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莖直立四方形,高50~120公分,節間較光滑,莖節上有毛。木質化老莖心部中空。對生線形或披針形葉,葉長7~10公分長、葉寬2~3公分,水上葉有毛,水中葉無毛。花頭狀叢生在葉腋,花期為 9-2月。脣形花淺紫色,上脣直立,下脣較開展,喉部白色有深紫色細斑點。
栽培方式
喜好全日照溫暖環境,介質須保持溼潤或直接種入水域中的泥中,水岸邊或容易積水的地方亦適合栽培。植株基部或是根系可以浸水,栽培須注意水分持續供應,以免植株缺水。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開過花的莖會逐漸乾枯,可即時剪除以免破壞美觀並能促進植株基部萌生新枝。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小琉球、蘭嶼、綠島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竹林等較陰暗的環境活動,飛行活潑快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樹液和腐果等。本種具有季節型,高溫期眼紋較明顯,腹面翅色較深,低溫期眼紋較黯淡,腹面翅色較淺。本種後翅腹面眼紋分裂,近似種中只有波紋黛眼蝶相同,但本種腹面靠近翅基,有一連貫前、後翅的白色條紋,不是波紋黛眼蝶的數條波紋,在辨識上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竹亞科的綠竹、佛竹、蓬萊竹、刺竹、孟宗竹、桂竹和麻竹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上,卵呈黃綠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外觀顏色變異頗大,由綠色、半綠半褐到紅褐色等非常多樣,終齡幼蟲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有綠和褐色兩型。
體長約38cm。頭鼠灰色,頸側及後枕略帶栗紅色及白斑。虹膜褐色,具黃色眼圈。背面及翼暗褐色,有不明顯的褐色橫斑。尾羽褐色,約有五道黑褐色橫帶,最末端白色。頷黑色。腮兩側黑色,呈八字型。喉、頸側及上胸紅褐色,有黑褐色粗縱斑。下胸及腹部白色,有黑褐色橫斑。尾下覆羽白色,或雜有小斑。上喙黑褐色、下喙黃色。腳黃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山地森林,尤其是高大闊葉樹茂密的地帶。繁殖期非常好鳴,但習性隱匿不易見,停棲於森林林冠層,常貼近枝幹利用保護色來隱藏自己。形態非常類似鷹屬猛禽,飛行方式也類似,為演化上的擬態,可能用來嚇走正在孵卵的其它鳥類,以遂行其托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