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果樹-桔柑

 
項目符號 常綠果樹
項目符號 木瓜
項目符號 印度棗
項目符號 百香果
項目符號 枇杷
項目符號 柑桔
項目符號 香蕉
項目符號 荔枝
項目符號 草莓
項目符號 番石榴
項目符號 椰子
項目符號 楊桃
項目符號 鳳梨
項目符號 蓮霧
項目符號 龍眼
項目符號 檬果
項目符號 釋迦
項目符號 落葉果樹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幼苗猝倒病
白粉病
立枯病
地衣
赤衣病
果實青、綠黴病
油斑病
芽葉疫病
南美立枯病
流膠病
炭疽病
缺硼
缺錳
缺鎂
黑星病
黑點病
煤煙病
蒂腐病
腐敗病
裾腐病
潰瘍病
瘡痂病
線蟲病
褐腐病
藻斑病
鱗砧病
根腐病

破葉病
根腐線蟲
黃龍病

瘡痂病(Citrus scab)

病原菌:Elsinoe fawcettii Bitanc.Jenk. 有性世代
    Sphaceloma  fawcettii Jenk. 無性世代

  當免賴得及鋅錳乃浦等殺菌劑尚未問世時,瘡痂病是柑橘的主要病害。如今,本病害已顯著降低,但北部與東部山地低溫地區仍有發生。

病徵:
  
僅為害幼葉、嫩枝及幼果。病斑初期為淡橙色或茶褐色,葉片被感染面呈圓形乳狀隆起而背面則凹陷。隨著柑橘組織成長而形成畸形突出的木栓化疣狀物,呈淡褐色。初期病徵與潰瘍病相似,但本病病斑週圍無黃色暈,這一點可和潰瘍病區別。病斑上木栓化疣狀物是被害組織抵抗病原菌侵入,行細胞分裂造成的。當被害組織成熟,細胞機能衰弱時,病斑不會明顯的突起,僅形成瘡疤形。病斑的形狀,依病原菌侵入時的柑橘組織成熟度而異,即可由病斑形成推測病原菌侵入時期。

病原菌:

(一) 名稱及分類地位
 

學名:
 有性世代:Elsinoe fawcettii Bitanc.& Jenkins
 無性世代:Sphaceloma fawcettii Jenkins.
分類地位:
 
Class:Ascomycetes (子囊菌綱)
  Order:Dothideales (座囊菌目)
   Family:Elsinoaceae (痂囊腔菌科)
    Genus:Elsinoe (痂囊腔菌屬)

(二) 分布
  全世界。
(三) 寄主
  柑橘類(Citrus spp.)、金橘(Fortunella japonica)、枳殼(Poncirus trifoliata)。
(四) 形態及診斷技術
 

無性世代:疣狀突起之頂部分生孢子梗叢生成褥狀,分生孢子梗無色,圓柱狀,0-2個隔膜,10-30×4 μm;分生孢子卵狀橢圓形,透明,單胞4-8×3-4 μm;另有絲錘形黃褐色之分生孢子,大小10-16×4 μm,此類孢子雖不具感染能力,但在潮溼時,能以出芽方式產生正常橢圓透明的分生孢子。本病菌生長適溫為15-23℃,27℃以上不發病。有性世代不易見到,通常伴生在不完全世代菌褥周邊,子囊果單生或複生,暗色,扁球形或不規則狀,大小38-106×36-80 μm;每個子囊果含內1-20個子囊,球形或倒棍棒狀,直徑12-16 μm;子囊孢子無色,橢圓形,有1-3隔膜,大小11-12×5-6 μm。

柑橘瘡痂病有sour orange scab (Elsinoe fawcettii ),sweet orange scab (E. australis)及Tryon’s scab (Sphaceloma fawcettii var scabiosa ( McAlp.&Tryon ) Jenkins)等3型,依柑橘種類不同而感受性有異(3,4),在臺灣有記錄的為第一型。此三種病原菌很難加以區分,一般利用感染寄主植物加以鑑定,但因生物小種(biotype)的存在,此種鑑定方法頗有問題,例如:Whiteside(6)在Florida 發現E. fawcettii有兩型biotype,一型能感染酸橙、甜橙、粗皮檸檬及葡萄柚,另一型只能感染粗皮檸檬與葡萄柚。

(五) 診斷技術
  柑橘瘡痂病的外觀病徵顯著,極易辨別。
(六) 生活史
  在前一年感染病菌之枝條與葉片上過冬,次年春季產生孢子,靠雨水感染新葉及幼果。

發生生態:
  
椪柑、桶柑及檸檬容易發病,柚類僅有輕度發病,橙類是強抗性。瘡痂病靠雨水、露水及風傳播病原菌,雨水不但直接幫助病原菌活動,而且因低溫及日照不足,使柑橘組織柔軟,助長發病。苗木及幼樹時,因為營養生長旺盛,容易被本病菌危害。多施氮肥及日照不良的防風林附近的柑橘容易發病。向北方柑橘園、多霧地區也發病較多。
  
瘡痂病菌以菌絲形態在枝梢及葉片的病斑內越冬,次年春季溫度升高並下雨時,在病斑表面產生多量孢子,隨雨滴傳播到幼葉、幼果及嫩梢。前一年形成的病斑中,愈新的病斑,其孢子形成能力愈強,但新形成孢子在病斑上僅能存活數天而已。
  病菌僅危害柑橘幼嫩組織,當組織成熟硬化後,病菌就無法再侵入感染。春天時,幼葉與幼果受本病菌感染後,約5天左右出現病斑,並產生大量孢子,繼續向其他幼嫩組織蔓延。病菌侵染及發病的最適溫度為25-26℃,當溫度20-28℃,水分充足的情形下,附在在幼葉與幼果上的孢子,經2-3小時就能夠發芽侵入柑橘組織內。

防治方法:

(一) 採果後,剪除會成為第一次傳染源的越冬病葉及病枝。避免密植,促進通風,日照充足,勿多施氮肥,促使新萌發枝葉迅速成熟。
(二) 藥劑防治:發病嚴重柑橘園,要從春梢萌發時起噴藥,至幼果期計噴藥2 - 3次,就可有效抑止發病。發病程度輕者,自落花初結小果時起噴藥即可。藥劑使用:免賴得W.P.(Benomyl)3,000倍,睛硫醌W.P.(Dithianon)1,000倍,70%甲基多保淨(Thiophanate-methyl)1,000倍,40%快得寧WP.(Oxine-copper)500倍或39.5﹪扶吉胺水懸劑(Fluazinam)2,000倍。

參考文獻:

1. 山田畯一。1961。溫州ミカンそうか病の傳染病學的ならびに治病學的研究。東海近畿農試園藝部特別報告2:1-56。
2. 家城洋一。1997。抵抗性の異なるカンキツ間のそうか病,病斑形成過程の相違みについて。果樹試驗場報告B4:99-114。
3. Knorr, L.C. 1973. Citrus Diseases and Disorders。Gainesvillle pp.76-80。
4. Koltz, L.T. 1973. Color Handbook of Citrus Diseases。2nded., Riverside. pp.38-40。
5. Whiteside, J.O. 1975.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lsinoe fawcettii pertaining to the epidemiology of sour-orange scab。 Phytopathology 65:1170-1177。
6. Whiteside, J.O. 1978. Phytopathology of two biotypers of Elsinoe fawcettii to sweet orange and some other citrus cultivars。 Phytopathology 68:1128-1131。 

(作者:蔡雲鵬)


柑桔果實瘡痂病
(蔡雲鵬,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77頁)

柑桔葉片瘡痂病
(蔡雲鵬,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