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苗猝倒病 
                      白粉病 
                      立枯病 
                      地衣 
                      赤衣病 
                      果實青、綠黴病 
                      油斑病 
                      芽葉疫病 
                      南美立枯病 
                      流膠病 
                      炭疽病 
                      缺硼 
                      缺錳 
                      缺鎂 
                      黑星病 
                      黑點病 
                      煤煙病 
                      蒂腐病 
                      
                      腐敗病 
                      
                      裾腐病 
                      潰瘍病 
                      瘡痂病 
                      線蟲病 
                      褐腐病 
                      藻斑病 
                      鱗砧病 
                    根腐病 
                    破葉病 
                    根腐線蟲 
                    黃龍病 | 
          
                    
                       蒂腐病(Citrus 
                      Stem End Rot)     
                      病原菌︰  
                       1. 
                      褐色蒂腐病菌:   
                        Diaporthe     
                      citri Wolf 
                      (有性世代)    
                        Phomopsis citri Fawc. 
                      (無性世代) 
                       2. 黑色蒂腐病菌:  
                        Physalospora rhodina (Berk.     
                      Cart) Cooke 
                      (有性世代)    
                        Diplodia     
                      natalensis P. Evan (Syn. 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無性世代)  
                          
                      
                      前言: 
                         柑橘果實於貯藏期間,常因從果梗處開始腐爛,造成嚴重損失。引起該病的病原真菌有兩種,即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引起的「黑色蒂腐病」(Botryodiplodia stem end 
                      rot)及 Phomopsis citri 引起的「褐色蒂腐病」(Phomopsis stem end 
                      rot)。 
                        貯藏病害的種類及其發生數量,依地區、年度及柑橘品種而不同。據橋岡(1941年)在臺中地區分離椪柑腐爛果的結果,認為黑色蒂腐病及綠黴病為臺灣省柑橘貯藏及輸送中的兩大病害。而蔡雲鵬(1965年)於1963-1964年在台北縣所採罹病桶柑果實之分離調查結果依序為Fusarium 
                      sp.、黑色蒂腐病菌、褐色蒂腐病菌、炭疽病菌等。    
                      
                      病徵: 
                        兩種蒂腐病(Stem-end 
                      rot)的外觀病徵相似。自蒂部開始出現黃褐色界限不明的病斑,數天內病斑可達果皮一半以上,同時果肉軟化、腐爛。濕度高時,病斑上會長出白色菌絲。黑色蒂腐病菌感染的果實,最後果皮變為暗黑色、炭質、密生許多黑色細點,即為本病菌的柄子器,果實內部亦呈黑色、炭化。罹患褐色蒂腐病之病果不會變黑炭化,此點與黑色蒂腐病不同;而且黑色蒂腐病病勢進展較褐色蒂腐病為快速。    
                      
                      
                      病原菌:    
                      
                        
                          | 
                          (一) | 
                          
                          名稱及分類地位 | 
                         
                        
                          |   | 
                          
                           
                          學名: 
                            黑色蒂腐病菌 
                             有性世代 Physalospora rhodina (Berk Cart) Cooke 
                             無性世代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Syn. 
                          Diplodia natalensis P. Evan) 
                            褐色蒂腐病菌 
                             有性世代 Diaporthe citri Wolf 
                             無性世代 Phomopsis citri Fawc. 
                          分類地位: 
                            黑色蒂腐病菌 
                             Class:Ascomycetes(子囊菌綱) 
                              Order:Xylariales(炭化菌目) 
                               Family:Polystigmataceae(疔座煤科) 
                                Genus:Physalospora(叢孢殼屬) 
                            褐色蒂腐病菌 
                             Class:Ascomycetes(子囊菌綱) 
                              Order:Diaporthales(間殼座目) 
                               Family:Diaporthaceae(間殼座科) 
                                 Genus:Diaporthe(間殼座屬)  | 
                         
                        
                          | 
                          (二) | 
                          
                          分布 | 
                         
                        
                          |   | 
                          
                          世界性。 | 
                         
                        
                          | 
                          (三) | 
                          
                          寄主 | 
                         
                        
                          |   | 
                          
                           
                          
                          黑色蒂腐病菌:多犯性,包括柑橘類、香蕉、木瓜等多種作物。 
                          褐色蒂腐病菌:柑橘類。  | 
                         
                        
                          | 
                          (四) | 
                          
                          形態 | 
                         
                        
                          |   | 
                          
                           
                          
                          黑色蒂腐病菌:子囊殼形成於枯枝上,單生或群生、球形,直徑 225-300 
                          mm,有乳頭狀突起的口孔。子囊孢子透明、單孢、橢圓形,大小 30-35 x 11-14 
                          mm。柄子器亦形成於枯枝上,扁平至球形,單生或群生,直徑 300-700 
                          mm,柄孢子橢圓形,透明、單孢,成熟時轉為暗褐色,有一隔膜,大小17-43 x 10-18 mm。 
                          褐色蒂腐病菌:請參閱「柑橘黑點病」。  | 
                         
                        
                          | 
                          (五) | 
                          
                          診斷技術 | 
                         
                        
                          |   | 
                          
                          
                          依病徵診斷。初發病者,須以組織分離方式獲得病原菌,再依病菌孢子形態鑑定之。罹病後期的果實上長有分生孢子,可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 | 
                         
                        
                          | 
                          (六) | 
                          
                          生活史 | 
                         
                        
                          |   | 
                          
                          請參閱「柑橘黑點病」。 | 
                         
                       
                      
                      發生生態: 
                      
                        兩種病原菌的潛伏場所是柑橘枯枝(樹上或地上),可生存 
                      2-3年。褐色蒂腐病菌在枯枝上形成柄孢子殼,產生孢子;黑色蒂腐病菌在枯枝上腐生,產生柄孢子較子囊孢子普遍,柄孢子經雨水攜帶作短距離傳播,而子囊孢子經風與空氣流動作較長距離傳播。當孢子附著果實後,發芽侵入果實內潛伏,至果實成熟後表現病徵。若果實提早採收,在高溫(30℃)高濕(RH92-96%)下以乙烯處理催熟,則利於發病。 
                        兩種蒂腐病菌的感染途徑相同,但黑色蒂腐病菌的寄主範圍較廣泛,亦可寄生香蕉、檬果等多種果樹與其他作物。褐色蒂腐病的病原菌和柑橘黑點病病原菌是同一種,因此凡在田間黑點病發生多者,收成後果實在貯藏期間,褐色蒂腐病的發生亦較多。此外,雨量較多的年份及枯枝多的柑橘園,果實蒂腐病的發生也較嚴重。 
                      
                      
                      防治方法: 
                      
                        
                          | 
                          (一) | 
                          
                          
                          採果及運輸期間,避免果實受傷。採果時使用手套。 | 
                         
                        
                          | 
                          (二) | 
                          
                          
                          剪除枯枝後燒毀或埋在土內,以降低病原密度。 | 
                         
                        
                          | 
                          (三) | 
                          
                          採果後,使用 
                          40%腐絕 W.P.500倍(必要時,可在果實採收前 4天噴施1000倍液),浸漬 
                          3分鐘,陰乾後貯藏。藥液加明礬0.5%以增加藥效。 | 
                         
                        
                          | 
                          (四) | 
                          
                          25% 
                          克熱淨溶液(Quazatin)2000倍液,採果前 4天噴藥 
                          1次,或包裝果實前浸藥液3分鐘,待藥液乾後再行包裝。 | 
                         
                        
                          | 
                          (五) | 
                          
                          降低貯藏庫的溫度。 | 
                         
                       
                      
                      
                      參考文獻: 
                      
                        
                          | 
                          1. | 
                          
                          本間保男. 山田畯一. 
                          1969. カンキッ軸腐病の感染ならびに發病の機作。 1.病原菌の侵入經路. 
                          園藝試驗場報告B9:99-115. | 
                         
                        
                          | 
                          2. | 
                          
                          Barmore, C. 
                          R., and Brown,G. E. 1985. Influence of ethylene on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of oranges to Diplodia 
                          natalensis. Plant Dis. 69:228-230. | 
                         
                        
                          | 
                          3. | 
                          
                          Brown, G. 
                          E., 1971. Pycnidial release and survival of 
                          Diplodia natalensis spores. Phytopathology 
                          61:559-561. | 
                         
                        
                          | 
                          4. | 
                          
                          Brown, G. 
                          E., and Wilson, W. C. 1968. Mode of entry of 
                          Diplodia natalensis and phomopsis citri 
                          into Florida oranges. Phytopathology 58:736-739. | 
                         
                        
                          | 
                          5. | 
                          
                          Loucks, K. 
                          W., and Hopkins, E. F. 1946. A study of the occurrence 
                          of phomopsis and of Diplodia rots in Florida orange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and treatments.     
                          Phytopathology 36:750-757. | 
                         
                       
                      
                      
                      *本文係根據臺灣大學已故教授莊再揚博士遺稿彙整而成,特為之誌。 
                      
                      (作者:安寶貞) 
                         
                      
                        
                        
                          
                            
                              | 
                             | 
                             
                       
                        | 
                           
                          
                            | 
                            柑橘果實蒂腐病 | 
                             | 
                            
                      果實蒂腐病(樹上) | 
                           
                          
                            | 
                            
                            (蔡雲鵬,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76頁) | 
                             | 
                            
                      (安寶貞提供) | 
                           
                          
                            
                            
                              | 
                              | 
                            
                      
                        | 
                           
                          
                            | 
                            蒂腐病 | 
                              | 
                            
                      蒂腐病菌暗色分生孢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