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蘭株高15~20公分,地下有卵狀鱗莖,屬名"Zephyranthes"是由希臘文 zephyros(西風)與anthos(花)組合成,因主要分佈與中美洲與西印度群島的氣候特色有關,當地西風常夾帶豐沛雨水,為雨後盛開的花朵,所以英文名與韮蘭一樣叫"Rain lily",但蔥蘭的葉片為管狀,明顯與韮蘭扁平的葉片可作區隔。"Zephyranthes candida"為白花,花藥黃色,Zephyranthes citrina為黃花,為園藝品種,稱作"黃蔥蘭"。
栽培方式
蔥蘭生性強健,生長適溫為15~25℃,冬季生長停滯。日照充足開花較多,但亦可耐蔭,可栽培在牆角、圍籬或大樹底層。栽培土質以肥沃帶砂質的壤土為佳,若使用盆栽,每五寸盆可植5~8株,花壇可作為滾邊栽植,株距5~10公分,一年後可長滿花壇邊緣,若種植多年已太過擁擠應加以分株。可略耐旱,故可種於行道樹或不易澆水的位置。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中、高海拔山區,臺灣所有離、外島,除了南沙太平島外均有記錄。成蟲出現於任何有其寄主生長或種植的環境,飛行活潑快速,會訪花吸蜜,雄蝶常於濕地吸水,具有強烈領域行為,常於山丘或山峰頂出現。季節型非常明顯,低溫期個體後翅腹面橙色斑紋減退變淡,後翅腹面的白色帶紋是其辨識特徵,在臺灣沒有近似的種類,非常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各種自然生長或人工栽植的豆科植物,取食部位為花、花苞、果莢及種子,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花苞或花上,卵呈藍白色圓餅狀,表面有凹陷和短突起,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顏色多樣,於寄主根部附近各處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褐色,上有黑褐色斑紋。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略異。繁殖羽頭上鏽紅色有黑色縱斑,眉斑白色,喉、頰、頸側灰白色,有黑褐色縱斑。肩羽、背、腰及尾上覆羽黑色帶紅褐色邊緣。翼上覆羽暗褐色,緣白色。初級飛羽暗褐色,次級飛羽暗褐色、基部白色,三級飛羽黑色、羽緣紅褐色。尾羽灰褐色,中央一對末端黑色,羽緣紅褐色,其它尾羽羽緣白色。胸、腋褐色帶有少許黑褐色橫斑。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非繁殖季全身羽色轉灰褐,僅頭頂帶繡紅色,胸部淡灰色帶黑色細縱紋。眼褐色,喙黑褐色,跗蹠及趾欖黃褐色。
棲地與習性
出現在海岸潮間帶、沼澤、鹽田及水田。活動時肩羽常會聳起,被風吹過時特別明顯。過境時常成數百隻的大群活動,在水邊植叢旁覓食,在泥水間快速的啄食。
東南亞產小型鯉科,體幅較近似種寬,且體高與最大體長相對明顯;體側中後段至尾柄處,具有一三角形之紫黑色色塊;成熟雄性個體具紅色之背鰭、臀鰭與尾鰭。
分布區域
原產於泰國南部、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蘇門答臘的溪流,目前則多為繁殖培育,並有多樣水族品系(如黑三角燈或藍三角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