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草本,株高30-90公分。 莖:直立或斜上,被星狀毛。 葉:單葉,互生,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2-9公分,寬1.5-4公分,先端漸尖,基部圓鈍,5出脈,鈍鋸齒緣。 花:花多數密集,頂生或腋生;花萼鐘形,5齒裂,裂片三角形;花瓣淡紫色,5枚,倒卵形;雄蕊5枚,花絲合生成筒狀。 果:蒴果褐色,扁球形,5稜;種子黑褐色,三角狀卵形。
栽培方式
喜半日照、溫暖多濕的環境。生性強健,容易蔓延;成株後根系難清除更頑強,需要鋤地,為避免過度濫長,應於結種子前,清除植株。常見病害為真菌類的立枯絲核菌。
本種為特有種,產於全島中海拔山區。棲息於常綠闊葉林,成蟲喜歡於森林邊緣的環境活動,飛行活潑敏 捷,喜訪花吸蜜和吸食動物排遺,雄蝶喜於濕地吸水,常飛至山頂展現領域佔有的行為。在臺灣近似的種 類是菩提赭弄蝶,該種後翅腹面具有明顯白色斑點,臺灣赭弄蝶則為模糊的黃色小斑,區分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一世代蝶種,冬季期以四齡幼蟲休眠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川上氏短柄 草和曲膝莠竹,雌蝶將卵一至兩顆產於寄主葉片背面,卵呈白色半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於寄 主葉片製作筒狀蟲巢。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佈滿於蟲巢內壁, 防止水份入侵。
體長約15cm。雌雄鳥羽色相同。喙暗褐色,額及頭上為綠褐色,具白色眉線及黑褐色過眼線,耳羽暗褐色,但具有一淡色斑,腮及喉污白色,具黑褐色顎線,A. h. hodgsoni 的背部為暗灰褐色,具明顯黑褐縱紋,A. h. yunnanensis 背部為橄綠色,黑褐色縱紋不明顯,兩個亞種的胸、腹及尾下覆羽皆為白色,腋淡黃色,胸部及腹部有數列黑褐色縱斑,飛羽為黑褐色,具綠褐色羽緣,大覆羽及中覆羽為黑褐色,具淡黃色羽緣,尾羽暗褐色,外側尾羽具白斑,腳黃褐色。
棲地與習性
繁殖季喜好棲息於各種類型的樹林內,與其它喜好開闊草地或裸地的鷚屬鳥類 有很大的不同。非繁殖季則可出現於草原、旱田、道路邊坡或樹林。大多成小群活動,受干擾時則就近飛至附近樹枝上,於行走或停棲時都會不停地上下擺動尾羽。
東南亞產小型鯉科,體幅較近似種寬,且體高與最大體長相對明顯;體側中後段至尾柄處,具有一三角形之紫黑色色塊;成熟雄性個體具紅色之背鰭、臀鰭與尾鰭。
分布區域
原產於泰國南部、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蘇門答臘的溪流,目前則多為繁殖培育,並有多樣水族品系(如黑三角燈或藍三角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