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石竹植株較低矮且呈叢生狀,雖為宿根性多年生草花,但在台灣通常多作為一、二年生草花栽培。五彩石竹容易由莖的基部長出側枝呈叢生狀,株高約15-40公分,莖直立、稜形,有明顯的節,葉十字對生,呈淡綠色或灰綠色,花瓣邊緣有不規則鋸齒,像是蕾絲邊般的典雅。在台灣四季都可能看到五彩石竹開花,但太熱或太冷容易生長不良,所以仍以春、秋為主,花色多,適合做花壇植物。
栽培方式
五彩石竹喜愛介質需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性喜溫暖,生長適溫12-27℃,生育範圍很廣,但不耐酷熱,栽培處宜選擇日照充足,通風良好的場所,五彩石竹從種子發芽到開花的生長週期為11-15周,每天10小時以上的光照長度可以促使開花。五彩石竹對營養要求並不高,每月施用一次花肥,可多次摘心以促進分枝。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彭佳嶼、基隆嶼、龜山島、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馬祖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農田和菜園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敏捷,雄蝶常在寄主附近作領域占有,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早期都市中常有荒地或菜園,所以處處可見,現在就要郊區才容易看到,在臺灣沒有近似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旋花科、錦葵科、菊和莧科等,雌蝶將卵單產或聚產於寄主葉片或附近植物、土石或落葉上,卵呈黃色球形,具十條左右凸起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終齡幼蟲於寄主附近固定物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黃褐色,腹部具尖銳棘刺。
雌雄鳥同型。額紅褐色,背面黑色而有藍色光澤。翼和尾羽黑色,尾羽除中央一對外,各羽內側近末端處均有白斑,飛行時尾羽平展,內側的白斑連成V字型,最外一對尾羽特別長,形成甚深的尾叉。腹面的腮、喉紅褐色,上胸有一黑色橫帶,胸以下白色或淡黃褐色。飛行時,翼下覆羽為白色或淡黃褐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環境以中、低海拔的開闊地為主,很少進入森林地區,平地較為普遍,多見於農地、沼澤、魚塭地區,常大群於低空穿梭盤桓,捕食昆蟲。非繁殖期常有數以萬計的大群於黃昏集結飛翔,入夜後集體棲息於甘蔗、狼尾草等高莖作物的葉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