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株有毛。莖直立,高度30~150公分,綠色或紫色,有4稜。對生圓形或卵形葉,葉長7~12公分,葉寬4~10公分,葉先尖、葉緣有鋸齒。葉色紫或綠。輪繖花序自莖端伸出,長5~15公分,花紫色或白色,相當微小。開花期夏至秋季,結果期秋至冬季。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溫暖環境,日照不足葉片稀疏植株瘦弱,很容易被風吹折。不耐旱,介質表面乾或觀察葉片略為萎軟立即澆水。夏季高溫多溼生長迅速,可修剪降低高度避免颱風、暴雨危害。肥料2~3個月施用一次。
本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棲息於常綠闊葉林和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喜歡於森林邊緣和溪流邊近地面活 動,成蟲飛行緩慢,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在臺灣的黃蝶屬共有七種,最類似的種類為黃蝶,該種 前翅外緣緣毛黃色中夾雜褐色緣毛,本種前翅外緣緣毛為均一的黃色,在辨識上必須有經驗者,才能準確辨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豆科的鐵掃帚、毛胡枝子和鼠李科的桶鉤藤 、小葉鼠李、雀梅藤,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葉片上,卵呈白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為綠色 ,於寄主植物的枝條或葉片下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綠色,兩側扁平,頭頂有一尖狀突起。
體長約15cm。雌雄鳥羽色相同。喙暗褐色,額及頭上為綠褐色,具白色眉線及黑褐色過眼線,耳羽暗褐色,但具有一淡色斑,腮及喉污白色,具黑褐色顎線,A. h. hodgsoni 的背部為暗灰褐色,具明顯黑褐縱紋,A. h. yunnanensis 背部為橄綠色,黑褐色縱紋不明顯,兩個亞種的胸、腹及尾下覆羽皆為白色,腋淡黃色,胸部及腹部有數列黑褐色縱斑,飛羽為黑褐色,具綠褐色羽緣,大覆羽及中覆羽為黑褐色,具淡黃色羽緣,尾羽暗褐色,外側尾羽具白斑,腳黃褐色。
棲地與習性
繁殖季喜好棲息於各種類型的樹林內,與其它喜好開闊草地或裸地的鷚屬鳥類 有很大的不同。非繁殖季則可出現於草原、旱田、道路邊坡或樹林。大多成小群活動,受干擾時則就近飛至附近樹枝上,於行走或停棲時都會不停地上下擺動尾羽。
本種為南美產小型脂鯉,具類似特徵之近似種類共有至少3種,本種相對其他兩種,雖同樣具有紅色吻端,但主要紅色部位偏向額端與眼睛周圍,且尾鰭上下緣之黑白相間色帶相對寬闊,尾柄處之黑色縱線,亦多有向前延伸至腹鰭對應位置
分布區域
於南美洲亞馬遜河上游,包括尼格羅河與普魯斯河等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