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醡醬草的株高約15-30公分,掌狀複葉,小葉倒心型,通常為3片,據說若能找到4片,就是"幸運草"。紫花醡醬草屬於草本球根花卉,地下鱗莖肉質,下方長了一條粗粗的根,就像是小蘿蔔,有點甜味,而全株都帶有酸味,其嫩莖葉還可當野菜,所以又有"鹽酸草"之稱。紫花醡醬草呈叢生狀,具有長柄,柄上有茸毛,花粉紅或桃紅色,花苞下垂,夜晚及陰天有睡眠運動,花朵閉合。
栽培方式
紫花醡醬草在台灣風土適應性佳,幾乎像野花野草般隨處可見,喜愛溫暖的環境,生長適溫22-30℃,耐旱性佳,花期以春夏為主。對土質不挑剔,地下有肉質鱗莖,故必須在排水良好的位置才不易爛根。對日照強度不苛刻,全日照、半日照、林蔭下、大草坪,都可見其叢狀生長,臨風搖曳開出粉紅小花,另有同屬不同種的親戚"黃花醡醬草",生長環境相似,有時也會生長在附近。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蘭嶼和綠島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 闊葉林和海岸林等活動,飛行緩慢優雅,成蟲喜訪花吸蜜。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其他兩種絹斑蝶屬的種類,本種 體型最小,因斑紋分佈外觀看起來特別白,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北部以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夾竹桃科的鷗蔓和布朗藤 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背,卵呈白色砲彈形,表面有淺凹陷和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有兩對肉 質長突起,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蛹為懸蛹,蛹體粗短,外觀為翠綠色。
雌雄鳥同色。上喙基部栗色,額、頭至後頭灰黑色,後頸欖灰色。背、腰、尾上覆羽和翼栗色。飛羽內瓣黑褐色,尾羽欖褐色,具深色細橫紋。眼先灰黑色,頰栗色,耳羽欖灰色。腮、喉白色,胸羽白色,各羽羽軸黑褐色,形成斑點。腹污白色,脇欖褐色,尾下覆羽和腳栗紅色。喙灰黑色,跗蹠鉛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山區海拔600至1,800m之間的闊葉樹或灌叢底層,非繁殖期可於更低或更高海拔2,500m發現其蹤跡(Yen1990)。通常單獨於濃密的樹林底層活動,不易觀察,如察覺到有人趨近,則快速地在叢藪中逃竄而去,不作遠距離的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