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錐菊的生長習性與栽培管理
一、紫錐菊的生長習性
紫錐菊 (Echinacea) 是最廣為人知可輔助免疫系統的草本植物,原生地在北美洲大草原上,紫錐菊屬的植物共有九種,但是其中僅有兩種被廣泛的利用,即紫錐菊 (Echinacea purpurea) 和狹葉紫錐 (E. augustifolia)。
紫錐菊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種子萌發後形成短縮莖與地下莖,在營養生長狀態下,會從短縮莖上長出叢生的葉片,葉片長約30公分,卵圓形革質,葉緣有波浪鋸齒。在栽培的第一年即會從短縮莖中形成單支獨立花朵,花莖高度約50-100公分 (圖一),在歐美溫帶地區,花長度可達150公分,花朵週圍有一圈舌狀花,長度5-15公分,中心則為筒狀花 (圖二),當授粉後種子發育,型成針刺狀種子組成圓錐形的種子球 (圖三)。冬天時,花朵和葉片陸續老化枯萎,從短縮莖基部長出次生的鬚根,次年會生出更多的花朵。紫錐花以種子育苗後定植於田間,實生苗的遺傳變異大, 在田間往往會觀察到型態不同的植株, 通常株型較高大的單株側芽數較少,根系成軸根 (圖四)。如果植株側芽數量多,通常株型較為矮小緊密,根系也呈現鬚根型態。
二、紫錐菊的栽培管理
紫錐菊是耐旱、耐寒的植物,在北美原生地冬季低溫下,葉片自然枯萎,根莖在地面下成休眠狀態。在臺灣因為低溫不若溫帶地區明顯,葉片雖會陸續老化,但也有葉片維持鮮綠繼續進行光合作用。然而入冬後老化的葉片較容易感染病害,經常可以發現白粉病危害,需要移除罹病葉片。
紫錐花喜好排水良好的石灰質壤土,在北美原生地,土壤酸鹼值介於6-8之間,狹葉紫錐的生長區土壤通常含有豐富的石灰質。德國的專業紫錐菊栽培農戶通常在(1)定植時施用100公斤磷肥與最多250公斤的鉀肥,(2)生長期分次施用氮肥約每公頃100-200 公斤,依照本場肥料試驗後植體分析結果顯示,採收期紫錐菊植株中氮:磷:鉀:鈣:鎂等要素吸收量比例約為6:1:12:4:2,可見鉀肥相當的重要。依據紐西蘭作物與食品研究報告,建議定植時每公頃施用含有氮、磷、鉀、硫比例15:10:10:8的肥料500公斤,栽培過程再依需求追加氮肥,土壤補充石灰到pH 6以上。
紫錐菊建議先育苗後,連同穴盤土壤移植田間,冬春之際為定植期,種子的田間發芽率不穩定,裸根苗定植存活率低。從文獻記載,紫錐花的種子需要2-3個月的冷涼潮濕環境打破休眠,但是本場的經驗是種子播種後在自然冷涼環境下3-5週即可發芽,也有文獻提出濕冷層積或外加 GA 處理可以協助種子打破休眠,1-2週處理後即可發芽。通常剛採收的種子會有生理性休眠的情況,貯放一段時間後生理性休眠會逐漸解除,濕冷層積及 GA 處理都有助於休眠解除及種子發芽,這或許是上述報告之間有差異的原因。於苗圃育苗後可用本場自行研發的蔬菜移植機進行移植作業。
在美國,紫錐花以單行栽培,行距30-40公分,株距30公分,栽培密度為每平方公尺8-11株,紐西蘭的研究則建議每平方米25株的高密度栽培可以獲得最大產量,後者的密植方式如在臺灣實施,容易因通風不良及高溫發生病蟲害,因此並不建議。本場的研究則建議採高畦栽培以利排水,每畦種植兩列品字型栽培,植株間距45公分,每分地約種植4,000株。
要達到理想的收穫量必須注意雜草防除,種子直播的另一個缺點就是種子發芽期長,不易與雜草競爭,在臺灣尚未有研究探討何種殺草劑可應用於紫錐花,本場自引進後也都不採用殺草劑,因此如果不擬採用化學藥劑防除,抑草蓆的使用可以節省相當可觀的雜草防除工作,對未來的採收清洗作業也會很有幫助。
三、收 穫
在溫帶地區入秋後日常明顯變短,溫度下降,植株葉片也開始轉色萎凋,因此紫錐花於秋天收穫,臺灣的天氣雖然不若溫帶地區寒冷,但是紫錐花於秋冬也會陸續進入休眠狀態停止生長,葉片開始老化,此時葉片也更容易罹病而影響品質,因此要及時採收。採收地上部時,莖葉切到地面上約五公分處,之後葉片切碎到5-10公分大小,徹底清洗乾淨。紫錐花的根系以鬚根為主,較難處理,栽培前要選擇黏土粒子少的地區栽培,否則會帶來後續處理的困擾,根系大約佔植株總重的30-35%。清洗前地上部殘餘的莖段盡量去掉,根切碎後徹底洗淨,再以40-45℃溫度烘乾。
在德國,第一年紫錐菊的根產量每公頃約2-3噸,第二年則可達6噸。臺灣因氣溫普遍較高,呼吸作用損耗較多碳水化合物,第一年的根收貨量約1噸左右。在德國,紫錐菊地上部的收穫量約3噸/公頃,臺灣則約1.2-.1.5噸/公頃。乾燥根的價格為每公斤20-60美元,視收穫處理狀況而定,換算新台幣為每公斤約600-1,800元。本場已累積超過10年的紫錐花栽培管理經驗,這段期間紫錐花在臺灣生長情形相當良好,是有潛力的一種作物。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藥用作物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藥用作物 > 藥用作物栽培
相關檔案下載
- 農民輔導與推廣服務-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榮獲112 年度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評鑑優異獎113/11/20
- 作物改良、栽培技術及產品研發-抗白葉枯病水稻品種- 苗栗3 號113/11/20
- 運用智慧化茶園管理及新型加工製茶技術 以「臺灣製造,品質第一」為目標攜手開創新局113/11/18
- 茶改場重申茶葉保存期限並非規定只能標示2年113/11/07
- 咖啡品種與綠原酸含量之關係113/11/07
- 咖啡病蟲害防治核准登記使用藥劑更新與整理113/11/07
- 113年5月公告新增「阿扶巴汀」農藥使用方法於茶樹簡訊113/11/07
- 茶園碳儲量估算的進展與挑戰113/11/07
- 作物抗旱策略與進展113/11/07
- 113 年9 月公告修正「枯草桿菌KHY8」農藥使用方法及其範圍1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