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高1~8公尺,一般庭園栽培大多控制在1-2公尺左右。對生單數羽狀複葉,小葉橢圓形有鋸齒,小葉長5-10公分、寬2-4公分。花開於枝梢,總狀花序或多個總狀花序構成圓錐花序。花序有數十朵亮眼黃色的花,花喇叭型、花冠5裂,花有淡香味。花後容易結莢果,裡面有具翼的種子。
栽培方式
喜好全日照且溫暖環境,高溫期開花不輟,台灣北部低溫期開花較少,在熱帶地區則可全年開花。植株生長旺盛,夏季需要充足澆水,以免產生大量黃葉或落葉情形。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植株強健,少見有病蟲害。枝條較柔軟容易被風吹折,颱風季節可修剪過密枝葉以減少風災。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或都市林的林緣活動,雄蝶常出現於山頂作領域占有,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及死屍、腐果和樹液等。金門和馬祖地區產的是指名亞種。其後翅後翅紅斑較發達,為圓點或O字狀,本島產則呈C字狀。在臺灣與本種較相似的為青斑蝶屬的蝶種,但後翅不具有紅斑,在辨識上可由此處紅斑來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部份地區會以休眠的幼蟲來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大麻科的石朴和沙朴,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上,卵呈綠色球形,上有微凸的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翠綠色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像寄主的粉綠色葉片,表面具有白色粉狀蠟質成份。
雌雄鳥體色相似,喙大而尖,體型粗短,尾短。頭上為暗綠色,有鮮綠色橫紋及藍斑點,耳羽白色,腮、喉白色,背面寶石藍色。腹面橙黃色。雄鳥喙黑色,雌鳥下喙基紅色,腳紅色,眼黑色。雄鳥前額、頭頂、後頸為藍綠色及鮮藍色相間的橫紋,眼先煙灰色,上端有很窄的紅棕色前緣線;頰及耳羽淡紅棕色,延伸到後方為白色斑塊。翼綠色,肩羽及翼上覆羽綠色有亮藍色羽尖。背及腰為閃亮的寶石藍色,尾上覆羽則為較深的亮藍色,尾上深藍色。頦喉及頸部白色染有皮黃色,胸橙紅棕色,往翼下及尾下的部分漸淡。眼深褐色,喙黑色,嘴角紅色,脛及跗蹠紅色。雌鳥類似雄鳥,但是下喙為橙紅色、尖端黑色。 幼鳥似成鳥,但背面色澤較暗、較綠,腹面色澤較淡,胸部羽毛有窄的煙灰色邊緣,喙部有白色尖端,脛與跗蹠最初為黑色。
棲地與習性
普遍生活於海拔1,200公尺以下的溪澗、河川、池塘、灌溉渠道的岸邊,也會出現在海邊、河口及紅樹林間。需要清澈及流和緩的水域。常貼近水面做直線飛行,飛行快速,雙翼不斷快速拍動。 覓食時喜立於岸邊的岩石、樹枝或水中竹枝上,注視水中游動的小魚,找尋機會垂直撲入水中獵物,在水下雙翼張開,眼張開以瞬膜保護眼睛,然後喙先離水飛返原來棲息的位置,以喙銜住接近尾部的位置,將魚左右拍打至暈厥,然後將魚頭轉向內後吞食,有時也會在空中定點振翅,從空中看準獵物出擊。靜坐一段時間後,偶爾會轉個身,尾羽蹺一下,如發現獵物時,頭及身體抖動一下以判斷距離。獵食的對象通常在水深25cm以內(Fry&Fry1992)。 求偶期間雄鳥會叼著魚向雌鳥示好,當雌鳥取食後即進行交配。很喜歡沐浴,特別在築巢期,常從棲處往返衝入水中,然後用力的整理羽毛(Fry&Fry1992)。領域性強,會驅離接近地盤的其它翠鳥。在飛行時會發出領域鳴叫,也會在領域中央進行領域宣示,宣示領域時靜靜的坐得正直,翼下垂,頸前伸,喙半張,接著就會驅趕侵入者;有時也會坐著,將上半身前傾,身體左右擺動(Fry&Fry1992)。夜間單獨棲息於水邊植物上或是巢洞中。
小型塘鱧,體色灰藍並於體側上具有橘紅色之橫紋;背鰭兩段,與臀鰭皆具黃紅雙色相間,尾柄處具眼斑;成熟雄性具隆起額端。背鰭硬棘數8-9,軟條數13-14;臀鰭硬棘數1,軟條數13-14。
分布區域
巴布亞新幾內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