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 找回馬太鞍小米 本場與部落農友的約定
小米原是原鄉部落重要的栽培作物之一,但是部落農友受限於生計維持,早已多改栽培經濟作物,致使需要大量人力的小米等雜糧作物,種原數及栽培面積不斷減少,其中花蓮光復馬太鞍部落正遭遇此困境。7 月25 日柯春伎農友帶著1 穗小米,到本場尋求技術支援。
「每個部落都要有自己的小米!」柯春伎表示,根據耆老記憶,部落以前有3 種小米品系,但現在找遍部落只剩1 種,而且只剩下23 穗尚具活性。為了保存部落內的小米文化,她希望本場可以協助搶救這個即將消失的小米種原,同時期望未來能夠優化栽培技術,且全面機械化,讓小米能夠經濟生產。
部落之前先以溫湯處理種子,但發芽率不佳,因此本場拿到1 穗小米後, 農藝研究室黃佳興助研員先取500 顆種子,以略蓋住種子的淺水浸泡1 日、促進發芽整齊,利用穴盤育苗後已於8 月24 日送回到部落種植。9 月5 日作物環境課邱淑媛課長, 再從剩下的半穗培育1,200 株種苗,並導入鏈狀紙穴盤及移植機育苗,比傳統人工移植效率提高了15 倍。
對於小米栽培的斷層,柯春伎表示部落其實有很大的擔憂及急迫性,試想豐年祭若沒有小米,如何能豐、能慶祝?又如何請求上天的賜與!過去本場協助她大豆栽培技術與機械利用,從1 公頃至如今的50 公頃,並成立代耕團隊服務在地超過40 位農友。如此良好的互動下,這次遇到如此急迫性的問題, 柯春伎農友馬上向本場尋求協助。
陳駿季副主委在9 月1 日參訪瑪布隆農場時,也指示本場及臺東場,從栽培技術及機械化方面,一同協助馬太鞍的小米復育,同時擴大栽培面積,讓農友能夠經濟生產,擴大面積及效益。本場也期望藉此行動,部落相關的小米傳統文化也能持續傳承。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農藝類-其他 > 農藝類-其他-形態與生理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農藝類-其他 > 農藝類-其他-遺傳與育種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農藝類-其他 > 農藝類-其他-栽培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農藝類-其他 > 農藝類-其他-營養與肥培管理
- 小米常見種傳病害介紹(2023.09 種苗科技專訊)113/10/28
- 花蓮區農情月刊--阿美族釀酒文化復興 從傳統酒麴製作開始113/09/25
- 花改場--花改場開設原力課程 振興馬佛部落傳統酒麴技藝113/09/03
- 花改場--花改場協助奇美部落開發南瓜球及獵人便當 提升產品及遊程價值113/09/03
- 花改場--花改場開辦原力學堂 提升梧繞部落族人文旦肥培及病蟲害防治能力113/09/03
- 花改場--花改場辦理原力學堂-酒麴製作及保種繁殖班 找回馬佛部落釀酒文化113/08/07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來自部落的嗆辣滋味-火蔥--07113/07/12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來自部落的嗆辣滋味-火蔥--06113/07/12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來自部落的嗆辣滋味-火蔥--05113/07/12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來自部落的嗆辣滋味-火蔥--0411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