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草本,株高40-60公分; 莖:莖直立,全株具乳汁; 葉:單葉,互生,卵狀橢圓形,長4-8公分,寬2-4公分,先端銳尖,基部圓 鈍,細鋸齒緣,柄長1-4公分; 花:大戟花序排列成聚繖狀,頂生,邊緣具杯狀黃褐色腺體;雌雄同株異花, 雌蕊柱頭黃綠色,2-3分叉,子房三角狀圓球形;雄蕊多數,花藥黃色; 果實:蒴果成熟後褐色,3瓣裂,三角形,平滑或被有微毛; 種子:種子褐色,角圓形,表面具瘤突。
栽培方式
白苞猩猩草生長極為快速,種子發芽3週後即可全面包覆住一株大豆,而發芽後30天即可進入開花狀態,並以花朵上蜜腺吸引授粉昆蟲。果實成熟後開裂,可將種子彈出至1公尺以外或更遠離母本的距離。 熱帶地區生產的種子不具休眠性可直接播種,但溫帶地區種子需度過冬季低溫後才能發芽。授粉後,約20-25天可產生成熟種子。.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基隆嶼、澎湖、蘭嶼、綠島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海岸林和都市林等處活動,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量多時可達數百隻,季節型不明顯,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密紋波灰蝶,但其後翅無尾突,雌蝶腹面呈淺褐色,本種雌蝶腹面呈淺黃褐色,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有虎耳草科、豆科、殼斗科和大戟科等,取食花或花苞,雌蝶將卵單產或聚產於寄主植物的花苞隙縫內,並分泌透明的膠狀物質,將產卵處封閉,卵呈淺黃綠色扁平狀,表面平滑,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體色多樣,於樹皮裂縫或枯葉堆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淡黃褐色,上有黑色斑點。
雌雄鳥同型。前額栗色,其餘背面及尾羽黑色而有藍綠色金屬光澤。眼先絨黑色,頰、頦、喉及前頸淡栗褐色,至前胸稍淡。翼深褐色,尾羽暗褐,尾羽除中央一對外,於內側近末端處具白色橢圓形斜斑。腹面胸以下灰棕色,尾下覆羽黑色,具白色羽緣。喙黑色,跗蹠及趾角褐色。
棲地與習性
常於農耕地、鄉村小鎮的住家附近或山坡上空飛行捕食昆蟲,飛行時通常不成大群而成鬆散約5隻以內的小群,飛行高度偏低,一大半的時間多在離地面或植群上方10m以內的低空飛行覓食(Waugh&Hails1983),或混雜於其它燕群中。喜停棲於電線或空曠地區的枯樹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