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草本,株高30-100公分;莖直立,全株被有粗毛,具有味道; 單葉,對生,鈍三角形或心形,長5-13公分,寬2-7公分,先端銳 尖,基部楔形,圓鋸齒緣,柄長1-4公分;頭狀花序呈繖房狀排列, 頂生或腋生;管狀花,紫藍色,先端5裂;瘦果黑色,長圓柱形,5 稜;冠毛5枚,先端長芒狀。。 紫花藿香薊的葉片有種特異氣味,以手輕觸莖葉,強烈氣味撲鼻而來。
栽培方式
紫花藿香薊屬陽性植物,生性強健且生長快速。需要充足日光。相較於白花藿香薊,紫花藿香薊更喜愛生長在潮濕而肥沃的土壤中。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北部低山丘陵地,另外龜山島和澎湖群島也有觀察記錄,金門和馬祖產的則是指名亞種。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活動,飛行快速,會訪花吸蜜,,雄蝶喜於濕地吸水。以往本種分佈的南界,西部是在新竹附近,東部則在宜蘭一帶,但近年來可能是人為引入,在苗栗和臺中也常有目擊記錄。臺灣類似的種類為臺灣琉璃翠鳳蝶,其雄蝶性標較大且明顯,體型則較小,兩者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以蛹態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芸香科的三腳虌和山刈葉,偶而也會取食柑橘,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為淡黃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臭角為橙色。蛹為縊蛹,有綠、褐色兩型,常於寄主枝葉下側或附近其他植物上化蛹。
雄鳥的前額至頸及耳羽為柔和的灰色,後頸有一黑色寬頸輪。背、覆羽及三級飛羽為葡萄紅色,初級飛羽及其覆羽為黑褐色。背至尾上覆羽深藍灰色,中央尾羽與腰灰色,外側尾羽黑色,最外側3對的羽尖白色,其餘尾羽羽尖灰色。頦白色,轉至喉部淡粉紅色,胸及腹為葡萄紅至粉紅色。尾下覆羽白色,尾下白色外側羽基部黑色,翼下淡灰色,內覆羽白色,飛羽黑褐色。虹膜褐色到褐黑色,眼圈裸處灰色;喙黑色基部及蠟膜較灰;腳黑色。 雌鳥的額部淡灰色,背面土褐色,與雄鳥一樣,後頸有一黑色寬頸輪,飛羽褐色更深,背及腰更灰色,頦及喉淡灰皮黃色,漸轉為胸及腹部為褐灰色,尾下覆羽白色,尾下如雄鳥黑色,翼下灰白色飛羽褐色。 幼鳥的體色類似雌鳥,但是沒有黑色的頸輪,大部分的體羽及覆羽有淡皮黃色的羽緣,初級覆羽有寬的栗色羽尖。
棲地與習性
分布於台灣各地平地到海拔2,000公尺乾燥的開墾地。為台灣最小型的鳩鴿科鳥類,會單獨、成對或小群活動,但也會結成數十隻的大群,經常成群停立在電線或樹枝上,或是在旱作地上。 覓食幾乎都在地面上,通常在清晨或黃昏覓食,白天的其它時間大部分在休息。生性頗害羞,看到人接近時會快速飛離到相當遠的地方才停下,飛行時間歇振翅,路徑為快速的直線。
南美產小型脂鯉,泳動行進間多保持挺直之體幹;吻端尖銳,體側具一由吻端延伸至尾柄處及尾鰭下緣的黑色縱帶,成熟雄性個體尾鰭部位偶有紅色斑點
分布區域
分布於南美洲,包括巴西、委內瑞拉、玻利維亞與蓋亞那境內之淡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