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洋甘菊英文名稱為"German Chamomile",在希臘語中「Chamomile」即指「地上的蘋果」之意,就是洋甘菊所散發蘋果的香味。自古以來「洋甘菊」就是最受歡迎的香草之一,晴天時將開花的花朵摘下,稍微過水瀝乾,乾燥的花可做花茶,具有鎮靜、舒緩的作用,又因其具有抗菌、抗發炎的藥效,所以至今它仍用在各種溫和無刺激性的化妝及皮膚保養品中。一般大家熟知的洋甘菊,主要有羅馬洋甘菊(洋甘菊屬)及德國洋甘菊(母菊屬)這兩個品種,兩者在外觀上幾乎很難分別,不過羅馬洋甘菊的香氣較濃,植株呈匍匐生長,平地不易開花。
栽培方式
洋甘菊的株高15-60公分,莖直立,葉子羽狀深裂,呈線狀。花莖細長,花為頭狀花序,中間為黃色管狀花,初為半球狀,開花後漸生長成為圓錐狀而成中空,最外層為白色舌狀花,盛開後會下垂向後捲,在台灣平地栽培可以開花,耐病蟲害,生長適溫為18-25℃,可略耐乾旱、避強風,選擇排水、日照充足的場所。
本種為特有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邊緣活動,飛行緩慢狀似跳躍,喜歡訪 花吸蜜。本種後翅背面的眼紋大小、數量富變異。本屬臺灣產有十三種,最相似者是白漪波眼蝶和狹翅波眼蝶,本 種垂直分佈海拔最低,後翅外緣呈圓弧,翅面底色主要為淺褐色,在區分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幼生期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芒和竹葉草等,雌蝶會將卵 單產於寄主植物上,也會產在寄主附近的雜物上,卵呈白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小蟲為淺褐色,後轉為褐 色,終齡幼蟲於植物莖葉或石塊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為褐色具有暗褐色斑紋。
害蟲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粉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銀膠菊
作物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作物科別:菊科
體長約 11cm。背面大致為黃綠色,白色眼圈甚明顯,眼先有一道黑色帶,前額稍黃。喉至上胸黃色,下胸及腹部污白色,?部較灰。尾下覆羽黃色。虹膜紅褐色。喙黑色,腳鉛灰色。
棲地與習性
非常適應人類營造的綠地環境,包括公園、校園、庭園、行道樹、果園等,即 使在大都市內也可依賴零星的路樹而生存良好,也常造訪樓房陽台的植栽。總是生活於人類聚落附近,會隨著人類開發而至山區道路旁的林緣,也會與小型山鳥混群活動,但不會進入完全的天然林內。對人類毫不畏懼,已演化成完全與人類共存。 成群生活,鳥群規模約20至50隻,冬季的鳥群較大。一天當中鳥群的大小及組成份子經常改變,可知鳥群並無嚴密的組織,且個體在區域間有很高的流動性。休息時會互相理羽。夜間數隻一起依偎在樹上的細橫枝上睡覺。
體幹為略呈側扁的紡錘狀,吻端相對近似種類較為圓鈍,且不具唇鬚;體色多為灰黑或深褐,尾鰭比例比對較小。背鰭不具硬棘,軟條數32-37;臀鰭軟條數34-39,脊椎骨數60-69
分布區域
非洲西部及中部淡水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