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100公分;莖直立,木質化,四方形;單葉,對生,橢圓形至卵形,長3-5公分,寬1.5-2公分,先端短尖,基部楔形,細鋸齒緣,柄長1-1.5公分;聚繖花序總狀排列,頂生;花萼鐘形,被腺點;花冠白色或淡紫紅色,筒形,2裂,下唇瓣近圓形,上唇瓣前端4裂;雄蕊4枚;堅果熟時黑褐色,長卵圓形;種子具白色種臍。
栽培方式
羅勒喜好日照充足(每天至少6小時以上),排水良好,與pH5.5-7.5之土壤。生長容易,惟夜溫低於12.7℃葉片黃化,若低於10℃植株不能存活。在炎熱的季節,葉片易下垂,因此需注意補充水分。臺灣全島各地普遍栽培,一般的家庭的庭院或陽台,也常有種植。
本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棲息於常綠闊葉林和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喜歡於森林邊緣和溪流邊近地面活 動,成蟲飛行緩慢,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在臺灣的黃蝶屬共有七種,最類似的種類為黃蝶,該種 前翅外緣緣毛黃色中夾雜褐色緣毛,本種前翅外緣緣毛為均一的黃色,在辨識上必須有經驗者,才能準確辨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豆科的鐵掃帚、毛胡枝子和鼠李科的桶鉤藤 、小葉鼠李、雀梅藤,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葉片上,卵呈白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為綠色 ,於寄主植物的枝條或葉片下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綠色,兩側扁平,頭頂有一尖狀突起。
雌雄鳥外形相同。頭部至頸部及胸部上方黑色,臉頰至頸側白色,有黑色羽冠,羽冠下方至後頸中央白色,喙細小、黑褐色,背部與肩部覆羽藍鉛灰色,翼及尾羽較淺的藍鉛灰色,中覆羽及大覆羽末端白色形成兩條細窄的翼帶,胸部下方黃白色,胸側帶有黑色,跗蹠及趾鉛黑色。
棲地與習性
單獨或成群活動於中、高海拔針葉林或混生林上層,在樹木稀少或低矮地區,也會到低矮林木上覓食,常和其它鳥種形成混合鳥群。會倒吊覓食,遇到外殼堅硬的種子或昆蟲,會以腳爪抓著食物連續快速敲啄,以便移除外殼後取食,在北方國家有儲存種子等儲食行為(Gosler&Clement2007)。
體略呈縱扁,具寬闊之背鰭、胸鰭與延長尾鰭,依不同採捕區域、個體差異與顏色表現分型;喜好棲息於具泥質環境,忌強光,繁殖時會挖掘深度超過1公尺之洞穴,以利交配、產卵及護幼
分布區域
南美洲Paraíba do Sul河流域,主要以巴西境內里約熱內盧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