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葉水丁香高約 5-150公分,因環境而有變化;莖方形,莖基通常木質化,有分枝,幼株具有細毛。葉為單葉,互生,長1-9公分,寬0.5-3公分,先端銳尖,葉柄長0.3-1.8公分。花為萼片4枚,披針形,具細毛;花瓣黃色4瓣,菱形。花期主要為2-4月,但其他時間仍可見其零星開花。果實為蒴果,近圓柱形,具細毛, 長 1.5-3公分,厚 0.1-0.12公分;種子卵形。
栽培方式
性喜陽光,土壤選擇不嚴,但仍以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為佳;乾旱(植株矮小)及濕潤(植株高大)皆可栽培,但以濕地環境生長較為優良,估栽培時可於盆底放一水盤或直接栽培於水池旁邊皆可。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彭佳嶼、基隆嶼、龜山島、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馬祖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農田和菜園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敏捷,雄蝶常在寄主附近作領域占有,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早期都市中常有荒地或菜園,所以處處可見,現在就要郊區才容易看到,在臺灣沒有近似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旋花科、錦葵科、菊和莧科等,雌蝶將卵單產或聚產於寄主葉片或附近植物、土石或落葉上,卵呈黃色球形,具十條左右凸起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終齡幼蟲於寄主附近固定物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黃褐色,腹部具尖銳棘刺。
雌雄鳥同色,繁殖羽頭、頸、喉及上胸飾羽及背上簑羽橙黃色,其餘皆為白色。喙橘黃色。眼先黃綠色或淡藍色,繁殖期的部分個體喙基至眼先呈紅色或鮮紅色。腳、趾黑色。眼黃色。非繁殖羽全身為白色,眼先黃色。
棲地與習性
牛背鷺對於棲地的偏好與大部分鷺科不同,比較喜歡較為乾燥及開闊的地區,如平地至海拔2,100公尺以下的水田、旱田、沼澤、草原、農場、牧場及垃圾場及高速公路邊坡草皮等都是牠們喜愛的生活環境。使用紅樹林、蘆葦及灌叢區棲息及繁殖。清晨及黃昏時段,成群的牛背鷺會往返於夜棲地及活動區之間,往往會飛過市區。 喜群居又常常棲於牛背上,因此得名「牛背鷺」。牛背鷺以在乾燥地面行走為主,經常尾隨牛隻或耕耘機四周以啄食被驚起的昆蟲,利用這種方式可以不太費力的獲得更多的食物。在覓食中使用包括快走、小跑步、站立捕捉飛蟲、凝神檢視、頸部擺動、慢步走動、跳躍及飛起啄食飛蟲等技巧。喜群聚夜棲,常見於山坡地的相思林、龍眼樹、農家圍籬防風的竹林、河口海邊的紅樹林等。
小型塘鱧,體色灰藍並於體側上具有橘紅色之橫紋;背鰭兩段,與臀鰭皆具黃紅雙色相間,尾柄處具眼斑;成熟雄性具隆起額端。背鰭硬棘數8-9,軟條數13-14;臀鰭硬棘數1,軟條數13-14。
分布區域
巴布亞新幾內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