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花不完全而有產期調節果與自然花期果實並存之現象
屏東科技大學顏昌瑞教授觀察寺廟旁龍眼偶有在非開花期開花之現象,由寺廟所舉辦的相關活動中尋找促進開花之原因。顏教授發現炮竹燃放後所殘留的火藥可促進龍眼開花,進一步分析其中成分,發現炮竹中之「氯酸鉀(KClO3)」為促進龍眼開花之主要成分,並於2001年正式發表於學術期刊。
氯酸鉀之使用主要可以透過土壤灑施、葉面噴施及注射等三種方法。土壤灑施需搭配灌溉,經由植株根部吸收,施用量較多,殘效較長。葉面噴施操作容易,惟需注意因直接接觸葉片,若濃度施用不當則易出現嚴重落葉等不良反應,亦需注意容易因下雨而影響施用效果。注射操作較繁瑣,大多是研究試驗使用。
氯酸鉀噴施前後
龍眼催花藥劑之發現至今已逾20年,許多龍眼生產大國如:中國、泰國、越南…均陸續發展龍眼產期調節技術。
泰國龍眼使用氯酸鉀已可行周年生產,為龍眼輸出大國。農民使用以土施為主,為避開泰北地區及中國6-9月的盛產期,實際全年僅9個月有生產。以產期調節為主要生產的果園2-4月處理成功率最高,處理後約6.5-7個月可採收,以土壤施用為主搭配葉面噴施補充,噴施後葉片有捲曲狀為成功。
越南之龍眼產區由北至南均有分布,最大產區主要位於湄公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屬於熱帶氣候,當地品種主要為熱帶性四季龍眼,如:'Xuong Com Vang'、'Giong'和'Long'。近年亦引進其他國家品種,如:源於泰國北部的'E-Daw'。 'E-Daw'是目前產區極受歡迎的品種,其果實品質佳,且不易感染鬼帚病,然而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氣候條件下,此品種不能自然開花。熱帶性四季龍眼雖可自然開花,但有開花率低、不集中、產量低等缺點,因此許多種植者應用產期調節技術進行催花,生產品質較佳的外來引進品種,以獲得較佳的收成。
中國近年來亦著力發展龍眼產期調節技術,易開花品種'松風本'、'石硤'、'四季蜜'可透過產期調節技術延長收穫季節,且此技術在較熱的南部產區如海南省比在福建省更受歡迎。另也發展熱帶性四季龍眼品種(如'四季蜜')之栽培與催花技術,以克服氣候變遷之影響。
澳洲亦有種植少量龍眼,其農業生產模式主要仰賴機械修剪,為使樹冠層得以恢復,機械修剪通常需在採收後不久進行,但使用大型旋轉多臂鋸片的修剪承包商並不一定能提供及時性之修剪,因此在進行較強的機械修剪後,生產者約於每兩年一次使用氯酸鉀以保證收成。
催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