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衣病(Citrus Pink
Disease)
病原菌:Erythricium
salmonicolor (Berk. & Br.) Burds. (Syn. Corticium
salmonicolor Berk. & Br.)
前言:
本病如果發生在中、小枝條,對柑橘生產無多大影響,但如在主枝發生(這種情況很少)則會引起減產,並進而有整株被害的可能。
病徵:
危害枝條或主幹。被害部最初有少許樹脂滲出,隨後乾枯龜裂,其上生出白色蜘蛛網一樣的菌絲,不久變成淡紅色。濕度高時,白色菌絲沿著枝幹向上下蔓延,圍繞整個枝幹周圍,形成鮮目的銀白色,罹病部上方的枝葉整個凋萎枯死。
病原菌:
(一) |
名稱及分類地位 |
|
學名:Erythricium salmonicolor (Berk. & Br.)
Burds.(Syn. Corticium salmonicolor Berk. & Br.)
分類地位:
Class:Hymenomycetes(絲孢綱)
Order:Aphyllophorales(非褶菌目)(多孔菌目)
Family:Corticiaceae(伏革菌科) |
(二) |
分布 |
|
全世界。 |
(三) |
寄主 |
|
柑橘類、枇杷、梨、荔枝、茶、檬果、楊桃、相思樹等多種果樹及樹木。 |
(四) |
形態 |
|
擔子囊層狀由菌絲分化而成,無色圓筒狀或棍棒狀,大小 22-135 x 6.5-10
mm,擔子囊頂端有2-4個小柄,其上長有擔孢子。擔孢子無色單孢,9-17 x7-17
mm,基部尖,頂端鈍圓。 |
(五) |
生活史 |
|
以菌絲及擔孢子生存於寄主植物枝條裂縫內,於溫、濕度適宜時,大量產生孢子,被風吹到寄主植物,侵入感染,再生長菌絲並產生大量繁殖器官。 |
發生生態:
夏秋季節,多雨潮濕的氣候,通風不良與管理不善的柑橘樹容易發生。在臺灣省山區柑橘園,尤其是北部與東北部,普遍發生。在罹病部位形成的孢子,隨風飛到健全株附著,由枝條裂縫處感染發病。
防治方法:
(一) |
行適當的整枝修剪,使通風良好,樹冠內枝葉勿太密,園中日光充足,可減少本病危害。當整枝時,優先剪除發病枝條。 |
(二) |
初夏以後,經常巡視柑橘園時,早期發現病枝條,剪除病枝,埋入土中或燒燬之。 |
(三) |
主幹或主枝被害時,參考枇杷赤衣病防治法處理(本方法尚未正式推薦,)。切除患部後,以50% 貝芬同可濕性粉劑
700倍或63% 銅鋅錳乃浦可濕性粉劑 500倍,於發病初期施藥。 |
*本文係根據臺灣大學已故教授莊再揚博士遺稿彙整而成,特為之誌。
(作者:安寶貞)
|
|
柑桔赤衣病徵 |
赤衣病引起之枝枯 |
(安寶貞提供) |
(安寶貞提供) |
|
|
赤衣病 |
赤衣病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