莖纖細柔軟,匍匐於地面或懸垂生長,長度可達1m。葉片多肉化成球形,直徑約1㎝,表片有一道柳葉形的透明條紋。秋冬季於葉腋伸出頭狀花序,管狀花白色。
栽培方式
適合半日照環境,全日照下葉片顏色容易變褐色且失去光澤,半日照下才容易有翠綠且晶瑩發亮的葉色。屬於冬型種的多肉植物,涼季是生長期。暑熱潮濕的環境容易罹患病害,種植位置應該保持良好通風。介質略乾或葉片失去光澤就澆水,夏季澆水時間間隔可以拉長。秋至春季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夏季不需施肥。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中、高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和蘭嶼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等處活動,飛行不快,喜吸食動物排遺和汗液,會訪花吸蜜,雄蝶常與其他琉灰蝶成員群聚於濕地吸水。本種是非常普遍易見的蝴蝶,像五、六月的山區在潮濕地面或水溝邊,常聚集數十至上百隻的雄蝶。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嫵琉灰蝶,其雄蝶翅背具白色斑紋,本種沒有,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包含無患子科、虎耳草科和豆科等,取食主要是花和花苞,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花序上,卵呈淡綠白色扁平狀,表面有細緻的網狀凹陷,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淺綠色,於寄主枝條或附近落葉堆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黃褐色,上有褐色斑紋。
雌雄鳥外形相同。體型很小,頭圓大,翼型圓短,尾中等長度。頭頂與腰棕橘黃色,眼先淺褐色,白色眉線很長,喙黃白色,身體背面及翼的覆羽深橄欖黃色,大覆羽黑色。翼暗褐色,初級飛羽黑色,基部外側羽緣白與橘黃色,次級飛羽外側羽緣主要是橘褐色,有白色羽端,尾羽灰棕色,外緣褐橘色。下頦、喉部黑色,胸部、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黃白色。跗蹠與趾肉褐色。
棲地與習性
社會性極強,會二、三十隻成群在高海拔竹林、灌叢、鐵杉林下的箭竹叢與草叢中活動,棲息環境通常植被非常濃密,但因體型很小,所以可以輕易在縫隙之中穿梭,很少做長距離飛行。 非繁殖季有時與台灣戴菊、紅頭長尾山雀等混群活動。有關本種的生物學資料很少,推測其社會行為與棕頭鴉雀類似。
幼魚頭部有不規則縱紋,成魚則消失,惟成魚面頰部具細緻花紋;體色多以橘黃至褐紅為主,體背側線上方有一個明顯的小白點,吻端則具一藍色斜紋。
分布區域
西北太平洋,由日本南部至香港,臺灣周邊海域亦有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