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何為永續農業?
請詳細說明問題的狀況
本篇討論
7 則
此名詞概念是源自生物動態性農業或有機農業,且在眾多文献中常與有機農業、自然農法、再生農法等名詞混淆,可是有土壤專家發現有機農法實施一段長時間後,土壤仍會劣化,只能靠作物殘體或豆科作物來固氮,是無法提供足夠的養份使農業永續發展下去的。故目前有的永續農業定義有很多,舉例如下:
1.美國技術顧問委員會(TCA):為能成功地管理農業資源滿足人類的需求,同時又能維護或增進自然資源與避免環境的破壞。
2.學者Harwood:一種能有效利用自然資源、維護環境平衡、增進人類與大多數生物福祉的農法。
3.加拿大農業部:能維持經濟上的生存條件,且滿足社會對安全並富營食物之需要,同時還能保育或增進自然資源及環境品質,提供後代能持續運用。
http://www.hdais.gov.tw/04/bulletin/bull-12/bull-12_4-6.pdf
近年來由於國內經濟快速成長,並逐漸採行經濟國際化,貿易自由化政策,使部分國產農產品之市場競爭力衰退,而造成滯銷問題。加以環保意識抬頭,國內外許多有識之士倡導有機農業,即儘量使用可以再生,再利用之有機物為生產資材,避免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以兼顧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育。有鑑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民國七十八年起規劃中、長程計畫,以探討有機農業之可行性,該計畫亦由高雄、台南、台中、台東等區農業改良場及茶業改良配合辦理,為期六年。結果顯示,有機農法之有機肥料售價偏高,病蟲及雜草控制困難,其經濟效益尚待考驗,惟部分農民已將有機農法應用於稻米,水果等之生產。此外在生物肥料利用及非農藥之病蟲害防治等技術開發,均已有成功之實例。如毛豆接種根瘤菌、菌根菌在瓜類育苗上之應用、赤眼寄生蜂應用於玉米螟防治等,均有顯著成效。
展望未來,促進農作物增產已不再是農政單位施政之主要目標,因而農作物複種指數將逐年向下調整,使農地有更多休閒時間用以種植綠肥作物,維護土壤肥力。在農業生產方面,應儘量採取適地適作的策略,應用土壤及植物體分析診斷,施用必須之肥料種類與數量,並改進施肥方法,以避免不當使用肥料所造成污染問題之發生。此外,宜加強輪作制度之研究與推廣,以減少病蟲及雜草之為害。
前 言
臺灣農業一向為小農經營制度,在化學肥料、農藥及殺草劑未引進以前,農民多利用自製堆廄肥或種植綠肥作物做為肥料來源,並以物理或機械方式防除病蟲害而達到穩定生產之目的。此種方式增產效果有限,因此無法滿足人口迅速增加之需求。政府為增加糧食供應,在民國40~50年間,採行增產措施,利用現代化科技,如加速品種改良、改進生產技術並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甚至殺草劑,而達成了增產目標,使各種糧食及蔬果等民生必需品得以充份供應,但這些過度採用化學肥料、農藥之生產方式可能造成部份土壤酸化及鹽分累積、土壤及河川遭受污染、農產品農藥殘留影響消費者健康問題。為了挽救這些可能造成之危機,使有限的水土資源得以永續利用,政府近年來已開始重視並倡導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相互調和之農業經營理念,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如減少或甚至不用化學肥料及農藥、採用有機質肥料、非農藥防治病蟲害技術、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實施合理輪作制度,使農業生產兼顧了利潤與農業自然環境之維護、產品之安全性,達成農業永續發展之目標。
臺灣永續農業發展現況
(一)永續農業之定義
永續農業之定義在整個農業生產體系,需作一明確之解釋以免觀念模糊不清。狹義之定義為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及飼料添加物之生產方式即稱為永續農業;但廣義之定義中則為兼顧農民利益,並能建立農業自然生態體系使環境所受衝擊減為最小者。故永續農業之涵義包括 (1)維護自然生態環境,(2)維持土壤之生產力及其易耕性,以充份供給作物之養份,(3)以輪作方式,施用作物殘渣、家畜糞尿、豆科植物綠肥、有機性廢棄物及含有無機養份之岩石,(4) 用機耕法來防治各種雜草及作物病蟲害。換言之,有機農業為尊重自然之農耕法,植物為土壤所培養者,以土壤為所有生物生命之泉源之生態系與土壤之關係為中心之農業。
(二)永續農業發展之背景與經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1986年邀請專家評估臺灣實施有機農業之可行性,認為技術上可行性很高,遂於1987年由中興大學主持,在高雄、臺南改良場以二種輪作系統,三種耕作法即有機農法、慣行農法及折衷農法進行有機農法之可行性研究,針對作物產量、病蟲害發生情況、雜草控制、土壤理化性之變化及經濟效益進行長期分析,目前進行至第七年。次年臺中場、茶改場、畜試所參加該項研究計畫,後來臺東場、花蓮場也加入該計畫。
1987年中華民國農學團體聯合年會上,學者專家聯合提案建議請政府重視環境生態之平衡並積極推動有機農業,該建議案獲得共識與支持。
1988年10月27~29日臺中區農改場首次召開「有機農業研討會」,會中就各國有機農業實施現況,有機農產品之產銷情況,臺灣農業生產對環境、土壤、肥料及耕作制度等問題之影響詳加研討並有專集出版。
1992年農委會將「永續性農業之研究與發展」列入國家建設研究會主要討論項目之一,並做為今後積極推動之施政目標。在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所推行的「臺灣省地區農業發展方案」中亦把有機農業列入施政措施項目之一,並於1993年4月 8~10日在台中區農改場召開『永續農業研討會』,會中針對堆肥製作、病蟲害非農藥防治及行銷經營等事項,進行研討,並有專集出版。在民國84年要推行的「臺灣省農業建設方案」亦把加強生態保育,發展永續農業列入之主要施政措施之一。
1993年中華永續農業協會成立,並為世界永續農業協會臺灣分會。1994年11月23~25日,農委會、農林廳、中華永續農業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及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在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會議廳聯合舉辦永續農業研究與推廣之進展。研討會並就土壤培育、堆肥與廢棄物之利用、作物之永續經營、作物病蟲害之綜合防治、有機農法實務經驗及自然農法實施、推廣及產銷之事項進行研討,會中除國內從事有機農業之學者外,並邀請日本專家加入研討,會後並有專集出刊。此外永續農業協會為更進一步落實永續農業之推廣工作,於1994年11月28日至12月 2日假台中區農改場舉辦『永續農業經營講習訓練』,將永續農業之理念及永續農業之生產技術推廣給農民使用。
(三)政府發展永續農業之策略
保育水土資源: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加強造林及水土保持,維護水、土資源免受污染。
建立合理輪作制度,維護土壤生產力:配合稻田轉作,建立有效之水旱田輪作制度,適度降低複作指數,獎勵休耕及休閒期種植綠肥,應用作物殘株、綠肥、堆肥及化學改良方法,改進並維護土壤生產力。
改進施肥技術:選育肥料利用率高之作物品種,改進施肥技術,並推廣應用土壤及葉片分析營養診斷技術,發展合理施肥技術,提高肥料效率。
開發生物性及有機質肥料,以減少或取代化學肥料施用,並保持土壤肥力。
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嚴格規定農業廢棄物之回收處理,以獎勵有機肥料製造及循環利用避免環境污染。
開發替代化學製劑之病蟲害及雜草防治技術:包括物理、耕作及生物防治等方法:如抗病蟲育種、健康種苗繁殖、害蟲誘引及忌避技術、應用天敵及微生物方法、植物相剋、簡易除草道具、輪作體系及混合栽培等方法,以減少或避免化學農藥之使用。
加速釐定各類作物病蟲害防治之綜合防治方案。
加速應用生物技術於抗病蟲育種、生物性肥料及農藥之開發及農畜產廢棄物處理等之研究。
輔導有機農產品之產銷:規範有機農業生產條件並建立有機農產品認證制度,教育消費者選用安全衛生之有機產品。
(四)永續農業研究發展
有機農業可行性研究
根據高雄場六年試驗結果顯示有機農法之產量受作物種類與種植季節影響有高低。一般而言需氮肥量大、生育期間較短之作物如秋作之甘藍、蘿蔔、甜玉米、有機農法較慣行農法減產21.2%、25.0%及 6.0%之間;但有機農法春作甜玉米則較慣行農法增產 9.5%。需氮肥量少之毛豆,於秋作水稻後作有機法增產25.2%。夏作水稻有機農法於前二輪迴顯著減產但第三輪迴時則與慣行法相近。 比較有機農法與慣行農法之生產成本結構,由於有機質肥料成本及工資偏高,有機農法總生產成本比慣行法高2.0~4.2倍,由於產量較低,成本又偏高,有機農法之年收益變為負值。
供試作物在有機農法管理下,主要病蟲害之危害率比慣行農法高出 2倍以上。春植者比秋植者稍重,蔬菜類又比農藝作物類嚴重。惟各作物除偶有嚴重發生外,其他尚不致達到無法控制之程度。雜草控制方面有機農法通常雜草數高於慣行法1.5~3.6倍,不過有機區可產生較多量水苔層具抑制雜草生長效果可配合田間水位,控制雜草。
有機農法農產品品質比慣行農法略優,如甘藍、蘿蔔與毛豆之品味,甜玉米之甜度及稻米之完整米粒等均比慣行農法表現稍佳,但產品外觀較慣行農法為差。
有機農法區平均每年施用30餘噸堆肥,其所含磷、鉀、鈣、鎂總量高於慣行農法者,故在有機農法實施六年後,土壤中Bray法有效性磷含量、交換性鉀、鈣、鎂含量均較慣行農法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亦逐年增加,保持土壤水份能力增加,團粒安定度提高,土壤總體密度較低,孔隙率則無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永續性農耕法連續實施六年後對氮以外之養分供應及土壤性質之改善均有效果而有利於地力之維持。
生物肥料之開發與應用
微生物肥料種類甚多,依功能可區分為固氮,增進溶解無效性營養,增進營養吸收、根系生長及有機物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解毒,增進植物耐抗性,保護根系等等菌類。近年國內開發成功之生物肥料有毛豆根瘤菌由單一菌種發展到目前的複合菌種,已在高屏地區做大面積的推廣,成效顯著。溶磷菌及菌根菌都已完成分離及篩選工作,正進行洋香瓜、花卉、蔬菜之推廣試驗中。經濟豆科作物之根瘤菌之試驗已有結果並將進入推廣階段。
非農藥方法防治作物病蟲害技術
作物病害非農藥防治目前在臺灣推廣的有生物防治、土壤添加物防治、抗病育種、無病毒種苗或種薯、交叉保護、甲硫氨酸與核黃素防治瓜類白粉病、「中興一百」防治菜病及利用絲瓜抗病根砧防治苦瓜萎凋病等。在作物蟲害非農藥防治方面有生物防治、抗蟲育種、昆蟲性費洛蒙應用、黃色粘板誘引害蟲、不孕性昆蟲技術及滅雄處理技術防治東方果實蠅、寶特瓶防治葡萄園扁蝸牛及溫水處理種球防治根等。
農產品安全用藥之推廣
農林廳為了推廣農民正確之使用農藥,以保護農作物,及並避免農產品受到農藥殘留,設計農產品安全用藥之標章(吉園圃),於1994年七月開始推廣,此吉園圃之推廣以農林廳輔導所組之產銷班為推廣重點,希望以全體之力量互相鼓勵及監督,目前經輔導及檢測合格者,約為100班。
(五)永續農業示範推廣
土壤改良與合理化施肥技術推廣
臺灣強酸性土壤面積廣布,有三分之一耕地土壤之pH值在 5.5以下,將限制豆類、蔬、果等作物生產,因此政府推廣施用矽酸爐渣、石灰石粉等石灰資材予以改良,以增進土壤生產力,每年推廣一萬兩千多公頃。另為輔導農民合理施肥,矯正土壤與作物營養缺失並避免不必要之施肥浪費與污染,在十種果作及茶樹推廣應用土壤與葉片營養診斷技術訂定經濟合理施肥種類與用量,每年辦理五千件以上。
有機質肥料之使用推廣
臺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高溫多濕,微生物活動大,致使土壤中有機質的轉換率(Turnover rate) 高,約為溫寒帶地區的 4倍,因此土壤中有機質不易累積,根據農試所調查臺灣農田土壤肥力測定報告指出全臺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在2 % (屬含量低) 以下者約佔65%,因此可見臺灣耕地有機質含量偏低。另一方面,臺灣每年有大量農牧業有機廢棄物產出,亟需妥善處理,做成堆肥,回歸農田,以循環利用養分、增進土壤生產力並防止污染。政府有鑑於此,行政院農委會及農林廳遂於1989年開始辦理有機質肥料之使用推廣計畫,從1990~1994五年來共有小面積(每處0.3公頃)示範206處,大面積示範分為長期作物及短期作物,每 10公頃一處,短期作物共 395處,施用有機質肥料面積 3950公頃,長期作物548處施用有機質肥料面積5480公頃,短期作物種類有西瓜、牛蒡、花生、茄子、水稻、甜玉米、冬瓜、紫蘇、草莓等,長期作物有楊桃、木瓜、柚子、文旦、柑橘、葡萄、枇杷、茶樹、龍眼、竹筍、荔技、梅、蘆筍、蓮霧、芒果、棗子、柿子、番石榴、水蜜桃、番荔技、百香果、破布子等,有機質肥料之用量長期作物為每公頃施用8000公斤,短期作物為4000公斤。
綠肥作物之栽培與推廣
栽培綠肥作物是維護農田地力最經濟措施之一,政府為兼顧農業生產及地力維護,積極鼓勵農民利用農田休閒期或休耕期間栽培綠肥作物,除可減少後作施氮量外,兼具綠化或美化鄉村景觀,充裕冬季蜜源及疏減冬季蔬菜生產過剩之壓力。因此,農林廳、區改良場及各縣市政府,在農林廳之籌劃下從1990年以來補助綠肥種子,而逐年擴大綠肥栽培面積(表一)。
表一、 近年來臺灣綠肥栽培面積(公頃)
綠肥種類
年 度
合計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田菁
1670
3886
7431
9900
8740
31627
油菜
7700
9000
16231
26846
33990
93767
埃及三葉草
600
2850
4846
9060
10490
27846
苕子
925
4348
650
11323
合計
9970
15736
29433
50154
59270
164563
得五年來田菁栽培面積以臺南縣17,250公頃最多,次為嘉義縣10,148公頃,二縣合計栽培面積為27,398公頃,佔田菁栽培總面積之87%左右,油菜則以雲林縣39,280公頃為最多,臺中縣23,540公頃次之,彰化縣12,416公頃,三縣合計有75,236公頃佔油菜栽培面積之80%,埃及三葉草栽培面積以苗栗縣20,600公頃為最多,彰化縣5,706公頃次之,二縣合計26,306公頃佔埃及三葉草栽培面積 94%強,苕子則以彰化縣栽培10,953公頃最多佔苕子栽培總面積94%左右。此四種綠肥作物除田菁雖是以夏作栽培為佳,但南部地區春作或秋作亦可栽培,其餘的油菜、埃及三葉草及苕子則為秋冬裡作農地休閒栽培之綠肥作物,高屏地區水稻-水稻-毛豆 (或紅豆) 之輪作區,因農地幾無休閒之時,因此無人栽培綠肥作物,但毛豆植株或紅豆殘體回歸田裡,對農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之增進極有幫助,但蓮霧園、香蕉園或檳榔園鼓勵農民於夏秋間種植田菁以防土壤表土因下豪雨沖蝕實值探討。
表二 歷年來毛豆接種大豆根瘤菌之面積及收益情形比較表
年別 期作別 接種面積(公頃) 接種區較農民慣行施肥區增加收益(元/公頃) 接種大豆根瘤菌總收益(元)
1988 春 112 13,790 1,544,480
秋 760 13,861 10,534,360
1989 春 610 14,429 8,801,690
秋 1220 15,635 19,074,700
1990 春 830 13,510 11,213,300
秋 1840 13,795 25,382,800
1991 春 1210 13,729 16,609,670
秋 1890 8,750 16,537,500
1992 春 1580 9,175 14,496,500
秋 1930 5,019 9,686,670
1993 春 1550 4,338 6,723,900
秋 1980 5,438 10,767,240
1994 春 1510 6,871 10239,310
合計 17002 161,612,120
4. 生物肥料使用推廣
內生菌根菌方面已實際應用於洋香瓜及西瓜之育苗,將內生菌根菌與育苗之介質或泥土混合置於穴盤或育苗袋上,有助於幼苗之成活率且瓜苗健旺根部發育佳,可提早一星期採收,果實品質顯著提高,同時磷肥之施用量亦較不接種菌根菌之處理減少一半以上,生產成本因而降低,每公頃增加收益約 200,000元,1992~1995推廣接種菌根菌面積洋香瓜1415公頃、西瓜 270公頃、苦瓜20公頃,共計1705公頃。
有機農業可行性之觀察及經營示範
有機農業經營是一種講求運用現有生物科技,自然生態法則,祛除或儘量少用合成肥料及農藥,以期維護地球環境品質,確保農業持久生產力,為了使有機農業經營示範工作更落實,因此採取如下措施.輔導農民設置簡易堆肥舍,利用自產或鄰近之農畜產有機廢棄物製造堆肥自給自足供農場使用,輪作中栽培豆科作物或綠肥替代化學肥料之使用.配合生物防治及輪作制度,祛除或儘量少用合成性肥料及農藥,以生產健康自然農業產品並兼顧生態保育之平衡。二年來在全臺各區共輔導農民設置簡易堆肥舍1,100坪,作物栽培面積159公頃,作物種類包括有柑桔、水蜜桃、楊桃、梨、荔枝、芒果、文旦、木瓜、鳳梨、茶樹、甜桃、薏芢、水稻、蔬菜,期盼得以逐年擴大栽培面積,使產品能大量供應於市場,供消費者享用。農林廳更預定在1995年 7月起擴大有機農業經營示範工作,推廣作物及面積(表三)。
農牧廢棄物處理之推廣
目前臺灣農牧廢棄物主要是以畜產廢棄物佔最大宗,全年總產量近 1,500萬公噸 (根據鄭健雄、蔡宜峰1995年的概估) ,其中以豬糞 862萬公噸最多,雞糞 508萬公噸次之;其次農產廢棄物全年總計約 530萬公噸;菇類廢棄物全年亦有 5萬公噸左右。以上這些廢棄物因大部份均未妥善處理,隨意棄置,造成農村生活環境嚴重污染。若從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立場來看,這些農牧廢棄物大部份為有機質,為一寶貴資源,可回歸農田做為作物生產之有機質肥料,更可做為今後臺灣實施永續性農業時有機質肥料之主要來源。
近幾年來省農林廳為促進農牧廢棄資源的有效利用,達到農業之永續發展,大力推動地區農牧複合經營,透過「農地利用綜合規劃」的實施,將各地區所產之農牧廢棄資源有效共同處理與利用,相繼輔導設置「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中心」,目前已設廠生產有機質肥料之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中心包括台中縣新社鄉、雲林縣崙背鄉、嘉義縣中埔鄉、民雄鄉及台南縣佳里鎮等5處。
崙背牛糞處理中心
該中心位於雲林縣崙背鄉,為臺灣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之先驅,民國73年成立迄今,民國84年社員合計46人。民國76年開始辦理農地利用綜合規劃實施計劃,籌設崙背牛糞處理中心,78年正式運轉,79年「崙背牛糞」有機肥料問世。
牛糞處理中心,主要原料以社員飼養之乳牛牛糞為主,目前處理場土地面積 1.5公頃左右,處理過程大都以全自動機械操作,現場工作人員則僅負責包裝作業部份。目前該中心每天生產 5噸有機質肥料,成品包裝為每包25公斤,平均一天生產 200包,年產量約70,000包。
佳里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中心
該中心位於台南縣佳里鎮,為臺灣農民共同經營班創設農牧廢棄資源共同處理利用之先例,係由佳里鎮後庄區段農牧共同經營班班員16人共同組成,成立宗旨為解決鄰近鄉鎮及班員所飼養乳牛和菇類生產所產生之廢棄物,造成農村環境嚴重污染問題,並希望將腐朽化為神奇,幫助農地恢復生機,遂於民國八十年辦理,民國83年 7月正式運轉,開始生產「佳興牌」高級有機質肥料。
中心主要原料為菇類木屑廢包、雞糞、牛糞及蔗渣、米糠,其中菇類太空包廢料免費外,雞糞、牛糞均由處理中心,處理中心佔地約 1.5公頃,採半自動作業進行醱酵及翻堆,每星期翻堆一次,均以人工操作機械進行翻堆,每天最大生產量可達25噸,因礙於銷售網未打開,致目前每天僅生產10噸成品,約 400包 (每包30公斤) 。
中埔鄉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中心
該中心位於嘉義縣中埔鄉社口區,此區為臺灣重要菇類栽培專業區,產有鮑魚菇、木耳、芹耳、靈芝等菇類為主,於民國81年由經營班班員共同投資設置此處理中心 (佔地 1.5公頃) ,以回收木屑太空包廢包再添加雞糞、花生粕等原料處理,生產高級有機質肥料並經全體班員一致同意命名為「濟公牌」有機肥料 (1號肥)。
處理中心主要原料來自班員所生產之木耳、鮑魚菇、芹耳等廢包,由班員自行將廢包載送至處理場後,該中心目前產品「濟公牌」1號肥及2號肥 (83年11月開發上市 2號肥) 二種,83年生產28,000包,平均每天 800包,自81年建廠生產至84年業績成長 3倍左右。
嘉義縣豬糞有機堆肥集中處理中心
該中心設於嘉義縣民雄西昌村,為嘉義縣農會所經營之農牧廢棄處理中心,中心主要原料來源為嘉義縣養豬場及部份雲林縣養豬場之固形廢棄物,其次為太空包廢棄物 (以嘉義縣境為主要收集區)。
新社鄉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中心
該中心位於台中縣新社鄉中和區,附屬於中興合作農場,此農場自民國62年成立,為一具歷史性之農場,民國79年配合政府「農地利用綜合規劃計劃」投資籌設現代化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中心,目的為有效解決該鄉香菇廢包之環境污染,並改良土壤,增進地力進而推動地區農牧複合經營,發展永續農業。民國80年農牧廢棄處理中心落成啟用,處理中心主要原料為新社鄉一帶之香菇太空包廢包,有機肥料每月最大產能約2萬包(每包25公斤) ,銷售主要以台中縣境最多。
表三、農林廳舉辦之有機農業經營的地區、作物及面積
場 所 作 物 別 面積(公頃) 地 點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水稻
蔬菜(葉菜類)
果樹(楊桃、桶柑)
1.0
4.0
3.0
中壢
桃園、中壢、平鎮、楊梅
寶山、卓蘭、峨嵋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水稻
蔬菜(葉菜類、草莓)
果樹(楊桃、葡萄、蕃石榴、桃、枇杷)
13.0
11.5
16.0
埤頭、草屯、后里
埤頭、福興、東勢、新社、國姓
員林、大村、新社、社頭、溪洲、東勢、太平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水稻
蔬菜(葉菜類)
果樹(文旦、椪柑、柳橙、木瓜)
6.0
8.5
11.0
莿桐、柳營、虎尾、西螺
西螺、新港、白河、七股、朴子、鹽水
古坑、竹崎、山上、玉井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水稻
蔬菜(葉菜類)
果樹(印度棗、蓮霧)
1.0
1.6
10.0
美濃
屏東、澎湖
鹽埔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水稻
蔬菜(葉菜類)
果樹(文旦)
22.0
0.1
3.0
富里、玉里
花蓮
瑞穗、玉里
台東區農業改良場 水稻
果樹(番荔枝)
3.0
2.0
池上、關山
大麻里
鳳山園藝試驗分所 果樹(木瓜) 10.0
高樹、旗山、杉林
茶業改良場 茶樹 5.0
楊梅、龍潭、苗栗
永續農業生產技術
現就有關永續農業生產之一些技術略述如下:
土壤培育
自然界中養份是一種循環作用,但在農業生態系中,養份之循環會因農作物之收穫而損失,為了使農業能永續發展,如何使土壤減少流失、最小之氨的蒸發及減少硝化作用等;又如何增加氮肥如生物性之固氮及施用有機質肥料以增加地力。
堆肥材料之來源
臺灣之堆肥材料之來源主要有豬糞、都市廢棄物、稻草、甘蔗葉、玉米稈、禽畜糞、果菜市場廢棄物及其它廢棄物(表四),這些物質是作為有機堆肥很好之材料。
表四、台灣每年主要廢棄物之種類及數量
Kinds of organic wastes
Production (t/year)X104
Hog manures
600
Municipal wastes
404
Rice straw
260
Manures from other animals
250
Sugarcane leaves
210
Rice hull
60
Wastes from food factories
60
Corn cob
20
Wastess from fruit/vegetable market
9
Bark wastes
5
堆肥之製作
將有機廢棄物回歸于農田,已是現今消納有機廢棄物之重要方向之一。有機廢棄物經過適當處理以克服有毒重金屬及有機成分等限制因子後,不僅可以提供作物營養源, 且有利於土壤的理化性及生物性之改善。有機質所含化合物成分在土壤中經過微生物之礦化作用釋出無機養分。但堆肥完熟之偵測過程中有下列方式:(1)有機質礦化潛力: 有機質礦化潛力即可定義為有機質可利用性養分潛力( PAN, Potentially Available Nutrient)。有機質在土壤中礦化作用受到許多因子影響,如土壤特性(質地、結構、有機質含量等)、降雨量、土壤環境( 溫度、水分、pH值 )、有機質本身的特性、施用量及施用時期等。一般有機質必須礦質化後才能釋出養分供作物吸收, 其礦化釋出養分太早、或累積太多、或待作物生長旺期過後才釋出者, 對作物生長及土壤環境皆不利,因此要使有機質肥料有效性發揮最大,必須使有機質肥料的養分礦化速率與作物養分吸收速率互相配合,所以瞭解有機質肥料的礦化速率大小, 才能達到經濟且有效地使用有機質肥料。因此尋求合理迅速的分析方法以估算有機質肥料可利用性養分潛力及礦化速率之大小,將是有機廢棄物處理工作上極為重要的步驟之一。
微生物含量之測定:
分析 ATP或被固定下來氮之含量來表示。綜合微生物生質量化的方法有:有(i)消毒培養法(The fumigation-inoculation method) (ii)消毒萃取法(The fumigation-extraction method), (iii)基質誘導呼吸法(The substrate-induced respiration method) 測定生質氮(biomass N)(4)最簡便的方法是測定生質氮,也考量微生物質量的數學模式,以便預估基質與代謝物間的反應,以便預估反應速率及最後的微生物性質。許多堆肥中微生物不能以傳統方法測定,所以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測定微生物社會之變化可分析 DNA,測定DNA之重新結合或測定RNA以16S rRNA為探針。這種理論可用於區分混合培養或環境中微生物,此外,這種技巧可用於偵測未知的微生物或基因或不能培養之微生物。因此在有逐次生物反應進行之土壤或開放池溏中參予氮循環之微生物和堆肥中微生物均可用此法測出。
堆肥的穩定化
在探討有機農業之利用中,應該注意堆肥腐熟及穩定化的問題。評估堆肥穩定化之參數極多,有些在描述醱酵過程中由微生物代謝反應所引起的物理性或生化性的變化,如溫度、臭味、吸收率、微生物相等。另外一類則偵測醱酵最終產物之堆肥特性評估指標,如碳氮比、陽離子交換能力等,則會因堆肥基質成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欲僅以一個參數作為堆肥穩定化的指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應針對不同來源或不同用途的堆肥,提出數個參數,互為補充參考,一起考量作為堆肥穩定化的判斷。即有關堆肥穩定度的量測指標,沒有單一的參數可以正確的評估,因此確實的標出堆肥的原料、醱酵方式及建議施用的作物及施肥量,來作為管制堆肥品質的可靠方法。至於堆肥穩定度的評估,則必需有多個指標參數,理論上配合作物發芽率試驗,確定堆肥中不具有害物質為較可行的方法。但最簡單的方法是加水保溫後沒有臭味者,表示此為腐熟的堆肥。
有機質肥料之施用
為了減少化學肥料對土壤之破壞,作物生育期間氮肥之使用可以利用施用有機質肥料來加以補充,不同有機質肥料所含之氮肥比率不同,施用到田間之數量也就不同(表五);不同的作物對有機肥料之需要量也不同,故必需依靠作物而使用適當量(表六);適當的使用有機質肥料比使用化學肥料對於作物之生長更有促進的作用(表七、八、九)
表五、在台灣使用堆肥之施用量
Organic fertilizer Common rate (tons/ha)
Common compost 10-30
Cattle manure 10-30
Municipal compost 10-20
Rice hull 10-20
Swine manure 5-10
Poultry manure with rice hull 4-12
Poultry manure 2-6
Soybean meal 1.5-3
Rice bran 1.5-3
Bone meal 0.5-1
表六、不同作物在不同時期中施用有機質肥料之用量
Table 6 The application stage and amount of organic fertilizers indifferent crops.
Crop Application stage(month) Application amount(t/ha) Recommended rate(t/ha)
Grape 12-2 6.0 6.0-12.0
Tea plant 10-2 6.0 20.0-25.0
Ornamental plant 10-4 3.0 10.0-20.0
Pear 10-1 10.0 20.0
Citrus 12-2 9.0 20.0
Loquat 4-5 6.0 20.0
Mei (Janpanese apricot) 9-10 9.0 10.0-20.0
Guava 3-4 2.5 20.0
Pineapple 10-12 30.0 15.0
Ginger 10-12 40.0 20.0-30.0
Melon 1-3 3.5 10.0
Vegetable 1-4 3.5 10.0-20.0
Job’s tears 1-2 3.0 12.0
Source: Chen and Tsai 1993
表七、施用有機質肥料對玫瑰生育之影響
Table 7 Effects of dairy compost on the cut-flower yield and quality of rose in Tienchung.
Treatment
cut-flower yield no. x103/ha Index% Ist-grade no.
x103/ha
2nd-grade no.
x103/ha
3rd-grade no.
x103/ha
Dairy compost
168.4 107.9 77.7
(46.1%)
64.3
(38.2%) 26.4
(15.7%)
Chemical fertilizer
156.1 100.0 65.1
(41.8%)
62.4
(39.9%) 28.6
(18.3%)
Source: Tsai and Chen 1993
表八、施用有機質肥料對唐菖浦生育之影響
Table 8. Effects of dairy compost on the cut-flower yield and quality of gladiolus at Houlee.
Treatment
Cur-flower yield no. x103/ha Index%
Good-grade
no. x103/ha Not good-grade
no. x103/ha
Dairy-compost 138.8 109.6 126.6
(91.2%)
12.2
(8.8%)
Chemical fertilizer 126.7 100.0 113.3
(89.4%)
13.4
(10.6%)
Source: Tsai and Chen 1993
表九、施用有機質肥料對玫瑰生育之影響
Table 9 Effects of dairy compost on the yield of bitter gourd at Tienchung.
Treatment Yield (ton/ha) Index (%)
Dairy-compost 35.9 129.5
Chemical fertilizer 27.7 100.0
Source: Tsai and Chen 1993
病蟲害之非農藥防治
病害非農藥防治
生物防治
從自然界中篩選病原菌之拮抗菌,經人工大量培養後,將它施用於土壤中、作物根部、作物表面或種子上,可以達到病害防治的目的。這些拮抗菌原來已存在於該環境中,只是因數量不夠,未能有效抑制病原菌,若把其數量增加,且可以在自然界建立其族群,則可收到防治病害的效果。另有的拮抗菌原不存在於該環境中,必須以人為方式引進施用。拮抗菌防治病害之作用因種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只是和病原菌競爭營養,即所謂「競生」;有的是分泌抗生素抑制病菌的發芽與生長,即所謂「抗生」;有的則直接寄生於病原菌上,造成病菌的解體死亡,即所謂「重寄生」;另有的則是在作物表面上生長形成保護層,使病原菌無法造成感染。國內屏東農專植保科以木黴菌屬(Trichoderma sp.) 拮抗菌在田間防治紅豆根腐病,於紅豆植穴中添加約 1克之稻穀米糠拮抗菌培養物或以拮抗菌孢子懸浮液包覆紅豆種子上,顯著的增加了紅豆健康植株數14至56%,且每株產量也明顯增加。台大植物病蟲害系將菊花扞插苗以Bacillus cereus 處理,菊花苗在雖有立枯絲核病菌存在的沙床中,仍然可以生長發育正常,甚至於比用殺菌劑及生長調節劑處理者呈顯著性差異(表十)。
表十、 利用枯草桿菌防治菊花根腐病
Table 10 Effectiveness of Bacillus cereus to control chrysanthemum stem rot in filed
Treatment2 Length of roots (cm) Disease3 index
CK 2.02 b4 55.4 a
B. cereus 3.54 a 27.0 b
Benomyl+0.1% NAA 3.05 ab 34.1 b
The population of R. solani in sand bed was 5 propagules/g soil.1000 cuttings were used for each treatment.
CK, chrysanthemun cuttings were treated nothing;Bc and benomyl+0.1% NAA, cuttings were treated with powder-formulated B. cereus or benomyl+0.1% NAA.
Disease was rated as 0, healthy;1,one lesion on stem or leaves;...; 4,damping-off or dead. Disease index was calculated as (disease rate莋o. of plant in specific related disease catagory/4莰otal tested cuttings)?00%.
Data, followed by the same letter in the same column, were not significantly (p=0.05) different analyzed by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Ref. of Wu,199
土壤添加物防治土壤傳播性病害
以土壤添加物防治病害早有報導, 但近年來才受到植病專家廣泛的注意和探討。土壤添加物可分有機物添加、無機物添加物或二者混合添加等。最常用的有機添加物如木屑、苜蓿粉、蔗渣、豆科植物、大麥、裸麥及堆肥等, 其防病機制為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因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長與繁殖;另外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後,可產生多種作物所需之養分, 故能促進作物的生長,一舉兩得。無機物添加則必須研究分析土壤中缺乏何種無機物令作物較易得病,那麼適量添加該無機物到土壤內即可防治該病害。中興大學植病系研製的 S-H土壤添加物對蘿蔔黃葉病、西瓜蔓割病、芥菜根瘤病、胡瓜疫病(表十一)及豌豆根腐病防治效果卓著,頗受國際間重視。該系另一項研究以碳酸鈉及礦灰防治十字花科根瘤病,發現處理的土壤酸鹼值達 7.1以上者,發病率只有1~9%。農業試驗所以AR-3土壤添加物防治百合白絹病,也獲良好成果。可見以土壤添加物來防治土傳性病害極具潛力(表十二)。
表十一、S-H土壤添加物對胡瓜立枯病之防治
Table 11 Effcet of S-H soil amandment in the control of damping-off cucumber.
Treatments No. of oosporeslGISoil (% bait colonized) Damping off(%) Yeild(g/plant)
0 10 20 30 40
Days after treatment
CK1 123(98) 97(100) 68(100) 40(100) 40(100) 57a 33b
CK2 105(92) 76(100) 60(100) 35(100) 38(100) 89a 42b
Urea 112(92) 22(58) 5(58) 7(40) 3(25) 22b 129a
S-H mixture 98(90) 10(48) 10(48) 10(50) 7(50) 13b 121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5% level by Duncan's range test.
Ref: Lin,Y.S. and Lo,C.T. 1988.
表十二 、土壤添加1%量苦茶渣對 AR3 防病之影響
Table 12 Effect of AR3 mixture and oil tea dreg on control of lily southern blight in greenhouse
Treatmentz Disease severity (%)y
6wkx 7wk 8wk 9wk
AR3 0 5.6 5.6 16.7cw
Oil tea dreg 22.2 44.4 75.0 91.7a
AR3+oil tea dreg 0 16.7 27.8 50.0b
None (check) 22.2 30.6 47.2 58.3b
All values are means of four replicates, with 3 plants per replicate. Values followed by the same letter in each column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p=0.05 according to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Weeks after planting.
Disease was divided into 5 scales,0=No yellow,1=1/4part of plant turns yellow, 2=1/2part of plant turns yellow, 3=3/4part of plant turns yellow, 4=plant wilts and dies. Disease severity=Σ(scale×number of diseased plants at relative scale) /4×total number of plants.
Soil contained 10 sclerotia per 100 cm3 soil was amended with 1% (w/w) AR3 mixture and incubated for 7 days, then planting.
抗病育種
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種來防病永遠是最理想的防治策略, 問題是抗病品種的育成頗費時間與人力歐美日各國對重要作物病害皆長期投下巨資,集合病理及育種專家進行抗病育種工作。某些病害一旦抗病品種育成, 即可一勞永逸。另有一些病害則因其病原菌容易變異, 抗病品種育成推廣後, 只能維持若干年, 即變為感病, 此時必須再推出新的抗病品系對抗,所以育種工作永遠無法停頓。最近在抗病育種上有兩項重大成就;一是香蕉研究所病理專家以組織培養變異苗選育出的香蕉抗黃葉病品系,田間調查顯示抗病品種之黃葉病平均發病率為 4.8%,而北蕉(感病品種)之發病率則高達 9.1%(表十三)。另一是番茄青枯病之抗病育種,已先後育成許多耐熱抗青枯病之品種,如種苗一號、台中亞蔬四號、花蓮亞蔬五號及種苗5112;上述兩者皆已推廣給農民。今後應結合病理及育種專家,針對重要且難以防治之作物病害, 進行抗病育種分工合作研究。
表十三、GCTCV-215-1與北蕉黃葉病發病率程度比較
品種 種 苗 種植株數 發病率(%)1
215-1 組織培養苗 1538 17.3b2
吸 芽 苗 1080 10.8a
北蕉 組織培養苗 673 70.6d
吸 芽 苗 436 57.3c
組織培養苗在8筆蕉園種植;吸芽苗在5筆蕉園種植之平均值。
不同英文字母表示差異顯著(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p=0.05)。
無病毒種苗或種薯:
毒素病為系統性植物病害,因病原在植物體內分佈成系統性,甚至可以到達種子,所以不管種子繁殖或無性繁殖,皆可把病傳到下代。這類病害目前尚無法防治,只能靠組織培養繁殖無病種苗或種薯,供應農民種植。國內在馬鈴薯無病毒種薯的供應體系最早建立,其方法乃取生長點培養,所生長出的小植物,在大量繁殖前,事先經過,血清反應、判別植物接種及超高速離心機一系列的分離與電子顯微鏡觀察等三道不同性質的檢查,確定無病毒存在的培養體,即所謂的「基本種原」,才進行大量繁殖,所得之基本種,應用時為了要降低種薯之生產成本,經過原原種、原種及採種三級繁殖制度,每級生長的期間,分初期、中期、後期,經過種子檢查室檢查,最後所得之種薯供農民栽培。百香果由於遭受木質化病毒的普遍感染,產量銳減,品質低劣;農試所植病系試驗証實,應用無病毒百香果苗經由適當栽培時期之選擇,可順利延後病毒病害之發生,提高百香果之產量與品質及果農之收益。另外農試所植病系利用BICMV及CMV病毒之抗血清篩選出無病毒豇豆植株,栽培於網室中採收種子即為無病毒原原種。嗣後由種苗改良場續以田間網室大量採種,供農民栽培。為了解無病毒種子於田間實際栽培後對病毒病之防治效果,其共進行三次田間試驗,結果証實栽植無病毒豇豆種子確實可以延遲病毒病之發生,因此提高豇豆之產量、品質與農民之收益。
交互保護
交互保護主要用於病害防治, 即作物先行接種輕症系統病毒, 可以避免再遭受強症系統的感染,而收到病害防治的效果,唯目前成功的實例不多。交互保護之利用一般有二個原則:(I)此病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II) 缺乏其它較有效之防治方法。交互保護法之研究可分為幾個步驟:(A) 篩選輕症系統病毒,(B) 溫室內初步評估,(C)小區試驗,和(D)大面積區域試驗。以上步驟須依序完成,而且下一步驟之試驗方法是建立在上一步驟之試驗結果上,因此每一步驟之試驗目標與設計,均需經過審慎研究。中興大學及鳳山分所,應用交互保護防治木瓜輪點病獲致成功。雖然其輕症系統未能完全保護木瓜免受強症系統病毒的再感染,但可以延遲發病,增加產量及收益。
甲硫氨酸與核黃素防治瓜類白粉病
中興大學植病系研發的甲硫氨酸與核黃素混合物(簡稱MR),其光動效應對微生物具有強而廣效性殺生能力,MR對多數病原微生物的快速致死作用,顯示其在防治某些傳染性植物病害甚具潛力,而兩主要成份俱為絕大多數生物所需之營養成分,在使用上不致有污染、殘留及危害生態環境之顧慮。MR光動效應過程中,所產生之強反應性的各種激活態氧衍生物如O2,O2-1.,H2O2與.OH等,為其強殺生作用之主要原因。目前MR已商品化,其商品名稱為「地吉」,推薦在瓜類白粉病的防治。
「中興一百」防治韭菜銹病
利用44公斤甘藍下位葉、10公斤菸葉渣、5公斤氯化鈣、1公斤牛肉煎汁與30公斤S-H混合物,在200公升Hoagland's水溶液中發酵製成的植物營養液「中興一百」( CH100)可以有效抑制韭菜銹病的發生率,並增進植株的發育與提高韭菜的產量約為對照不施用者的1.3倍(表十四)。
表十四、合成植物營養液「中興一百」防治蔬菜病害的效果
Table 14 Effect of a formulated plant nutrition (CH100) on disease severity of vegetabel crops
Plant pathogen
Crops (%) Disease Severity
CH100 CHECK
Puccinia allii
Leek 0.85B* 14.3A
Erwinia carotovora
Potato tuber slices 67.2B 95.0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Cucumber 14.4B 34.2A
Alternaria brassicicola
Chinese cabbage 42.0A 45.2A
Phytophthora capsici
Pepper 100.0A 100.0A
* Between columns of CH100 and Check for disease severity each pathogen, means(n=4) followed by the same letter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P=0.05 based on student's t-test.
利用絲瓜抗病根砧防治苦瓜萎凋病
苦瓜萎凋病在苦瓜栽培田普遍發生,據中興大學植病系研究該病原菌僅危害苦瓜和矮南瓜,其他瓜類作物則具有強抵抗性或免疫性,其中南瓜、扁蒲和絲瓜皆與苦瓜有嫁接親和性,但南瓜嫁接苦瓜的成治率不高,扁蒲根砧易罹患根腐病,而以絲瓜的抗病性強,最適合做為抗病根砧。尤其頂劈長筒型絲瓜嫁接苦瓜蔓穗的成本最低,品質與產量最好。
利用太陽能防治土壤傳播性病害
在夏季利用透明PE塑膠布覆蓋土壤經 3~4 週強烈的陽光照射,提高土壤的溫度,而將土壤中的病原菌殺死,此方法日光消毒。筆者在臺灣亦曾利用此方法可減少西瓜蔓割病約為 38.8~73.84 %,蘿蔔黃葉病約為60.60%,翠菊萎凋約為 73.43%左右。在臺灣的試驗則可增加土溫約9~10℃左右 ,降低土壤病原茵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Fusarium oxysporum f.sp. raphani,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apii及Fusarium oxysporum的密度約75~100 %。經過覆蓋處理後,除了上述效果外,尚可減少缺株,植株生長良好,此外也可以防治田間雜草(表十五)。
表十五、 日光消毒對病害防治之影響
Table 15 Effect of solarization on incidence of plant diseases.
Locality Disease Disease incidence (%)
Tarped Nontarped
Pingtung Fusarial wilt of watermelon 44 72
Fengshan Fusarial wilt of china aster 11.4 42.9
Taichung Fusarial wilt of watermelon 23.08 88.24
Shuiching Radish of yellow 24.12 61.22
蟲害非農藥防治
生物防治:
赤眼卵寄生蜂防治玉米螟
玉米螟其幼蟲為害玉米,包括葉片、花蕊、莖桿等部分,以致產量損失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利用赤眼卵寄生蜂防治玉米螟,寄生蜂羽化後會找尋玉米螟卵寄生,成效顯著。
釉小蜂防治可可椰子紅胸葉蟲
臺灣南部栽植椰子達六十萬株,但椰子在生育期間常遭紅胸葉蟲為害,該蟲以幼蟲和成蟲潛伏於心葉內面取食葉肉,使受害心葉無法展開,輕度受害的椰樹生育受阻,結實不良,嚴重受害時則乾枯而死。臺灣從關島引入其天敵釉小蜂,由於釉小蜂可寄生於紅胸葉蟲蛹體內,使紅胸葉蟲致死,經2~3年之釋放,即有效地將紅胸葉蟲加以控制下來。
捕植璊防治葉璊
利用本地產之溫氏捕植璊(Amblyseius womersley Schicha)、引進加州捕植璊(A. californicus (McGregor))、法拉斯捕植璊(A. Fallacis(Garman))、智利捕植璊(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H.)曾在草苺、桑、茶、梨及木瓜上進行葉璊生物防治,成效卓著(表十六)。
表十六、臺灣葉璊6種捕食性天敵之食量
Table 16 Feeding amount of 6 predators of spideer mites in Taiwan
Predators Feeding amount Reference
Larvae Adult
Stethorus sp. 270 780-1260 (7)
Stethorus loi. 154 700-900 (21)
Oligota sp. a 300 700-1100 (7)
Oligota sp. b 333 4400 何(未發表資料)3
Arthrocnodax sp. 150 --- 何(未發表資料)3
Mallada basalis 10 NA 吳(未發表資料)4
O.coffeae, room temperature, multi-generation.
P.citri, 25-30℃.
T. kanzawai, 28℃.
Corcyra cephalonica 25℃.
微生物殺蟲劑的開發
蘇力菌、黑殭菌為微生物殺蟲劑,係生物防治最具成效之一種。蘇力菌為商品化,且使用已久的一種從國外引進之生物製劑。臺灣已推薦用於蔬菜小菜蛾、菜心螟、大菜螟、紋白蝶、擬尺蠖及茶蠶、松毛蟲等之防治上。而黑殭菌則為近年來臺灣學者自行發現萃取、提煉、培養研究成功之微生物殺蟲劑,陸續在蔬菜、稻作害蟲上做防治示範工作,為無毒安全且頗具潛力之微生物治蟲工具。
昆蟲性費洛蒙在蟲害管理之應用
性費洛蒙在蟲害管理使用可分為兩大部份,一為作為監測害蟲的工具,另一為像農藥一樣用來防治害蟲。利用在蟲害的監測上,可測報害蟲的發生期,發生量、分布區域及危害程度;要達到準確的監測害蟲,必須建立標準的監測技術,包括決定誘蟲器的類型、誘餌、以及在田間設置的技術等,並且建立誘蟲數與田間害蟲發生量或作物受害率之關係,作為監測害蟲之依據。利用性費洛蒙防治害蟲的方法約可分成三種,即大量誘捕法、交配干擾法及和其它生物藥劑組合使用技術。大量誘捕法為在農田中大量設置性費洛蒙誘蟲器誘殺田間雄蛾,導致田間雄蛾比例嚴重失調,減少雌雄間的交配機率,使下一代蟲口密度大幅降低。交配干擾法為利用高劑量的性費洛蒙、性費洛蒙類似物或性費洛蒙抑制劑來干擾雌雄間的交配通信聯繫。性費洛蒙和其它生物藥劑合用技術為利用性費洛蒙誘蟲器引誘雄蛾,讓被誘的雄蛾感染病毒、原生動物、或接觸化學不育劑等後返回田間,經由交配感染來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台中場在農委會、省農林廳、彰化縣政府、福興鄉農會各方面之配合下,自民國77年至80年連續 4年在冬季豌豆上辦理斜紋夜盜及甜採夜蛾之大規模性費洛蒙誘雄工作,防治示範面積自 300公頃擴大至1500公頃,誘殺結果相當良好,平均可減少施藥二次,可做為昆蟲性費洛蒙大面積誘雄之典範。另外臺灣利用性費洛蒙大量誘殺甘藷蟻象,於每分地設置四個性費洛蒙誘蟲器,可有效減少甘藷被害率達55~65%,成效卓著(表十七)。
表十七、茶姬捲葉娥性費洛蒙合成劑田間誘蟲效果
Table 17 Attractiveness of synthetic sex pheromone on the male moths of Adoxophyes sp. in the field
Z9-14:Ac/Z11-14:Ac
E11-14:Ac/10-Me-12:Ac 0.1 mg Total male moths attracted
47:50:1:02 467.3±207.7a*
23:25:2:50 263.3±98.4b
36:22:3:39 88.5±24.4c
Shin Etse 181.5±31.0bc
*Four duplicates. Means in the column followed by the same letter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nent (p=5%,Duncan's multiple rangetest)
黃色粘板誘引害蟲
黃色對潛蠅類、有翅蚜蟲、薊馬、粉蝨之成蟲具有誘引效果。因此將具有黏著性的黃色物質置放於田間,即可誘引上述之害蟲的成蟲前來黏附其上。在斑潛蠅發生地區,利用斑潛蠅對黃色有偏好之習性,於簡易設施內之畦面,每隔二公尺放置黃色黏板一片,自定植起即長期誘殺非洲菊斑潛蠅 (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成蟲,經二個月後非洲菊之被害葉率可減少23.8﹪,防治效果達37.4﹪(表十八)。
表十八、黃色粘板與殺蟲劑防治非洲菊斑潛蠅之防治效果比較
處理方式 處理前 處理後第三週 處理後第四週
幼蟲/葉 成蟲/掃網 被害度(%) 幼蟲/葉 成蟲/掃網 被害度(%) 幼蟲/葉 成蟲/掃網 被害度(%)
藥劑 3.2 29.2 72.0± 10.3 31.9 1.2 57.4± 9 41.1 12.7 47.5± 10.0
黏板 5.5 22.7 62.1± 15.2 29.7 1.7 52.5± 9 51.4 22.7 42.0± 12.0
藥劑+黏板 18.5 14.4 73.4± 6.5 27.0 1.6 38.4± 15 42.2 13.1 42.0± 9.1
對照 6.7 42.5 67.8± 5.7 65.7 2.7 75.6± 7.6 70.1 10.8 63.8± 7.5
培丹50%水溶性粉劑1000倍稀釋液每週施用一次連續兩次
X±SD
不孕性昆蟲技術及滅雄處理技術防治東方果實蠅
東方果實蠅(Dacus dorsalis Handel) 能為害多種果樹,使用藥劑防治不但有困難,且效果往往不顯著,對果品亦有殘毒之慮。因此臺灣對東方果實蠅之防治,於1975年即開始實施不孕性昆蟲技術防治法,當時是將大量繁殖的東方果實蠅蛹,以13Krad之鈷六十作放射處理,使成不孕,而後將羽化之不孕成蟲釋放果園,使其與野生個體交尾而無法產生後代,使果實蠅之後代族群逐漸減少,每年釋放面積自4.1萬~6.8萬公頃。初期採地面釋放,由果農將定點供應之不孕性成蟲攜回果園中釋放,自第四年1978年起改為空中釋放,將不孕性處理後之成蟲以小飛機空投到各主要果樹栽培區;以成蟲發生密度而言,每一測定站,密度已由釋放前之240隻降低為釋放後之100隻;在於防治費用,不孕性果實蠅釋放區較一般農藥防治區,每公頃可節省約3200元,全臺減少因該蟲引起損失為 3億餘元。1984年起改用含毒甲基丁香油誘殺果實蠅雄蠅之滅雄處理防治法,防治面積涵蓋10.4萬公頃。據估計果實被害率從1985年之2.78﹪降為1991年之1.04﹪,成效亦相當良好。
套袋防治瓜園瓜蠅及果樹東方果實蠅
在過去已有農民從事不同作物的套袋處理,如瓜類、果樹類,坊間亦售有套袋的資材。目前臺灣的套袋瓜類有苦瓜、絲瓜,果樹類有葡萄、梨、楊桃、枇杷、蓮霧、水蜜桃等等,而有關機關亦不斷從事該項工作的開發與改進,對於避免農藥殘毒為一大貢獻,在瓜類套袋主要是防治苦瓜、絲瓜的瓜蠅,在果樹上主要是防治東方果實蠅,套袋亦可防治鳥害及風害。
利用寶特瓶防治葡萄園扁蝸牛
葡萄園扁蝸牛係葡萄重要有害動物,傳統防治方法效果不彰。利用寶特瓶法來防治扁蝸牛可達到 95~100%的防治效果,以回收的廢棄物寶特瓶改良製作而成。寶特瓶法:是將寶特瓶的底部及頸部剪斷,去頭去尾後並縱向剖開身體部,然後將剖開的寶特瓶套入葡萄莖幹,頸部大小與葡萄莖幹粗細配合,為便於操作,其高度可與人胸部齊高,套上後將寶特瓶從開口處下端再用釘書針釘牢,若瓶口有鬆弛情況時,可酌以膠布黏合或打洞以鐵絲固定,以免空隙過大。因瓶口套住莖幹密合,扁蝸牛從地面沿莖幹底部往上爬時,通過寶特瓶底部開口,到達寶特瓶頸部時,無法通過,全部的扁蝸牛會累積在寶特瓶內呈休眠狀,扁蝸牛全被阻隔無法往上爬,而達到阻蝸效果,蝸牛在日光照射經過一段時日後可陸續死亡或掉落,達到防治的目的。由於寶特瓶阻蝸法製作簡便、使用方便,不但效果良好,減少防治成本,既是利用廢物,又可經年長期使用,且考量到殘毒、節省防治成本和環境保護三方面問題,是一新突破的防治技術,殊值推予葡萄園利用。
溫水處理種球防治根璊
溫湯處理不僅可以殺死一些昆蟲或璊類,對某些病原菌也有殺死作用,在國外早被研究和應用著。為減少唐菖蒲及百合種球攜帶根,可於貯藏前後用40℃溫水浸種二小時,或用45℃溫水浸種0.5~1小時,可 100﹪殺死在種球上之根璊,比用藥劑處理更有效,又無毒害問題;另外,供溫水處理用之中型恆溫水槽已由台中場開發成功。
有機農業產品之行銷
有機農業為永續農業之一環,有機農產品目前並無任何標章,且因認證機構也未成立,在產品行銷上是一大問題。不過目前有些單位如塯公基金會、主婦聯盟、展望園、有機世界等等,對於有機農產品有很高之興趣;在農林廳方面亦常舉辦促銷活動,如在1995年12月24日至28日委託桃園場在台北百貨公司舉辦有機農產品展示展售會。
結 語
本世紀由於科學的發展而為人類帶來正面的影響。科技產品如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等對農業的生產雖也帶來正面的影響,但由於長久的使用及使用不當同時也對環境帶來負面的衝擊。為解決此問題,世界各國近年來普遍推行不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的有機農業,替代性農業或永續農業之研究。其內容包括有機質之利用、土壤管理方法、病蟲害之綜合防治方法、省工栽培法、有機農產品之經濟性分析及有機食品對人類之健康等。
永續農業是要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育相結合,目前社會環境生態保育的意識抬頭,各種環境生態保育民間公益團體紛紛設立,今後永續農業推展可與這些公益團體相互配合將更有助益,甚至可由民間團體去推動,政府以輔導贊助之立場較為可行,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綠肥在永續農業土壤肥力培育上至為重要,未來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與集團經營,將綠肥作物在各地輪作系統中了以納入,落實農作生產與地利維護工作,是永續農業之一項紮根的工作。
瞻望台灣農業發展的未來,永續性農業的經營趨向,已無可避免,而在此轉型的時刻,要馬上完全不使用農藥,尚有很多困難,農藥在植物保護工作上仍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開發更多新的非農藥防治技術,以取代化學防治法及導正合理農藥使用,皆有助於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是今後植物保護的工作重點。休間農業是今後農業重要發展方向之一,使農業之生態生活功能發揮更大,永續農業應與休間農業結合發展,人民可在旅遊休閒時享受高品質健康安全的農產品,也建立永續農業發展據點。
近年來由於國內經濟快速成長,並逐漸採行經濟國際化,貿易自由化政策,使部分國產農產品之市場競爭力衰退,而造成滯銷問題。加以環保意識抬頭,國內外許多有識之士倡導有機農業,即儘量使用可以再生,再利用之有機物為生產資材,避免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以兼顧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育。有鑑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民國七十八年起規劃中、長程計畫,以探討有機農業之可行性,該計畫亦由高雄、台南、台中、台東等區農業改良場及茶業改良配合辦理,為期六年。結果顯示,有機農法之有機肥料售價偏高,病蟲及雜草控制困難,其經濟效益尚待考驗,惟部分農民已將有機農法應用於稻米,水果等之生產。此外在生物肥料利用及非農藥之病蟲害防治等技術開發,均已有成功之實例。如毛豆接種根瘤菌、菌根菌在瓜類育苗上之應用、赤眼寄生蜂應用於玉米螟防治等,均有顯著成效。
展望未來,促進農作物增產已不再是農政單位施政之主要目標,因而農作物複種指數將逐年向下調整,使農地有更多休閒時間用以種植綠肥作物,維護土壤肥力。在農業生產方面,應儘量採取適地適作的策略,應用土壤及植物體分析診斷,施用必須之肥料種類與數量,並改進施肥方法,以避免不當使用肥料所造成污染問題之發生。此外,宜加強輪作制度之研究與推廣,以減少病蟲及雜草之為害。
前 言
臺灣農業一向為小農經營制度,在化學肥料、農藥及殺草劑未引進以前,農民多利用自製堆廄肥或種植綠肥作物做為肥料來源,並以物理或機械方式防除病蟲害而達到穩定生產之目的。此種方式增產效果有限,因此無法滿足人口迅速增加之需求。政府為增加糧食供應,在民國40~50年間,採行增產措施,利用現代化科技,如加速品種改良、改進生產技術並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甚至殺草劑,而達成了增產目標,使各種糧食及蔬果等民生必需品得以充份供應,但這些過度採用化學肥料、農藥之生產方式可能造成部份土壤酸化及鹽分累積、土壤及河川遭受污染、農產品農藥殘留影響消費者健康問題。為了挽救這些可能造成之危機,使有限的水土資源得以永續利用,政府近年來已開始重視並倡導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相互調和之農業經營理念,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如減少或甚至不用化學肥料及農藥、採用有機質肥料、非農藥防治病蟲害技術、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實施合理輪作制度,使農業生產兼顧了利潤與農業自然環境之維護、產品之安全性,達成農業永續發展之目標。
臺灣永續農業發展現況
(一)永續農業之定義
永續農業之定義在整個農業生產體系,需作一明確之解釋以免觀念模糊不清。狹義之定義為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及飼料添加物之生產方式即稱為永續農業;但廣義之定義中則為兼顧農民利益,並能建立農業自然生態體系使環境所受衝擊減為最小者。故永續農業之涵義包括 (1)維護自然生態環境,(2)維持土壤之生產力及其易耕性,以充份供給作物之養份,(3)以輪作方式,施用作物殘渣、家畜糞尿、豆科植物綠肥、有機性廢棄物及含有無機養份之岩石,(4) 用機耕法來防治各種雜草及作物病蟲害。換言之,有機農業為尊重自然之農耕法,植物為土壤所培養者,以土壤為所有生物生命之泉源之生態系與土壤之關係為中心之農業。
(二)永續農業發展之背景與經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1986年邀請專家評估臺灣實施有機農業之可行性,認為技術上可行性很高,遂於1987年由中興大學主持,在高雄、臺南改良場以二種輪作系統,三種耕作法即有機農法、慣行農法及折衷農法進行有機農法之可行性研究,針對作物產量、病蟲害發生情況、雜草控制、土壤理化性之變化及經濟效益進行長期分析,目前進行至第七年。次年臺中場、茶改場、畜試所參加該項研究計畫,後來臺東場、花蓮場也加入該計畫。
1987年中華民國農學團體聯合年會上,學者專家聯合提案建議請政府重視環境生態之平衡並積極推動有機農業,該建議案獲得共識與支持。
1988年10月27~29日臺中區農改場首次召開「有機農業研討會」,會中就各國有機農業實施現況,有機農產品之產銷情況,臺灣農業生產對環境、土壤、肥料及耕作制度等問題之影響詳加研討並有專集出版。
1992年農委會將「永續性農業之研究與發展」列入國家建設研究會主要討論項目之一,並做為今後積極推動之施政目標。在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所推行的「臺灣省地區農業發展方案」中亦把有機農業列入施政措施項目之一,並於1993年4月 8~10日在台中區農改場召開『永續農業研討會』,會中針對堆肥製作、病蟲害非農藥防治及行銷經營等事項,進行研討,並有專集出版。在民國84年要推行的「臺灣省農業建設方案」亦把加強生態保育,發展永續農業列入之主要施政措施之一。
1993年中華永續農業協會成立,並為世界永續農業協會臺灣分會。1994年11月23~25日,農委會、農林廳、中華永續農業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及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在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會議廳聯合舉辦永續農業研究與推廣之進展。研討會並就土壤培育、堆肥與廢棄物之利用、作物之永續經營、作物病蟲害之綜合防治、有機農法實務經驗及自然農法實施、推廣及產銷之事項進行研討,會中除國內從事有機農業之學者外,並邀請日本專家加入研討,會後並有專集出刊。此外永續農業協會為更進一步落實永續農業之推廣工作,於1994年11月28日至12月 2日假台中區農改場舉辦『永續農業經營講習訓練』,將永續農業之理念及永續農業之生產技術推廣給農民使用。
(三)政府發展永續農業之策略
保育水土資源: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加強造林及水土保持,維護水、土資源免受污染。
建立合理輪作制度,維護土壤生產力:配合稻田轉作,建立有效之水旱田輪作制度,適度降低複作指數,獎勵休耕及休閒期種植綠肥,應用作物殘株、綠肥、堆肥及化學改良方法,改進並維護土壤生產力。
改進施肥技術:選育肥料利用率高之作物品種,改進施肥技術,並推廣應用土壤及葉片分析營養診斷技術,發展合理施肥技術,提高肥料效率。
開發生物性及有機質肥料,以減少或取代化學肥料施用,並保持土壤肥力。
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嚴格規定農業廢棄物之回收處理,以獎勵有機肥料製造及循環利用避免環境污染。
開發替代化學製劑之病蟲害及雜草防治技術:包括物理、耕作及生物防治等方法:如抗病蟲育種、健康種苗繁殖、害蟲誘引及忌避技術、應用天敵及微生物方法、植物相剋、簡易除草道具、輪作體系及混合栽培等方法,以減少或避免化學農藥之使用。
加速釐定各類作物病蟲害防治之綜合防治方案。
加速應用生物技術於抗病蟲育種、生物性肥料及農藥之開發及農畜產廢棄物處理等之研究。
輔導有機農產品之產銷:規範有機農業生產條件並建立有機農產品認證制度,教育消費者選用安全衛生之有機產品。
(四)永續農業研究發展
有機農業可行性研究
根據高雄場六年試驗結果顯示有機農法之產量受作物種類與種植季節影響有高低。一般而言需氮肥量大、生育期間較短之作物如秋作之甘藍、蘿蔔、甜玉米、有機農法較慣行農法減產21.2%、25.0%及 6.0%之間;但有機農法春作甜玉米則較慣行農法增產 9.5%。需氮肥量少之毛豆,於秋作水稻後作有機法增產25.2%。夏作水稻有機農法於前二輪迴顯著減產但第三輪迴時則與慣行法相近。 比較有機農法與慣行農法之生產成本結構,由於有機質肥料成本及工資偏高,有機農法總生產成本比慣行法高2.0~4.2倍,由於產量較低,成本又偏高,有機農法之年收益變為負值。
供試作物在有機農法管理下,主要病蟲害之危害率比慣行農法高出 2倍以上。春植者比秋植者稍重,蔬菜類又比農藝作物類嚴重。惟各作物除偶有嚴重發生外,其他尚不致達到無法控制之程度。雜草控制方面有機農法通常雜草數高於慣行法1.5~3.6倍,不過有機區可產生較多量水苔層具抑制雜草生長效果可配合田間水位,控制雜草。
有機農法農產品品質比慣行農法略優,如甘藍、蘿蔔與毛豆之品味,甜玉米之甜度及稻米之完整米粒等均比慣行農法表現稍佳,但產品外觀較慣行農法為差。
有機農法區平均每年施用30餘噸堆肥,其所含磷、鉀、鈣、鎂總量高於慣行農法者,故在有機農法實施六年後,土壤中Bray法有效性磷含量、交換性鉀、鈣、鎂含量均較慣行農法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亦逐年增加,保持土壤水份能力增加,團粒安定度提高,土壤總體密度較低,孔隙率則無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永續性農耕法連續實施六年後對氮以外之養分供應及土壤性質之改善均有效果而有利於地力之維持。
生物肥料之開發與應用
微生物肥料種類甚多,依功能可區分為固氮,增進溶解無效性營養,增進營養吸收、根系生長及有機物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解毒,增進植物耐抗性,保護根系等等菌類。近年國內開發成功之生物肥料有毛豆根瘤菌由單一菌種發展到目前的複合菌種,已在高屏地區做大面積的推廣,成效顯著。溶磷菌及菌根菌都已完成分離及篩選工作,正進行洋香瓜、花卉、蔬菜之推廣試驗中。經濟豆科作物之根瘤菌之試驗已有結果並將進入推廣階段。
非農藥方法防治作物病蟲害技術
作物病害非農藥防治目前在臺灣推廣的有生物防治、土壤添加物防治、抗病育種、無病毒種苗或種薯、交叉保護、甲硫氨酸與核黃素防治瓜類白粉病、「中興一百」防治菜病及利用絲瓜抗病根砧防治苦瓜萎凋病等。在作物蟲害非農藥防治方面有生物防治、抗蟲育種、昆蟲性費洛蒙應用、黃色粘板誘引害蟲、不孕性昆蟲技術及滅雄處理技術防治東方果實蠅、寶特瓶防治葡萄園扁蝸牛及溫水處理種球防治根等。
農產品安全用藥之推廣
農林廳為了推廣農民正確之使用農藥,以保護農作物,及並避免農產品受到農藥殘留,設計農產品安全用藥之標章(吉園圃),於1994年七月開始推廣,此吉園圃之推廣以農林廳輔導所組之產銷班為推廣重點,希望以全體之力量互相鼓勵及監督,目前經輔導及檢測合格者,約為100班。
(五)永續農業示範推廣
土壤改良與合理化施肥技術推廣
臺灣強酸性土壤面積廣布,有三分之一耕地土壤之pH值在 5.5以下,將限制豆類、蔬、果等作物生產,因此政府推廣施用矽酸爐渣、石灰石粉等石灰資材予以改良,以增進土壤生產力,每年推廣一萬兩千多公頃。另為輔導農民合理施肥,矯正土壤與作物營養缺失並避免不必要之施肥浪費與污染,在十種果作及茶樹推廣應用土壤與葉片營養診斷技術訂定經濟合理施肥種類與用量,每年辦理五千件以上。
有機質肥料之使用推廣
臺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高溫多濕,微生物活動大,致使土壤中有機質的轉換率(Turnover rate) 高,約為溫寒帶地區的 4倍,因此土壤中有機質不易累積,根據農試所調查臺灣農田土壤肥力測定報告指出全臺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在2 % (屬含量低) 以下者約佔65%,因此可見臺灣耕地有機質含量偏低。另一方面,臺灣每年有大量農牧業有機廢棄物產出,亟需妥善處理,做成堆肥,回歸農田,以循環利用養分、增進土壤生產力並防止污染。政府有鑑於此,行政院農委會及農林廳遂於1989年開始辦理有機質肥料之使用推廣計畫,從1990~1994五年來共有小面積(每處0.3公頃)示範206處,大面積示範分為長期作物及短期作物,每 10公頃一處,短期作物共 395處,施用有機質肥料面積 3950公頃,長期作物548處施用有機質肥料面積5480公頃,短期作物種類有西瓜、牛蒡、花生、茄子、水稻、甜玉米、冬瓜、紫蘇、草莓等,長期作物有楊桃、木瓜、柚子、文旦、柑橘、葡萄、枇杷、茶樹、龍眼、竹筍、荔技、梅、蘆筍、蓮霧、芒果、棗子、柿子、番石榴、水蜜桃、番荔技、百香果、破布子等,有機質肥料之用量長期作物為每公頃施用8000公斤,短期作物為4000公斤。
綠肥作物之栽培與推廣
栽培綠肥作物是維護農田地力最經濟措施之一,政府為兼顧農業生產及地力維護,積極鼓勵農民利用農田休閒期或休耕期間栽培綠肥作物,除可減少後作施氮量外,兼具綠化或美化鄉村景觀,充裕冬季蜜源及疏減冬季蔬菜生產過剩之壓力。因此,農林廳、區改良場及各縣市政府,在農林廳之籌劃下從1990年以來補助綠肥種子,而逐年擴大綠肥栽培面積(表一)。
表一、 近年來臺灣綠肥栽培面積(公頃)
綠肥種類
年 度
合計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田菁
1670
3886
7431
9900
8740
31627
油菜
7700
9000
16231
26846
33990
93767
埃及三葉草
600
2850
4846
9060
10490
27846
苕子
925
4348
650
11323
合計
9970
15736
29433
50154
59270
164563
得五年來田菁栽培面積以臺南縣17,250公頃最多,次為嘉義縣10,148公頃,二縣合計栽培面積為27,398公頃,佔田菁栽培總面積之87%左右,油菜則以雲林縣39,280公頃為最多,臺中縣23,540公頃次之,彰化縣12,416公頃,三縣合計有75,236公頃佔油菜栽培面積之80%,埃及三葉草栽培面積以苗栗縣20,600公頃為最多,彰化縣5,706公頃次之,二縣合計26,306公頃佔埃及三葉草栽培面積 94%強,苕子則以彰化縣栽培10,953公頃最多佔苕子栽培總面積94%左右。此四種綠肥作物除田菁雖是以夏作栽培為佳,但南部地區春作或秋作亦可栽培,其餘的油菜、埃及三葉草及苕子則為秋冬裡作農地休閒栽培之綠肥作物,高屏地區水稻-水稻-毛豆 (或紅豆) 之輪作區,因農地幾無休閒之時,因此無人栽培綠肥作物,但毛豆植株或紅豆殘體回歸田裡,對農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之增進極有幫助,但蓮霧園、香蕉園或檳榔園鼓勵農民於夏秋間種植田菁以防土壤表土因下豪雨沖蝕實值探討。
表二 歷年來毛豆接種大豆根瘤菌之面積及收益情形比較表
年別 期作別 接種面積(公頃) 接種區較農民慣行施肥區增加收益(元/公頃) 接種大豆根瘤菌總收益(元)
1988 春 112 13,790 1,544,480
秋 760 13,861 10,534,360
1989 春 610 14,429 8,801,690
秋 1220 15,635 19,074,700
1990 春 830 13,510 11,213,300
秋 1840 13,795 25,382,800
1991 春 1210 13,729 16,609,670
秋 1890 8,750 16,537,500
1992 春 1580 9,175 14,496,500
秋 1930 5,019 9,686,670
1993 春 1550 4,338 6,723,900
秋 1980 5,438 10,767,240
1994 春 1510 6,871 10239,310
合計 17002 161,612,120
4. 生物肥料使用推廣
內生菌根菌方面已實際應用於洋香瓜及西瓜之育苗,將內生菌根菌與育苗之介質或泥土混合置於穴盤或育苗袋上,有助於幼苗之成活率且瓜苗健旺根部發育佳,可提早一星期採收,果實品質顯著提高,同時磷肥之施用量亦較不接種菌根菌之處理減少一半以上,生產成本因而降低,每公頃增加收益約 200,000元,1992~1995推廣接種菌根菌面積洋香瓜1415公頃、西瓜 270公頃、苦瓜20公頃,共計1705公頃。
有機農業可行性之觀察及經營示範
有機農業經營是一種講求運用現有生物科技,自然生態法則,祛除或儘量少用合成肥料及農藥,以期維護地球環境品質,確保農業持久生產力,為了使有機農業經營示範工作更落實,因此採取如下措施.輔導農民設置簡易堆肥舍,利用自產或鄰近之農畜產有機廢棄物製造堆肥自給自足供農場使用,輪作中栽培豆科作物或綠肥替代化學肥料之使用.配合生物防治及輪作制度,祛除或儘量少用合成性肥料及農藥,以生產健康自然農業產品並兼顧生態保育之平衡。二年來在全臺各區共輔導農民設置簡易堆肥舍1,100坪,作物栽培面積159公頃,作物種類包括有柑桔、水蜜桃、楊桃、梨、荔枝、芒果、文旦、木瓜、鳳梨、茶樹、甜桃、薏芢、水稻、蔬菜,期盼得以逐年擴大栽培面積,使產品能大量供應於市場,供消費者享用。農林廳更預定在1995年 7月起擴大有機農業經營示範工作,推廣作物及面積(表三)。
農牧廢棄物處理之推廣
目前臺灣農牧廢棄物主要是以畜產廢棄物佔最大宗,全年總產量近 1,500萬公噸 (根據鄭健雄、蔡宜峰1995年的概估) ,其中以豬糞 862萬公噸最多,雞糞 508萬公噸次之;其次農產廢棄物全年總計約 530萬公噸;菇類廢棄物全年亦有 5萬公噸左右。以上這些廢棄物因大部份均未妥善處理,隨意棄置,造成農村生活環境嚴重污染。若從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立場來看,這些農牧廢棄物大部份為有機質,為一寶貴資源,可回歸農田做為作物生產之有機質肥料,更可做為今後臺灣實施永續性農業時有機質肥料之主要來源。
近幾年來省農林廳為促進農牧廢棄資源的有效利用,達到農業之永續發展,大力推動地區農牧複合經營,透過「農地利用綜合規劃」的實施,將各地區所產之農牧廢棄資源有效共同處理與利用,相繼輔導設置「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中心」,目前已設廠生產有機質肥料之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中心包括台中縣新社鄉、雲林縣崙背鄉、嘉義縣中埔鄉、民雄鄉及台南縣佳里鎮等5處。
崙背牛糞處理中心
該中心位於雲林縣崙背鄉,為臺灣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之先驅,民國73年成立迄今,民國84年社員合計46人。民國76年開始辦理農地利用綜合規劃實施計劃,籌設崙背牛糞處理中心,78年正式運轉,79年「崙背牛糞」有機肥料問世。
牛糞處理中心,主要原料以社員飼養之乳牛牛糞為主,目前處理場土地面積 1.5公頃左右,處理過程大都以全自動機械操作,現場工作人員則僅負責包裝作業部份。目前該中心每天生產 5噸有機質肥料,成品包裝為每包25公斤,平均一天生產 200包,年產量約70,000包。
佳里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中心
該中心位於台南縣佳里鎮,為臺灣農民共同經營班創設農牧廢棄資源共同處理利用之先例,係由佳里鎮後庄區段農牧共同經營班班員16人共同組成,成立宗旨為解決鄰近鄉鎮及班員所飼養乳牛和菇類生產所產生之廢棄物,造成農村環境嚴重污染問題,並希望將腐朽化為神奇,幫助農地恢復生機,遂於民國八十年辦理,民國83年 7月正式運轉,開始生產「佳興牌」高級有機質肥料。
中心主要原料為菇類木屑廢包、雞糞、牛糞及蔗渣、米糠,其中菇類太空包廢料免費外,雞糞、牛糞均由處理中心,處理中心佔地約 1.5公頃,採半自動作業進行醱酵及翻堆,每星期翻堆一次,均以人工操作機械進行翻堆,每天最大生產量可達25噸,因礙於銷售網未打開,致目前每天僅生產10噸成品,約 400包 (每包30公斤) 。
中埔鄉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中心
該中心位於嘉義縣中埔鄉社口區,此區為臺灣重要菇類栽培專業區,產有鮑魚菇、木耳、芹耳、靈芝等菇類為主,於民國81年由經營班班員共同投資設置此處理中心 (佔地 1.5公頃) ,以回收木屑太空包廢包再添加雞糞、花生粕等原料處理,生產高級有機質肥料並經全體班員一致同意命名為「濟公牌」有機肥料 (1號肥)。
處理中心主要原料來自班員所生產之木耳、鮑魚菇、芹耳等廢包,由班員自行將廢包載送至處理場後,該中心目前產品「濟公牌」1號肥及2號肥 (83年11月開發上市 2號肥) 二種,83年生產28,000包,平均每天 800包,自81年建廠生產至84年業績成長 3倍左右。
嘉義縣豬糞有機堆肥集中處理中心
該中心設於嘉義縣民雄西昌村,為嘉義縣農會所經營之農牧廢棄處理中心,中心主要原料來源為嘉義縣養豬場及部份雲林縣養豬場之固形廢棄物,其次為太空包廢棄物 (以嘉義縣境為主要收集區)。
新社鄉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中心
該中心位於台中縣新社鄉中和區,附屬於中興合作農場,此農場自民國62年成立,為一具歷史性之農場,民國79年配合政府「農地利用綜合規劃計劃」投資籌設現代化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中心,目的為有效解決該鄉香菇廢包之環境污染,並改良土壤,增進地力進而推動地區農牧複合經營,發展永續農業。民國80年農牧廢棄處理中心落成啟用,處理中心主要原料為新社鄉一帶之香菇太空包廢包,有機肥料每月最大產能約2萬包(每包25公斤) ,銷售主要以台中縣境最多。
表三、農林廳舉辦之有機農業經營的地區、作物及面積
場 所 作 物 別 面積(公頃) 地 點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水稻
蔬菜(葉菜類)
果樹(楊桃、桶柑)
1.0
4.0
3.0
中壢
桃園、中壢、平鎮、楊梅
寶山、卓蘭、峨嵋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水稻
蔬菜(葉菜類、草莓)
果樹(楊桃、葡萄、蕃石榴、桃、枇杷)
13.0
11.5
16.0
埤頭、草屯、后里
埤頭、福興、東勢、新社、國姓
員林、大村、新社、社頭、溪洲、東勢、太平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水稻
蔬菜(葉菜類)
果樹(文旦、椪柑、柳橙、木瓜)
6.0
8.5
11.0
莿桐、柳營、虎尾、西螺
西螺、新港、白河、七股、朴子、鹽水
古坑、竹崎、山上、玉井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水稻
蔬菜(葉菜類)
果樹(印度棗、蓮霧)
1.0
1.6
10.0
美濃
屏東、澎湖
鹽埔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水稻
蔬菜(葉菜類)
果樹(文旦)
22.0
0.1
3.0
富里、玉里
花蓮
瑞穗、玉里
台東區農業改良場 水稻
果樹(番荔枝)
3.0
2.0
池上、關山
大麻里
鳳山園藝試驗分所 果樹(木瓜) 10.0
高樹、旗山、杉林
茶業改良場 茶樹 5.0
楊梅、龍潭、苗栗
永續農業生產技術
現就有關永續農業生產之一些技術略述如下:
土壤培育
自然界中養份是一種循環作用,但在農業生態系中,養份之循環會因農作物之收穫而損失,為了使農業能永續發展,如何使土壤減少流失、最小之氨的蒸發及減少硝化作用等;又如何增加氮肥如生物性之固氮及施用有機質肥料以增加地力。
堆肥材料之來源
臺灣之堆肥材料之來源主要有豬糞、都市廢棄物、稻草、甘蔗葉、玉米稈、禽畜糞、果菜市場廢棄物及其它廢棄物(表四),這些物質是作為有機堆肥很好之材料。
表四、台灣每年主要廢棄物之種類及數量
Kinds of organic wastes
Production (t/year)X104
Hog manures
600
Municipal wastes
404
Rice straw
260
Manures from other animals
250
Sugarcane leaves
210
Rice hull
60
Wastes from food factories
60
Corn cob
20
Wastess from fruit/vegetable market
9
Bark wastes
5
堆肥之製作
將有機廢棄物回歸于農田,已是現今消納有機廢棄物之重要方向之一。有機廢棄物經過適當處理以克服有毒重金屬及有機成分等限制因子後,不僅可以提供作物營養源, 且有利於土壤的理化性及生物性之改善。有機質所含化合物成分在土壤中經過微生物之礦化作用釋出無機養分。但堆肥完熟之偵測過程中有下列方式:(1)有機質礦化潛力: 有機質礦化潛力即可定義為有機質可利用性養分潛力( PAN, Potentially Available Nutrient)。有機質在土壤中礦化作用受到許多因子影響,如土壤特性(質地、結構、有機質含量等)、降雨量、土壤環境( 溫度、水分、pH值 )、有機質本身的特性、施用量及施用時期等。一般有機質必須礦質化後才能釋出養分供作物吸收, 其礦化釋出養分太早、或累積太多、或待作物生長旺期過後才釋出者, 對作物生長及土壤環境皆不利,因此要使有機質肥料有效性發揮最大,必須使有機質肥料的養分礦化速率與作物養分吸收速率互相配合,所以瞭解有機質肥料的礦化速率大小, 才能達到經濟且有效地使用有機質肥料。因此尋求合理迅速的分析方法以估算有機質肥料可利用性養分潛力及礦化速率之大小,將是有機廢棄物處理工作上極為重要的步驟之一。
微生物含量之測定:
分析 ATP或被固定下來氮之含量來表示。綜合微生物生質量化的方法有:有(i)消毒培養法(The fumigation-inoculation method) (ii)消毒萃取法(The fumigation-extraction method), (iii)基質誘導呼吸法(The substrate-induced respiration method) 測定生質氮(biomass N)(4)最簡便的方法是測定生質氮,也考量微生物質量的數學模式,以便預估基質與代謝物間的反應,以便預估反應速率及最後的微生物性質。許多堆肥中微生物不能以傳統方法測定,所以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測定微生物社會之變化可分析 DNA,測定DNA之重新結合或測定RNA以16S rRNA為探針。這種理論可用於區分混合培養或環境中微生物,此外,這種技巧可用於偵測未知的微生物或基因或不能培養之微生物。因此在有逐次生物反應進行之土壤或開放池溏中參予氮循環之微生物和堆肥中微生物均可用此法測出。
堆肥的穩定化
在探討有機農業之利用中,應該注意堆肥腐熟及穩定化的問題。評估堆肥穩定化之參數極多,有些在描述醱酵過程中由微生物代謝反應所引起的物理性或生化性的變化,如溫度、臭味、吸收率、微生物相等。另外一類則偵測醱酵最終產物之堆肥特性評估指標,如碳氮比、陽離子交換能力等,則會因堆肥基質成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欲僅以一個參數作為堆肥穩定化的指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應針對不同來源或不同用途的堆肥,提出數個參數,互為補充參考,一起考量作為堆肥穩定化的判斷。即有關堆肥穩定度的量測指標,沒有單一的參數可以正確的評估,因此確實的標出堆肥的原料、醱酵方式及建議施用的作物及施肥量,來作為管制堆肥品質的可靠方法。至於堆肥穩定度的評估,則必需有多個指標參數,理論上配合作物發芽率試驗,確定堆肥中不具有害物質為較可行的方法。但最簡單的方法是加水保溫後沒有臭味者,表示此為腐熟的堆肥。
有機質肥料之施用
為了減少化學肥料對土壤之破壞,作物生育期間氮肥之使用可以利用施用有機質肥料來加以補充,不同有機質肥料所含之氮肥比率不同,施用到田間之數量也就不同(表五);不同的作物對有機肥料之需要量也不同,故必需依靠作物而使用適當量(表六);適當的使用有機質肥料比使用化學肥料對於作物之生長更有促進的作用(表七、八、九)
表五、在台灣使用堆肥之施用量
Organic fertilizer Common rate (tons/ha)
Common compost 10-30
Cattle manure 10-30
Municipal compost 10-20
Rice hull 10-20
Swine manure 5-10
Poultry manure with rice hull 4-12
Poultry manure 2-6
Soybean meal 1.5-3
Rice bran 1.5-3
Bone meal 0.5-1
表六、不同作物在不同時期中施用有機質肥料之用量
Table 6 The application stage and amount of organic fertilizers indifferent crops.
Crop Application stage(month) Application amount(t/ha) Recommended rate(t/ha)
Grape 12-2 6.0 6.0-12.0
Tea plant 10-2 6.0 20.0-25.0
Ornamental plant 10-4 3.0 10.0-20.0
Pear 10-1 10.0 20.0
Citrus 12-2 9.0 20.0
Loquat 4-5 6.0 20.0
Mei (Janpanese apricot) 9-10 9.0 10.0-20.0
Guava 3-4 2.5 20.0
Pineapple 10-12 30.0 15.0
Ginger 10-12 40.0 20.0-30.0
Melon 1-3 3.5 10.0
Vegetable 1-4 3.5 10.0-20.0
Job’s tears 1-2 3.0 12.0
Source: Chen and Tsai 1993
表七、施用有機質肥料對玫瑰生育之影響
Table 7 Effects of dairy compost on the cut-flower yield and quality of rose in Tienchung.
Treatment
cut-flower yield no. x103/ha Index% Ist-grade no.
x103/ha
2nd-grade no.
x103/ha
3rd-grade no.
x103/ha
Dairy compost
168.4 107.9 77.7
(46.1%)
64.3
(38.2%) 26.4
(15.7%)
Chemical fertilizer
156.1 100.0 65.1
(41.8%)
62.4
(39.9%) 28.6
(18.3%)
Source: Tsai and Chen 1993
表八、施用有機質肥料對唐菖浦生育之影響
Table 8. Effects of dairy compost on the cut-flower yield and quality of gladiolus at Houlee.
Treatment
Cur-flower yield no. x103/ha Index%
Good-grade
no. x103/ha Not good-grade
no. x103/ha
Dairy-compost 138.8 109.6 126.6
(91.2%)
12.2
(8.8%)
Chemical fertilizer 126.7 100.0 113.3
(89.4%)
13.4
(10.6%)
Source: Tsai and Chen 1993
表九、施用有機質肥料對玫瑰生育之影響
Table 9 Effects of dairy compost on the yield of bitter gourd at Tienchung.
Treatment Yield (ton/ha) Index (%)
Dairy-compost 35.9 129.5
Chemical fertilizer 27.7 100.0
Source: Tsai and Chen 1993
病蟲害之非農藥防治
病害非農藥防治
生物防治
從自然界中篩選病原菌之拮抗菌,經人工大量培養後,將它施用於土壤中、作物根部、作物表面或種子上,可以達到病害防治的目的。這些拮抗菌原來已存在於該環境中,只是因數量不夠,未能有效抑制病原菌,若把其數量增加,且可以在自然界建立其族群,則可收到防治病害的效果。另有的拮抗菌原不存在於該環境中,必須以人為方式引進施用。拮抗菌防治病害之作用因種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只是和病原菌競爭營養,即所謂「競生」;有的是分泌抗生素抑制病菌的發芽與生長,即所謂「抗生」;有的則直接寄生於病原菌上,造成病菌的解體死亡,即所謂「重寄生」;另有的則是在作物表面上生長形成保護層,使病原菌無法造成感染。國內屏東農專植保科以木黴菌屬(Trichoderma sp.) 拮抗菌在田間防治紅豆根腐病,於紅豆植穴中添加約 1克之稻穀米糠拮抗菌培養物或以拮抗菌孢子懸浮液包覆紅豆種子上,顯著的增加了紅豆健康植株數14至56%,且每株產量也明顯增加。台大植物病蟲害系將菊花扞插苗以Bacillus cereus 處理,菊花苗在雖有立枯絲核病菌存在的沙床中,仍然可以生長發育正常,甚至於比用殺菌劑及生長調節劑處理者呈顯著性差異(表十)。
表十、 利用枯草桿菌防治菊花根腐病
Table 10 Effectiveness of Bacillus cereus to control chrysanthemum stem rot in filed
Treatment2 Length of roots (cm) Disease3 index
CK 2.02 b4 55.4 a
B. cereus 3.54 a 27.0 b
Benomyl+0.1% NAA 3.05 ab 34.1 b
The population of R. solani in sand bed was 5 propagules/g soil.1000 cuttings were used for each treatment.
CK, chrysanthemun cuttings were treated nothing;Bc and benomyl+0.1% NAA, cuttings were treated with powder-formulated B. cereus or benomyl+0.1% NAA.
Disease was rated as 0, healthy;1,one lesion on stem or leaves;...; 4,damping-off or dead. Disease index was calculated as (disease rate莋o. of plant in specific related disease catagory/4莰otal tested cuttings)?00%.
Data, followed by the same letter in the same column, were not significantly (p=0.05) different analyzed by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Ref. of Wu,199
土壤添加物防治土壤傳播性病害
以土壤添加物防治病害早有報導, 但近年來才受到植病專家廣泛的注意和探討。土壤添加物可分有機物添加、無機物添加物或二者混合添加等。最常用的有機添加物如木屑、苜蓿粉、蔗渣、豆科植物、大麥、裸麥及堆肥等, 其防病機制為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因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長與繁殖;另外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後,可產生多種作物所需之養分, 故能促進作物的生長,一舉兩得。無機物添加則必須研究分析土壤中缺乏何種無機物令作物較易得病,那麼適量添加該無機物到土壤內即可防治該病害。中興大學植病系研製的 S-H土壤添加物對蘿蔔黃葉病、西瓜蔓割病、芥菜根瘤病、胡瓜疫病(表十一)及豌豆根腐病防治效果卓著,頗受國際間重視。該系另一項研究以碳酸鈉及礦灰防治十字花科根瘤病,發現處理的土壤酸鹼值達 7.1以上者,發病率只有1~9%。農業試驗所以AR-3土壤添加物防治百合白絹病,也獲良好成果。可見以土壤添加物來防治土傳性病害極具潛力(表十二)。
表十一、S-H土壤添加物對胡瓜立枯病之防治
Table 11 Effcet of S-H soil amandment in the control of damping-off cucumber.
Treatments No. of oosporeslGISoil (% bait colonized) Damping off(%) Yeild(g/plant)
0 10 20 30 40
Days after treatment
CK1 123(98) 97(100) 68(100) 40(100) 40(100) 57a 33b
CK2 105(92) 76(100) 60(100) 35(100) 38(100) 89a 42b
Urea 112(92) 22(58) 5(58) 7(40) 3(25) 22b 129a
S-H mixture 98(90) 10(48) 10(48) 10(50) 7(50) 13b 121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5% level by Duncan's range test.
Ref: Lin,Y.S. and Lo,C.T. 1988.
表十二 、土壤添加1%量苦茶渣對 AR3 防病之影響
Table 12 Effect of AR3 mixture and oil tea dreg on control of lily southern blight in greenhouse
Treatmentz Disease severity (%)y
6wkx 7wk 8wk 9wk
AR3 0 5.6 5.6 16.7cw
Oil tea dreg 22.2 44.4 75.0 91.7a
AR3+oil tea dreg 0 16.7 27.8 50.0b
None (check) 22.2 30.6 47.2 58.3b
All values are means of four replicates, with 3 plants per replicate. Values followed by the same letter in each column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p=0.05 according to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Weeks after planting.
Disease was divided into 5 scales,0=No yellow,1=1/4part of plant turns yellow, 2=1/2part of plant turns yellow, 3=3/4part of plant turns yellow, 4=plant wilts and dies. Disease severity=Σ(scale×number of diseased plants at relative scale) /4×total number of plants.
Soil contained 10 sclerotia per 100 cm3 soil was amended with 1% (w/w) AR3 mixture and incubated for 7 days, then planting.
抗病育種
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種來防病永遠是最理想的防治策略, 問題是抗病品種的育成頗費時間與人力歐美日各國對重要作物病害皆長期投下巨資,集合病理及育種專家進行抗病育種工作。某些病害一旦抗病品種育成, 即可一勞永逸。另有一些病害則因其病原菌容易變異, 抗病品種育成推廣後, 只能維持若干年, 即變為感病, 此時必須再推出新的抗病品系對抗,所以育種工作永遠無法停頓。最近在抗病育種上有兩項重大成就;一是香蕉研究所病理專家以組織培養變異苗選育出的香蕉抗黃葉病品系,田間調查顯示抗病品種之黃葉病平均發病率為 4.8%,而北蕉(感病品種)之發病率則高達 9.1%(表十三)。另一是番茄青枯病之抗病育種,已先後育成許多耐熱抗青枯病之品種,如種苗一號、台中亞蔬四號、花蓮亞蔬五號及種苗5112;上述兩者皆已推廣給農民。今後應結合病理及育種專家,針對重要且難以防治之作物病害, 進行抗病育種分工合作研究。
表十三、GCTCV-215-1與北蕉黃葉病發病率程度比較
品種 種 苗 種植株數 發病率(%)1
215-1 組織培養苗 1538 17.3b2
吸 芽 苗 1080 10.8a
北蕉 組織培養苗 673 70.6d
吸 芽 苗 436 57.3c
組織培養苗在8筆蕉園種植;吸芽苗在5筆蕉園種植之平均值。
不同英文字母表示差異顯著(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p=0.05)。
無病毒種苗或種薯:
毒素病為系統性植物病害,因病原在植物體內分佈成系統性,甚至可以到達種子,所以不管種子繁殖或無性繁殖,皆可把病傳到下代。這類病害目前尚無法防治,只能靠組織培養繁殖無病種苗或種薯,供應農民種植。國內在馬鈴薯無病毒種薯的供應體系最早建立,其方法乃取生長點培養,所生長出的小植物,在大量繁殖前,事先經過,血清反應、判別植物接種及超高速離心機一系列的分離與電子顯微鏡觀察等三道不同性質的檢查,確定無病毒存在的培養體,即所謂的「基本種原」,才進行大量繁殖,所得之基本種,應用時為了要降低種薯之生產成本,經過原原種、原種及採種三級繁殖制度,每級生長的期間,分初期、中期、後期,經過種子檢查室檢查,最後所得之種薯供農民栽培。百香果由於遭受木質化病毒的普遍感染,產量銳減,品質低劣;農試所植病系試驗証實,應用無病毒百香果苗經由適當栽培時期之選擇,可順利延後病毒病害之發生,提高百香果之產量與品質及果農之收益。另外農試所植病系利用BICMV及CMV病毒之抗血清篩選出無病毒豇豆植株,栽培於網室中採收種子即為無病毒原原種。嗣後由種苗改良場續以田間網室大量採種,供農民栽培。為了解無病毒種子於田間實際栽培後對病毒病之防治效果,其共進行三次田間試驗,結果証實栽植無病毒豇豆種子確實可以延遲病毒病之發生,因此提高豇豆之產量、品質與農民之收益。
交互保護
交互保護主要用於病害防治, 即作物先行接種輕症系統病毒, 可以避免再遭受強症系統的感染,而收到病害防治的效果,唯目前成功的實例不多。交互保護之利用一般有二個原則:(I)此病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II) 缺乏其它較有效之防治方法。交互保護法之研究可分為幾個步驟:(A) 篩選輕症系統病毒,(B) 溫室內初步評估,(C)小區試驗,和(D)大面積區域試驗。以上步驟須依序完成,而且下一步驟之試驗方法是建立在上一步驟之試驗結果上,因此每一步驟之試驗目標與設計,均需經過審慎研究。中興大學及鳳山分所,應用交互保護防治木瓜輪點病獲致成功。雖然其輕症系統未能完全保護木瓜免受強症系統病毒的再感染,但可以延遲發病,增加產量及收益。
甲硫氨酸與核黃素防治瓜類白粉病
中興大學植病系研發的甲硫氨酸與核黃素混合物(簡稱MR),其光動效應對微生物具有強而廣效性殺生能力,MR對多數病原微生物的快速致死作用,顯示其在防治某些傳染性植物病害甚具潛力,而兩主要成份俱為絕大多數生物所需之營養成分,在使用上不致有污染、殘留及危害生態環境之顧慮。MR光動效應過程中,所產生之強反應性的各種激活態氧衍生物如O2,O2-1.,H2O2與.OH等,為其強殺生作用之主要原因。目前MR已商品化,其商品名稱為「地吉」,推薦在瓜類白粉病的防治。
「中興一百」防治韭菜銹病
利用44公斤甘藍下位葉、10公斤菸葉渣、5公斤氯化鈣、1公斤牛肉煎汁與30公斤S-H混合物,在200公升Hoagland's水溶液中發酵製成的植物營養液「中興一百」( CH100)可以有效抑制韭菜銹病的發生率,並增進植株的發育與提高韭菜的產量約為對照不施用者的1.3倍(表十四)。
表十四、合成植物營養液「中興一百」防治蔬菜病害的效果
Table 14 Effect of a formulated plant nutrition (CH100) on disease severity of vegetabel crops
Plant pathogen
Crops (%) Disease Severity
CH100 CHECK
Puccinia allii
Leek 0.85B* 14.3A
Erwinia carotovora
Potato tuber slices 67.2B 95.0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Cucumber 14.4B 34.2A
Alternaria brassicicola
Chinese cabbage 42.0A 45.2A
Phytophthora capsici
Pepper 100.0A 100.0A
* Between columns of CH100 and Check for disease severity each pathogen, means(n=4) followed by the same letter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P=0.05 based on student's t-test.
利用絲瓜抗病根砧防治苦瓜萎凋病
苦瓜萎凋病在苦瓜栽培田普遍發生,據中興大學植病系研究該病原菌僅危害苦瓜和矮南瓜,其他瓜類作物則具有強抵抗性或免疫性,其中南瓜、扁蒲和絲瓜皆與苦瓜有嫁接親和性,但南瓜嫁接苦瓜的成治率不高,扁蒲根砧易罹患根腐病,而以絲瓜的抗病性強,最適合做為抗病根砧。尤其頂劈長筒型絲瓜嫁接苦瓜蔓穗的成本最低,品質與產量最好。
利用太陽能防治土壤傳播性病害
在夏季利用透明PE塑膠布覆蓋土壤經 3~4 週強烈的陽光照射,提高土壤的溫度,而將土壤中的病原菌殺死,此方法日光消毒。筆者在臺灣亦曾利用此方法可減少西瓜蔓割病約為 38.8~73.84 %,蘿蔔黃葉病約為60.60%,翠菊萎凋約為 73.43%左右。在臺灣的試驗則可增加土溫約9~10℃左右 ,降低土壤病原茵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Fusarium oxysporum f.sp. raphani,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apii及Fusarium oxysporum的密度約75~100 %。經過覆蓋處理後,除了上述效果外,尚可減少缺株,植株生長良好,此外也可以防治田間雜草(表十五)。
表十五、 日光消毒對病害防治之影響
Table 15 Effect of solarization on incidence of plant diseases.
Locality Disease Disease incidence (%)
Tarped Nontarped
Pingtung Fusarial wilt of watermelon 44 72
Fengshan Fusarial wilt of china aster 11.4 42.9
Taichung Fusarial wilt of watermelon 23.08 88.24
Shuiching Radish of yellow 24.12 61.22
蟲害非農藥防治
生物防治:
赤眼卵寄生蜂防治玉米螟
玉米螟其幼蟲為害玉米,包括葉片、花蕊、莖桿等部分,以致產量損失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利用赤眼卵寄生蜂防治玉米螟,寄生蜂羽化後會找尋玉米螟卵寄生,成效顯著。
釉小蜂防治可可椰子紅胸葉蟲
臺灣南部栽植椰子達六十萬株,但椰子在生育期間常遭紅胸葉蟲為害,該蟲以幼蟲和成蟲潛伏於心葉內面取食葉肉,使受害心葉無法展開,輕度受害的椰樹生育受阻,結實不良,嚴重受害時則乾枯而死。臺灣從關島引入其天敵釉小蜂,由於釉小蜂可寄生於紅胸葉蟲蛹體內,使紅胸葉蟲致死,經2~3年之釋放,即有效地將紅胸葉蟲加以控制下來。
捕植璊防治葉璊
利用本地產之溫氏捕植璊(Amblyseius womersley Schicha)、引進加州捕植璊(A. californicus (McGregor))、法拉斯捕植璊(A. Fallacis(Garman))、智利捕植璊(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H.)曾在草苺、桑、茶、梨及木瓜上進行葉璊生物防治,成效卓著(表十六)。
表十六、臺灣葉璊6種捕食性天敵之食量
Table 16 Feeding amount of 6 predators of spideer mites in Taiwan
Predators Feeding amount Reference
Larvae Adult
Stethorus sp. 270 780-1260 (7)
Stethorus loi. 154 700-900 (21)
Oligota sp. a 300 700-1100 (7)
Oligota sp. b 333 4400 何(未發表資料)3
Arthrocnodax sp. 150 --- 何(未發表資料)3
Mallada basalis 10 NA 吳(未發表資料)4
O.coffeae, room temperature, multi-generation.
P.citri, 25-30℃.
T. kanzawai, 28℃.
Corcyra cephalonica 25℃.
微生物殺蟲劑的開發
蘇力菌、黑殭菌為微生物殺蟲劑,係生物防治最具成效之一種。蘇力菌為商品化,且使用已久的一種從國外引進之生物製劑。臺灣已推薦用於蔬菜小菜蛾、菜心螟、大菜螟、紋白蝶、擬尺蠖及茶蠶、松毛蟲等之防治上。而黑殭菌則為近年來臺灣學者自行發現萃取、提煉、培養研究成功之微生物殺蟲劑,陸續在蔬菜、稻作害蟲上做防治示範工作,為無毒安全且頗具潛力之微生物治蟲工具。
昆蟲性費洛蒙在蟲害管理之應用
性費洛蒙在蟲害管理使用可分為兩大部份,一為作為監測害蟲的工具,另一為像農藥一樣用來防治害蟲。利用在蟲害的監測上,可測報害蟲的發生期,發生量、分布區域及危害程度;要達到準確的監測害蟲,必須建立標準的監測技術,包括決定誘蟲器的類型、誘餌、以及在田間設置的技術等,並且建立誘蟲數與田間害蟲發生量或作物受害率之關係,作為監測害蟲之依據。利用性費洛蒙防治害蟲的方法約可分成三種,即大量誘捕法、交配干擾法及和其它生物藥劑組合使用技術。大量誘捕法為在農田中大量設置性費洛蒙誘蟲器誘殺田間雄蛾,導致田間雄蛾比例嚴重失調,減少雌雄間的交配機率,使下一代蟲口密度大幅降低。交配干擾法為利用高劑量的性費洛蒙、性費洛蒙類似物或性費洛蒙抑制劑來干擾雌雄間的交配通信聯繫。性費洛蒙和其它生物藥劑合用技術為利用性費洛蒙誘蟲器引誘雄蛾,讓被誘的雄蛾感染病毒、原生動物、或接觸化學不育劑等後返回田間,經由交配感染來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台中場在農委會、省農林廳、彰化縣政府、福興鄉農會各方面之配合下,自民國77年至80年連續 4年在冬季豌豆上辦理斜紋夜盜及甜採夜蛾之大規模性費洛蒙誘雄工作,防治示範面積自 300公頃擴大至1500公頃,誘殺結果相當良好,平均可減少施藥二次,可做為昆蟲性費洛蒙大面積誘雄之典範。另外臺灣利用性費洛蒙大量誘殺甘藷蟻象,於每分地設置四個性費洛蒙誘蟲器,可有效減少甘藷被害率達55~65%,成效卓著(表十七)。
表十七、茶姬捲葉娥性費洛蒙合成劑田間誘蟲效果
Table 17 Attractiveness of synthetic sex pheromone on the male moths of Adoxophyes sp. in the field
Z9-14:Ac/Z11-14:Ac
E11-14:Ac/10-Me-12:Ac 0.1 mg Total male moths attracted
47:50:1:02 467.3±207.7a*
23:25:2:50 263.3±98.4b
36:22:3:39 88.5±24.4c
Shin Etse 181.5±31.0bc
*Four duplicates. Means in the column followed by the same letter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nent (p=5%,Duncan's multiple rangetest)
黃色粘板誘引害蟲
黃色對潛蠅類、有翅蚜蟲、薊馬、粉蝨之成蟲具有誘引效果。因此將具有黏著性的黃色物質置放於田間,即可誘引上述之害蟲的成蟲前來黏附其上。在斑潛蠅發生地區,利用斑潛蠅對黃色有偏好之習性,於簡易設施內之畦面,每隔二公尺放置黃色黏板一片,自定植起即長期誘殺非洲菊斑潛蠅 (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成蟲,經二個月後非洲菊之被害葉率可減少23.8﹪,防治效果達37.4﹪(表十八)。
表十八、黃色粘板與殺蟲劑防治非洲菊斑潛蠅之防治效果比較
處理方式 處理前 處理後第三週 處理後第四週
幼蟲/葉 成蟲/掃網 被害度(%) 幼蟲/葉 成蟲/掃網 被害度(%) 幼蟲/葉 成蟲/掃網 被害度(%)
藥劑 3.2 29.2 72.0± 10.3 31.9 1.2 57.4± 9 41.1 12.7 47.5± 10.0
黏板 5.5 22.7 62.1± 15.2 29.7 1.7 52.5± 9 51.4 22.7 42.0± 12.0
藥劑+黏板 18.5 14.4 73.4± 6.5 27.0 1.6 38.4± 15 42.2 13.1 42.0± 9.1
對照 6.7 42.5 67.8± 5.7 65.7 2.7 75.6± 7.6 70.1 10.8 63.8± 7.5
培丹50%水溶性粉劑1000倍稀釋液每週施用一次連續兩次
X±SD
不孕性昆蟲技術及滅雄處理技術防治東方果實蠅
東方果實蠅(Dacus dorsalis Handel) 能為害多種果樹,使用藥劑防治不但有困難,且效果往往不顯著,對果品亦有殘毒之慮。因此臺灣對東方果實蠅之防治,於1975年即開始實施不孕性昆蟲技術防治法,當時是將大量繁殖的東方果實蠅蛹,以13Krad之鈷六十作放射處理,使成不孕,而後將羽化之不孕成蟲釋放果園,使其與野生個體交尾而無法產生後代,使果實蠅之後代族群逐漸減少,每年釋放面積自4.1萬~6.8萬公頃。初期採地面釋放,由果農將定點供應之不孕性成蟲攜回果園中釋放,自第四年1978年起改為空中釋放,將不孕性處理後之成蟲以小飛機空投到各主要果樹栽培區;以成蟲發生密度而言,每一測定站,密度已由釋放前之240隻降低為釋放後之100隻;在於防治費用,不孕性果實蠅釋放區較一般農藥防治區,每公頃可節省約3200元,全臺減少因該蟲引起損失為 3億餘元。1984年起改用含毒甲基丁香油誘殺果實蠅雄蠅之滅雄處理防治法,防治面積涵蓋10.4萬公頃。據估計果實被害率從1985年之2.78﹪降為1991年之1.04﹪,成效亦相當良好。
套袋防治瓜園瓜蠅及果樹東方果實蠅
在過去已有農民從事不同作物的套袋處理,如瓜類、果樹類,坊間亦售有套袋的資材。目前臺灣的套袋瓜類有苦瓜、絲瓜,果樹類有葡萄、梨、楊桃、枇杷、蓮霧、水蜜桃等等,而有關機關亦不斷從事該項工作的開發與改進,對於避免農藥殘毒為一大貢獻,在瓜類套袋主要是防治苦瓜、絲瓜的瓜蠅,在果樹上主要是防治東方果實蠅,套袋亦可防治鳥害及風害。
利用寶特瓶防治葡萄園扁蝸牛
葡萄園扁蝸牛係葡萄重要有害動物,傳統防治方法效果不彰。利用寶特瓶法來防治扁蝸牛可達到 95~100%的防治效果,以回收的廢棄物寶特瓶改良製作而成。寶特瓶法:是將寶特瓶的底部及頸部剪斷,去頭去尾後並縱向剖開身體部,然後將剖開的寶特瓶套入葡萄莖幹,頸部大小與葡萄莖幹粗細配合,為便於操作,其高度可與人胸部齊高,套上後將寶特瓶從開口處下端再用釘書針釘牢,若瓶口有鬆弛情況時,可酌以膠布黏合或打洞以鐵絲固定,以免空隙過大。因瓶口套住莖幹密合,扁蝸牛從地面沿莖幹底部往上爬時,通過寶特瓶底部開口,到達寶特瓶頸部時,無法通過,全部的扁蝸牛會累積在寶特瓶內呈休眠狀,扁蝸牛全被阻隔無法往上爬,而達到阻蝸效果,蝸牛在日光照射經過一段時日後可陸續死亡或掉落,達到防治的目的。由於寶特瓶阻蝸法製作簡便、使用方便,不但效果良好,減少防治成本,既是利用廢物,又可經年長期使用,且考量到殘毒、節省防治成本和環境保護三方面問題,是一新突破的防治技術,殊值推予葡萄園利用。
溫水處理種球防治根璊
溫湯處理不僅可以殺死一些昆蟲或璊類,對某些病原菌也有殺死作用,在國外早被研究和應用著。為減少唐菖蒲及百合種球攜帶根,可於貯藏前後用40℃溫水浸種二小時,或用45℃溫水浸種0.5~1小時,可 100﹪殺死在種球上之根璊,比用藥劑處理更有效,又無毒害問題;另外,供溫水處理用之中型恆溫水槽已由台中場開發成功。
有機農業產品之行銷
有機農業為永續農業之一環,有機農產品目前並無任何標章,且因認證機構也未成立,在產品行銷上是一大問題。不過目前有些單位如塯公基金會、主婦聯盟、展望園、有機世界等等,對於有機農產品有很高之興趣;在農林廳方面亦常舉辦促銷活動,如在1995年12月24日至28日委託桃園場在台北百貨公司舉辦有機農產品展示展售會。
結 語
本世紀由於科學的發展而為人類帶來正面的影響。科技產品如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等對農業的生產雖也帶來正面的影響,但由於長久的使用及使用不當同時也對環境帶來負面的衝擊。為解決此問題,世界各國近年來普遍推行不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的有機農業,替代性農業或永續農業之研究。其內容包括有機質之利用、土壤管理方法、病蟲害之綜合防治方法、省工栽培法、有機農產品之經濟性分析及有機食品對人類之健康等。
永續農業是要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育相結合,目前社會環境生態保育的意識抬頭,各種環境生態保育民間公益團體紛紛設立,今後永續農業推展可與這些公益團體相互配合將更有助益,甚至可由民間團體去推動,政府以輔導贊助之立場較為可行,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綠肥在永續農業土壤肥力培育上至為重要,未來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與集團經營,將綠肥作物在各地輪作系統中了以納入,落實農作生產與地利維護工作,是永續農業之一項紮根的工作。
瞻望台灣農業發展的未來,永續性農業的經營趨向,已無可避免,而在此轉型的時刻,要馬上完全不使用農藥,尚有很多困難,農藥在植物保護工作上仍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開發更多新的非農藥防治技術,以取代化學防治法及導正合理農藥使用,皆有助於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是今後植物保護的工作重點。休間農業是今後農業重要發展方向之一,使農業之生態生活功能發揮更大,永續農業應與休間農業結合發展,人民可在旅遊休閒時享受高品質健康安全的農產品,也建立永續農業發展據點。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1989): (KSU)
永續農業 (是一種農業系統,) 長期行之,可以增進資源以及環境品質,以作為農業之所依據;可以提供人類糧食以及纖維之所需,並且在經濟上為可行,而能增進農民以及整體社會生活的品質。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s one that, over the long term, enhances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 resource base on which agriculture depends; provides for basic human food and fiber needs; is economically viable; and enhances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farmers and society as a whole.)
US Congress 1990 Farm Bill: (KSU)
永續農業是一種動植物生產操作的整合系統,依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別,長期行之可以提供人類糧食以及纖維之所需對非再生資源以及農場資源作最有效的利用,而且能適當地整合自然的生物循環以及生物防治。
在經濟可行之下持續農業生產。
增進農民以及整體社會生活的品質。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s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plant and animal production practices having a site-specific application that over the long term will:
Satisfy human food and fiber needs.
Enhanc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base upon which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depends.
Make the most efficient use of nonrenewable resources and on-farm resources and integrate, where appropriate, natural biological cycles and controls.
Sustain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farm operations.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farmers and society as a whole. )
永續農業的目標
1.農民具有利潤
2.產量穩定
3.糧食品質佳
4.環境安全
5.可以保持水土
達到農業永續經營的方法
1.科技的
2.生產制度的
以上內容參考http://seed.agron.ntu.edu.tw/cropprod/sustain/sustain.htm
或是您可參考中華永續農業協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