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園藝協會將西洋水仙品種分為喇叭水仙品種群、大副冠品種群、小副冠品種群、重瓣水仙品種群等,其花單生於枝頭,高20~30公分,花大,花瓣黃色或淡黃色,有香氣,花副冠喇叭狀,橘黃或黃色,邊緣呈不規則蕾絲狀,花筒向外挺伸似喇叭,因此得名,不同品種群主要是花冠的外觀及特色來區分。
栽培方式
西洋水仙花形和中國水仙花的差異很大,園藝品種有特大的大花喇叭水仙及花被白色、植株較小,花的副冠及雌雄蕊全部瓣化的重瓣喇叭水仙等。西洋水仙在臺灣喜愛涼爽的季節,在秋、冬、春生長發育,夏季地上部分枯萎,地下鱗莖處於休眠狀態,喜好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微酸性至微鹼性砂質壤土,並不能像中國水仙用水耕栽培,西洋水仙在臺灣少數為盆花,多數做高級切花使用。
本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澎湖、蘭嶼、綠島、馬祖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灌叢、荒地和都市林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敏捷,雄蝶常飛至山頂附近作領域占有,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由於喜歡較乾燥環境,在北部較少見,只有部份地點有觀察記錄,臺灣產近似種中,本種後翅腹面底色較淺,外側的斑紋列中,有明顯黑色斑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大戟科的細葉饅頭果、裡白饅頭果、菲律賓饅頭果和錫蘭饅頭果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呈黃色球形,具六角形凹陷並布滿細刺,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褐色具強烈金屬光澤,狀似枯葉。
雌雄鳥外形不同。雄鳥身體背面及胸腹部都是天藍色,上喙基部、頭後各有一個黑色區塊,胸前有一條新月形的黑色窄帶。背部顏色較深,飛羽與尾羽黑色有深藍色邊緣,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體側接近藍色。喙藍色,邊緣及喙尖黑色,跗蹠與趾藍色。雌鳥背部、翼及尾羽棕色,頭後及胸前沒有黑色,頭及胸部的天藍色較黯淡。某些族群的雄鳥在非繁殖季似乎與雌鳥羽色相近,但詳細狀況有待進一步求證。
棲地與習性
全年維持固定的領域,成對在人為干擾較少的樹林或林邊灌木叢中活動,會在空中定點飛行啄食(hover)枝葉上的小蟲,飛擊(sally)飛過棲枝的昆蟲再回到同一停棲點等待,偶然也會覓啄(glean)葉片間隱藏的小蟲。常和其它鳥種形成混合鳥群一起覓食。
南美產小型脂鯉,體略呈側扁;全身殷紅,胸鰭後方具一橫向黑斑,背鰭與臀鰭末端則具黑色邊緣。目前則有短身、叉尾或長尾等特徵之水族品系。
分布區域
原產於南美洲之巴西、阿根廷、巴拉圭與烏拉圭等國境內之巴拉圭河與亞馬遜河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