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及歷史,康熙年間的「諸羅縣志」,及「台灣通史」中記載,烏金是台灣漁民三百年來的重要魚貨;三百年前的荷治時期,荷蘭人對台灣捕撈烏魚的漁民收取什一之稅;鄭氏時期,烏魚的捕撈船需繳納魚稅,才得以捕撈烏魚;一直至今時,烏魚仍為台灣南部冬季主要魚業,足以見得烏魚對台灣魚業的重要性。
台灣早期技術與漁具都較為簡陋,使用縺、罟、箔、滬等各種漁法來捕捉烏魚。以下為幾種傳統捕撈烏魚的方式:
跳烏
為最原始的捕撈烏魚方法,撒漁網下水後,將其綁在木筏上,魚兒被圍住無處可逃,驚慌之餘,自動衝跳到竹筏上,再把牠捉住便「跳烏」。現今,跳烏卻指的是直接將膠筏或舢舨駛到已下網,甚至開始收網的區域,再撒下流刺網,進行劫魚的海盜行為。
旋網捕烏
分為「有囊網」與「無囊網」兩種,此兩種方法皆需四至八艘竹筏合作作業。當漁民發現烏魚群時,合力放下旋網,將魚群包圍。魚群被包圍後,如使用有囊旋網,可逐漸縮小包圍,驅使魚群竄入囊網部;如果使用無囊旋網,則須在網內以竹筏打擊水面,驚嚇魚群,使魚群亂竄,刺入網目中。
搖鐘網捕魚
是拖網漁業的一種。通常是漁船或竹筏三艘,以網相繫互相靠攏出海,發現魚群時,即解開繫網,投網於水面下而平行的施行魚網,順流圍繞魚群,迫使進入囊網,而在竹筏上起網的作業謂之。
也因為此法是利用潮差和魚蝦覓食習性而捕魚,每當「起流」時,即要出發,大概需六個小時的作業時間,其作業時間依每天的潮差時間做調整,而每組的作業人數至少需五人。由於在出發前皆會以搖鐘的方式來催促這些漁民及時出海,久而久之,就以「搖鐘」來代表這種捕魚方式。
現今因技術的進步,大部分已改採「巾著網漁船」來捕撈烏魚群。這種捕烏法創於美國,後經日本傳入台灣。巾著網又稱為「束網」,通常有兩艘船作業,發現烏魚後,兩艘船拖著網圍捕,會合之後將底網束起如碗狀,漁獲就被網在其中。
資料來源
《烏魚的故事》http://www.trongman.com.tw/abook/a226.php
《信魚的傳奇》http://www2.mtjh.kh.edu.tw/~cyber9303/index_1.htm
《酒空伯の㊣白目無敵唬濫集團㊣》http://tw.myblog.yahoo.com/jw!kHJMWrmBFQf4HvIq5jyh/article?mid=50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紅毛港文化聚落)烏魚的捕撈》http://w2.khcc.gov.tw/Hougmaogang/home02.aspx?ID=$1008&IDK=2&EXE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