灣,潰瘍病最早的記載是1932年,1952年已成為柑橘主要病害。 
                        潰瘍病是目前國際柑橘栽培上最重要且最具破壞性的一種細菌性病害。1913年美國佛羅里達州出現潰瘍病,當時花費六百萬美元,採取完全又徹底地焚燬、撲滅工作,歷時二十年,方完全撲滅。潰瘍病嚴重發生時,罹病葉部所含的檸檬酸、草酸、蘋果酸、琥珀酸、反一丁烯二酸等皆減少,葉片大量掉落,嚴重影響植株光合作用,造成樹勢衰弱。罹病果實不但外觀難看,其所含的糖分、維生素C、果膠酸減少,市場價格低落,損失慘重。    
                      病 徵: 
                        柑橘的葉片、果實及枝條上皆有潰瘍病的發生。在葉片上,首先出現水浸狀、暗綠色小點、略隆起,病斑逐漸擴大,中央部呈灰白色凹陷,周圍呈現褐色木栓化之結構,表皮破裂而粗糙堅硬;病斑形狀初期雖為圓形,但老舊病斑則頗不規則,常有多數病斑癒合成的不規則大疤,同一病斑於葉片上下表面均可見到,在病斑邊緣常有黃色暈環,罹病葉片漸黃化後落葉。枝條上的病斑和葉片上者甚相似,唯其邊緣缺乏黃暈,呈暗綠色油脂狀。果實上的病斑初期為紅褐色小點,略隆起,隨著病勢進展,病斑逐漸擴大與葉片上病斑相似,唯病斑表面木栓化更甚,外觀也更粗糙,常缺乏鮮明的黃暈。 
                      病原菌: 
                    
                      
                        | 
                        
                        
                        (一) | 
                        
                        分類地位 | 
                       
                      
                        | 
                          | 
                        
                        
                       Bacteria 
  Porteobacteria 
    r-protebacteria 
      Xanthomonadales 
        Xanthomonadaceae 
          Xanthomonas 
                      依病原性之不同,可區分為五個病原型: 
                        
                          - 
                      
                      病原型A,分布遍及於全世界,對葡萄柚、甜橙、檸檬、墨西哥萊姆為害最甚。 
                           
                          - 
                      
病原型B,分布於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對檸檬、墨西哥萊姆具強病原性。 
                           
                          - 
                      
病原型C,分布於巴西,對墨西哥萊姆具有強病原性。 
                           
                          - 
                      
病原型D,分布於墨西哥,在墨西哥萊姆葉片上形成病斑。上述四種病斑型皆可在組織上造成凸起、木栓化、外圍具黃暈的病斑,其中A病原型出現機率較高,餘則少見。 
                           
                          - 
                      
病原型E,分布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在葡萄柚、甜橙、枳殼及枳柚與Swingle citrumelo雜交種等葉片、枝條及果實上形成扁平水浸狀病斑。 
                           
                         
                      調查臺灣瘍病菌株,80%屬A病原型,其餘20%不屬於以上五種病原型。 
                      
                         | 
                       
                      
                        | 
                        
                        
                        (二) | 
                        
                        分布 | 
                       
                      
                        |   | 
                        
                      
                      分布於臺灣、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孟加拉、印尼、越南、高棉、泰國、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阿富汗、巴布亞新幾內亞、關島、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剛果、塞席爾群島、馬達加斯加、重聚群島、美國、墨西哥、巴西、烏拉圭、巴拉圭、阿根廷、葉門、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或地區。 | 
                       
                      
                        | 
                        
                        
                        (三)  | 
                        
                      寄主 | 
                       
                      
                        |   | 
                        
                      
                      包括所有柑橘類作物,甜橙類、酸橘、檸檬、葡萄柚等為感病性品種,桶柑、椪柑、柚子及文旦只在幼苗期葉片上發生,為強抗性品種。 | 
                       
                      
                        | 
                        
                        
                        (四)  | 
                        
                      形態 | 
                       
                      
                        | 
                          | 
                        
                        
                      病原細菌具單極生鞭毛、短桿狀,大小為0.5~0.7x 
                      1.1~2.0μm。單胞或呈短鏈狀聚集,在培養基平板上形成圓形、邊緣完整、表面光滑、具粘性的黃色菌落。皆為好氣性,生長溫度10-38℃,最適溫度為25~30℃。 | 
                       
                      
                        | 
                        (五) | 
                        
                        診斷技術 | 
                       
                      
                        | 
                          | 
                        
                        
                      外觀病徵極為典型,田間診斷以目測為主,病斑中央灰白凹陷,周圍褐色木栓化,表皮破裂而粗糙堅硬,以手觸摸感覺似結疤狀。枝條及果實上病斑無明顯黃暈出現,但葉片病斑常伴隨明顯黃色暈環,可以此特徵與瘡痂病加以分別。 | 
                       
                      
                        | 
                        (六) | 
                        
                        生活史 | 
                       
                      
                        | 
                          | 
                        
                        
                      病原細菌在葉片及夏秋梢上的病斑越冬,翌年春季於原來的病斑上繁殖,成為初次感染源。下雨時病原細菌飛濺至幼葉的氣孔或傷口附近,藉雨水而侵入。春季幼葉感染後,其病斑上繁殖的細菌為二次感染源,藉風雨攜帶再傳染到幼果及夏秋梢。循環不已。 | 
                       
                       
                      發生生態: 
                        柑橘品種間之抗感病性有差異,氣孔大而平的品種較感病。幼嫩組織較為感病,成熟後即不受感染。但氮肥過多,延緩葉片成熟,感病時期就延長。而生長中的枝條先端部位最為幼嫩,最容易受感染。 
                        病原細菌可在園中雜草上及土中存活數日至數個月。在臺灣每年最早發病的時期是3-4月間,但最容易發病的時期是5-9月。病原細菌主要靠雨水及風傳播,風雨造成之傷口為病原細菌侵入之重要途徑,尤其在強風暴雨後,病害發生十分嚴重。在初春豪雨及颱風過後,病害大發生之可能性甚大。病原細菌亦可附於人畜、昆蟲、農具而傳播。例如被潛葉蛾危害之葉片,發病極為嚴重。 
                      防治方法: 
                    
                      
                        | 
                        
                        
                        (一) | 
                        
                        
                        於休眠及花芽分化期徹底進行整枝修剪,罹病蟲害枝條應先行剪除後搬離果園或燒毀。 | 
                       
                      
                        | 
                        
                        
                        (二) | 
                        
                        
                        強風地區避免種植感病品種。 | 
                       
                      
                        | 
                        
                        
                        (三)  | 
                        
                        
                        迎風面可種植防風林。 | 
                       
                      
                        | 
                        
                        
                        (四)  | 
                        
                        
                        種植柑橘苗時應將所有罹病部位剪除,並燒燬。 | 
                       
                      
                        | 
                        (五) | 
                        
                        
                        勿施用過多氮素肥,以免延緩葉片成熟,而延長感染時期。 | 
                       
                      
                        | 
                        (六) | 
                        
                        
                        春芽萌發前灑佈4-4式波爾多液一至二次。 | 
                       
                      
                        | 
                        
                        (七) | 
                        
                        
                        4-8月間,每隔2-3星期噴施4-4式波爾多液、56%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600倍、81.3%嘉賜銅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72%波爾多可濕性粉劑500倍。施藥5-7次後視病害發生程度,增減施藥次數。每年施用波爾多液之次數不宜過多;銅劑於高溫期易發生藥害,需小心使用;又銅劑使用過多將增加蟎類危害。 | 
                       
                       
                      參考文獻: 
                    
                      
                        | 
                        1. | 
                        
                        
                        
                        吳文川、鄭安秀、王玉如、胡建國。1995。柑橘潰瘍病及其病原菌。臺灣柑橘之研究與發展研討會專刊。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編印。pp.221-243。 | 
                       
                      
                        | 
                        2. | 
                        
                        
                        吳文川、曾國欽、李銘洲、郭曉璠。1989。臺灣柑橘潰瘍病的發生與分布。植保會刊31:139-149。 | 
                       
                      
                        | 
                        3. | 
                        
                        
                        植物保護手冊。2000。柑橘潰瘍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編印。台中霧峰。pp.288-289。 | 
                       
                       
                      (作者:鄭安秀) 
                      
                      
                        
                        
                          
                              
                            柳橙果實潰瘍病 
                            (蔡雲鵬,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77頁) | 
                             | 
                              
                            檸檬果實潰瘍病 
                            (蔡雲鵬,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77頁) | 
                           
                          
                              
                            葉片潰瘍病 
                            (安寶貞提供) | 
                             | 
                              
                            枝條潰瘍病 
                            (安寶貞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