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高20~50公分,容易分枝,分枝角度較狹小,嫩枝有毛,老枝光滑,節處膨大。對生卵形葉,葉長2.5~6公分,葉寬2~3公分,葉兩面有毛。彎曲的穗狀花序自枝端伸出,排列緊密的苞片磚紅色,另有苞片淺綠色的品種。脣形花白色,長約3公分,花瓣上有紅色斑點。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或半日照溫暖環境,全日照下節間短縮,植株低矮緻密,觀賞效果較佳,但葉色較黃;半日照下枝條較鬆散凌亂,但仍能開花。莖較細,種於風大的位置容易讓枝條倒伏,必要時須立支柱支撐。介質略乾就需要澆水,以免花序發育受到阻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料。盛花後可以進行縮短修剪,以促進萌生新枝開花。
本種為特有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緣處活動,飛行活潑敏捷,喜歡吸食動物的 排遺、腐果和樹液等。本種前翅白色帶紋之寬窄,會有個體差異。在臺灣近似的種類為玉帶黛眼蝶,該種後翅腹面 線狀條紋呈淺紫色,臺灣黛眼蝶為紅褐色,在辨識上並不難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不休眠的幼蟲越冬。單食性蝶種,目前僅知寄主植物只有禾本科的芒,雌蝶將卵單產 於寄主葉背,卵呈黃綠色半透明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體色為淺綠色,背上有四條黃色縱線,終齡幼蟲 於寄主葉背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淺黃色為主,有褐色斑紋。
雌雄鳥外形相同。頭部至頸部及胸部上方黑色,臉頰至頸側白色,有黑色羽冠,羽冠下方至後頸中央白色,喙細小、黑褐色,背部與肩部覆羽藍鉛灰色,翼及尾羽較淺的藍鉛灰色,中覆羽及大覆羽末端白色形成兩條細窄的翼帶,胸部下方黃白色,胸側帶有黑色,跗蹠及趾鉛黑色。
棲地與習性
單獨或成群活動於中、高海拔針葉林或混生林上層,在樹木稀少或低矮地區,也會到低矮林木上覓食,常和其它鳥種形成混合鳥群。會倒吊覓食,遇到外殼堅硬的種子或昆蟲,會以腳爪抓著食物連續快速敲啄,以便移除外殼後取食,在北方國家有儲存種子等儲食行為(Gosler&Clement2007)。
體長,稍呈圓筒形,尾柄側扁。頭稍尖,吻鈍而突出,口稍下位。鬚2對,吻鬚較短,頜鬚末端超過眼後緣。背鰭起點前有一向前平臥的倒刺,隱埋於皮膚內,有人稱之為〝倒刺鲃〞;背鰭無硬刺。體被大圓鱗,側鱗基底具黑斑。體背部茶黃色,腹部灰白,背鰭邊緣黑色,其他各鰭橙紅色。臺灣溪流中之大型鯉科魚類,亦為休閒垂釣對象。
分布區域
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中大型河川中,如曾文溪、高屏溪、卑南溪、秀姑巒溪、花蓮溪等;惟目前多有因人為活動造成之擴散,目前在西部與北部溪流亦偶可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