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葉月見草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具主根;莖長 10-50 cm,常分枝上分佈細毛柔毛。葉片兩形,從基生長出的葉片為叢生,倒披針形,羽狀分裂;莖生葉互生,披針形,長 8-12公分,寬1-2公分被白色短毛,不整齊疏鋸齒緣;所有葉及苞片綠色,被曲柔毛及長柔毛,上部的常混生腺毛。 花為單花,腋生,雌雄同株異花;花瓣鮮黃色具4花瓣,花朵 夜間開放,鮮黃色,凋謝後顏色會漸漸轉變磚紅色。花期6~9月。果實為蒴果,細長圓柱形,具4稜,成熟後狀如剝皮後的香蕉,成4片向下翻 裂。種子呈橢圓形。果期 5-11 月。
栽培方式
目前多歸化於海濱地區,其耐鹽鹼、抗風、耐旱,故對土壤選擇性不嚴,但仍以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較好。栽培環境以全日照環境較佳。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基隆嶼、澎湖、蘭嶼、綠島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海岸林和都市林等處活動,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量多時可達數百隻,季節型不明顯,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密紋波灰蝶,但其後翅無尾突,雌蝶腹面呈淺褐色,本種雌蝶腹面呈淺黃褐色,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有虎耳草科、豆科、殼斗科和大戟科等,取食花或花苞,雌蝶將卵單產或聚產於寄主植物的花苞隙縫內,並分泌透明的膠狀物質,將產卵處封閉,卵呈淺黃綠色扁平狀,表面平滑,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體色多樣,於樹皮裂縫或枯葉堆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淡黃褐色,上有黑色斑點。
體長65至74cm。全身以深褐色為主,頭頂至後枕具黑白相間的冠羽。眼黃色,眼先及蠟膜鮮黃色。背面深褐色,僅小覆羽有白色細圓斑。尾羽褐色,有一白色橫帶。腹面棕褐色,胸側、腹部及脛羽密布白色細圓斑。幼鳥有淡色與深色兩種色型,淡色型幼鳥頭部色淺,具寬黑的眼後線或整個臉頰為黑色。腹面為淡米黃色,胸部有深色縱紋。尾羽有黑白相間的橫帶各2至3道。深色型幼鳥似成鳥,但尾羽可同成鳥或同淡色型幼鳥。由初齡至成熟間有多種羽色變化。喙鉛灰色,腳黃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低海拔森林,非常適應人類在山區及丘陵所墾殖或開發形成的破碎化森林,包括果園、茶園、墓地、人煙稀少的道路、廢棄的房舍周遭等。在墾丁地區的平均活動範圍約2千公頃。 喜於天氣溫暖時長時間在空中盤旋,領域性不強,往往多隻共享一大片領域,彼此容忍,共同盤旋(可高達10隻)。不甚怕人,常停棲於明顯的位置,能容忍人類在中距離以外活動。
體呈圓筒狀或棒狀,口裂明顯,下顎稍為突出,具鼻管;幼魚階段具外鰓,個體體側具窗格狀或棋盤狀之深淺不一橫帶;背鰭硬棘數為12-15,臀鰭軟條數12-14
分布區域
非洲幾內亞、尼日與奈及利亞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