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仙的葉子呈現單子葉植物的平行葉脈,跟我們吃的蔥、蒜有點類似,連地下部也是鱗莖,所以有句俗諺“水仙不開花~裝蒜”,六朝時稱水仙為“雅蒜”、宋代稱“天蔥”。花瓣為雙色花瓣,內圈由一黃色杯狀花瓣所構成,外圈花冠如盤,白花,故有『金盞銀台』之稱,除其花朵高雅清新,且由於開花時香氣迷人,非常適合作為家家戶戶年節佈置居家的花材。
栽培方式
一般而言消費者栽培水仙通常以年節觀賞為主要目的,不需考慮養球栽培,也無法成功在平地居家作養球栽培,多採水生栽培方式,只要以能裝水的容器,將鱗莖底部1/3處浸於水中,並置於散射光處,注意保持水位不要乾凅,每隔幾天換水一次就會長出根來,因鱗莖本身已儲藏養分,不需再施肥,約30~40天即可開花,如氣候溫暖則可提早至20~30天開花。目前花市所賣的種球都會利用珈瑪射線照射鱗莖,成為矮化的水仙成品,可避免葉片及花莖抽太長而倒伏的問題。
本種僅產於離島蘭嶼和綠島,前者產量頗豐後者較罕見。成蟲喜歡於常綠海岸林活動,成蝶飛行快速敏捷,會訪花 吸蜜。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辨識上非常容易。據長期研究及調查結果推測,本種是晚近才由菲律賓地區進入蘭 嶼和綠島,並成功建立族群的蝴蝶。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白花菜科的蘭嶼山柑和毛花山柑,雌蝶將卵 單產於寄主植物新芽、嫩葉上,卵呈乳白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淺綠色體表密佈白色短毛,於寄 主植物的葉片表面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綠色。
體長約13cm,雌雄鳥羽色相同。喙黑色,下喙基黃色,虹膜黑色,頭暗灰色,有白色眼環,喉白色,背及肩羽暗赤褐色,腰、尾上覆羽栗色,小覆羽暗赤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腹面橙黃褐色、唯腹部中央白色,尾羽赤褐色,腳鉛灰色。亞成鳥體色較淡,全身散布淡色斑點。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台灣海拔1,000m至3,300m之間的山區,喜愛海拔3,000m以下的闊葉樹林及針闊葉混合林的中、上層。常單獨或二、三隻活動,喜停棲於森林內枝葉稀疏的枝椏或電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