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葉月見草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具主根;莖長 10-50 cm,常分枝上分佈細毛柔毛。葉片兩形,從基生長出的葉片為叢生,倒披針形,羽狀分裂;莖生葉互生,披針形,長 8-12公分,寬1-2公分被白色短毛,不整齊疏鋸齒緣;所有葉及苞片綠色,被曲柔毛及長柔毛,上部的常混生腺毛。 花為單花,腋生,雌雄同株異花;花瓣鮮黃色具4花瓣,花朵 夜間開放,鮮黃色,凋謝後顏色會漸漸轉變磚紅色。花期6~9月。果實為蒴果,細長圓柱形,具4稜,成熟後狀如剝皮後的香蕉,成4片向下翻 裂。種子呈橢圓形。果期 5-11 月。
栽培方式
目前多歸化於海濱地區,其耐鹽鹼、抗風、耐旱,故對土壤選擇性不嚴,但仍以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較好。栽培環境以全日照環境較佳。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活動,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吸蜜,雄蝶會至 濕地吸水,本種在低溫期腹面斑紋會減退,季節型明顯,後翅的尾突與其旁邊的眼狀斑紋,形成一個類似頭部構造 藉以欺敵,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閃灰蝶,該種僅有一對尾突,本種具有兩對,在辨識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低溫期罕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蘭科的蝴蝶蘭、參實蘭、尖葉萬代蘭、金 釵石斛、白石斛和虎頭石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各部位,卵呈白色半球形,表面有粗網刻紋路,幼蟲齡期共 分為四齡,終齡幼蟲淺黃或綠色,於植物體上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綠色,上有紅褐色斑紋。
雌雄鳥同色。頭部自額至後頸及腮、喉等濃栗褐色,上背雜有白色和褐色縱紋,肩、腰及尾上覆羽栗褐色。小翼羽黑色,邊緣灰色;初級覆羽栗褐色,飛羽外瓣有黑色和栗色相間的橫斑,內瓣暗褐色;尾羽為黑色和栗色相間的橫斑,後端轉為黑褐色,兩側末端灰白色。胸、頸的體色與上背同,腹和尾下覆羽赤褐色。喙黑褐色,跗蹠肉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海拔山區 1,700 m 至 2,800 m 的闊葉樹林和針、闊葉混合林的樹上(Yen 1990)。雙翼短圓,常見5至6隻成小群穿梭於樹林的中、上層活動,不做遠距離的飛行,也不與它種鳥混群。爪纖細而強有力,能如茶腹鳾般在樹幹上爬行,但頭不朝下,尋找樹皮裂縫食物或倒懸於細枝上啄食,偶爾也飛臨林邊的草叢上。
南美產中型脂鯉,體幅略寬,但仍呈紡錘型;體側具不規則之橫向細紋,但隨成長體側之三個黑點愈加明顯。多以平直軀幹搭配略呈前傾姿態緩慢移動。背鰭軟條數12,臀鰭軟條數11。
分布區域
南美洲,蘇利南和亞馬遜河流域;主要由阿根廷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