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改場--花改場開設小米栽培管理班 傳承卓清部落農耕文化
為輔導原民農產業,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於7月2日,假卓溪鄉原住民產業服務中心舉辦找回原力部落原力學堂「卓清部落小米栽培管理班」,現瑒除了有清水部落、卓樂部落、南安部落族人,也吸引其他部落種植小米族人共襄盛舉,另外卓溪鄉公所產業暨觀光管理所古畢亞所長、玉溪地區農會蔡宗瀚總幹事也前來關心與會。與會者表示課程內容實用,有助於提升小米栽培成效及有效因應鳥害問題,進而穩定產量與品質,強化部落農業經濟基礎。
花蓮農改場宣大平副場長致詞表示,小米是卓清部落傳統飲食,也是祭典重要的祀品。目前族人依然保有在地小米品種,並持續種植至今,維繫傳統文化、日常飲食及拓展市場。近年來部落人力老化、採收期易受鳥害、專業管理技術缺乏,因此為了改善部落產業困境,邀請農業試驗場所專家及業師,介紹省工、防鳥、保種及栽培管理等,增進族人小米新知運用,提升產量品質及作業效率。此外,鼓勵族人有任何農業培訓需求,歡迎與花蓮農改場連繫,未來持續至部落開設行動學堂,規劃符合部落需求課程,強化族人知能及競爭力。
小米是原住民重要的傳統作物之一,應用層面廣泛,包含日常食用、慶典及祭祀作物,並承載生活智慧、文化傳承的使命。卓清部落是卓溪鄉種植小米大本營,不僅族人成立小米產銷班,朝向規模化生產,打開小米市場,也期盼傳承部落文化之餘,能帶動部落經濟商機,促進年輕人承襲傳統產業。
族人為維繫部落傳統作物命脈,堅持種植小米,進行經濟生產,期盼傳承部落文化之餘,也能帶動部落經濟發展。惟部落面臨農業人口老化及缺工,且小米成熟易受鳥害,以及保種、栽培管理專業技術欠缺,皆會影響產業發展及文化存續。因此,本次課程規劃生產栽培、省工機械、防鳥網架設及輔導措施等,強化族人小米栽培管理量能,以及了解輔導措施,降低生產成本,促進族人持續投入原民產業意願。
依部落技術缺口,本次課程規劃生產栽培、省工栽培機械、田間防鳥網架設及輔導措施等課程,希冀提升族人小米栽培管理技術,促進產業永續發展。上午第一堂由農糧署東區分署陳純儀科員,分享農糧署農業輔導措施,除了小米常用農機具的相關補助措施外,亦針對族人殷切了解的防鳥網補助措施說明,陳科員表示,農糧署已將防鳥網設施納入補助項目,預計下半年有望開放申請,屆時有需求之農友可向東區分署洽詢(03-8523191)。
第二堂由瑪布隆農場柯春伎場長接著介紹防鳥網架設操作,不藏私地將使用防鳥網的經驗向學員分享,並現場示範田間防鳥網架設流程及注意事項,柯場長表示建議小面積栽培使用防鳥網,於抽穗前搭設完成,可有效隔絕鳥類入侵,節省人力成本。下午第一堂由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羅英妃副研究員介紹小米保種體系建立及栽培管理,羅副研究員表示,除了介紹小米栽培管理外,本次多加說明小米保種繁殖技術,包含選種、採種及種子調製保存等技術,提供族人留種及維持品種純度解方。
下午第二堂邀請農業部台東區農業改良場黃政龍副研究員,分享小米省工栽培機械介紹,包含近年來所研發之紙穴移植機、播種機、除草機、收穫機等相關運用於小米之機具,尤其移植機還可在其它原民雜糧作物運用。黃副研究員表示,部落面臨農業人口老化問題,小米省工栽培機械研發是勢在必行,未來技術推廣使用後,可以提升小米種植效率,幫助緩解缺工問題。
本次課程內容引起族人共鳴,受到學員熱烈迴響及頗獲好評,至下課仍意猶未盡,學習氣氛濃厚。結訓後族人倘有任何問題,除了隨時與講師保持連繫外,花蓮農改場也會扮演好堅強的輔導後盾及轉介相關單位,同時持續推動在地農業知識推廣與技術輔導,協助部落農友強化生產管理能力,推動小米產業永續發展。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 農業推廣教育 > 農業推廣教育-其他
- 花改場--推廣部落山胡椒種植 花改場與秀林公所攜手合作114/09/17
- 花改場--花改場與農校通力合作 培養農友小型農機具安全操作、養謢技能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農業部陳駿季部長視察 本場生態農業營造成果114/09/17
- 桃園區農業專訊---第131期-------------11.113 年原鄉部落輔導紀實114/07/31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滿身的靈氣-小米--把小米種回來--04114/07/28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滿身的靈氣-小米--把小米種回來--03114/07/28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滿身的靈氣-小米--把小米種回來--02114/07/28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滿身的靈氣-小米--把小米種回來--01114/07/28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滿身的靈氣-小米--馬太鞍小米復育記--05114/07/28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滿身的靈氣-小米--馬太鞍小米復育記--041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