莖柔軟,如果下垂生長,莖上的葉片會較小;如果莖利用莖節處長出的氣生根,攀爬在樹幹或壁面向上生長,則莖會變粗且葉片會越長越大。互生心型葉10~25公分,葉色深綠表面光滑。佛燄花序,園藝栽培未見開花。
栽培方式
喜歡半日照的環境,樹蔭下或室內窗邊的散射光,可以讓葉片濃綠具有光澤,僅靠室內燈光也能維持生長,但長期下來葉色會轉淡。介質表面乾就澆水,頻繁於植株上噴水,可以促進新芽嫩葉的發育。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
本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澎湖、蘭嶼、綠島、馬祖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灌叢、荒地和都市林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敏捷,雄蝶常飛至山頂附近作領域占有,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由於喜歡較乾燥環境,在北部較少見,只有部份地點有觀察記錄,臺灣產近似種中,本種後翅腹面底色較淺,外側的斑紋列中,有明顯黑色斑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大戟科的細葉饅頭果、裡白饅頭果、菲律賓饅頭果和錫蘭饅頭果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呈黃色球形,具六角形凹陷並布滿細刺,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褐色具強烈金屬光澤,狀似枯葉。
頭部黑藍色,臉頰白色,後頸有白斑,上背和肩橄欖綠色,腰鉛灰色,尾上覆羽暗灰藍色,尾羽黑色、羽緣藍色,兩根中央尾羽藍色,外側兩對尾羽的外側白色。翼黑褐色,飛羽外側羽毛的羽緣灰藍色,大覆羽和中覆羽具兩條白色翼帶。身體腹面黃色,下頦、喉部至腹部中央有一條黑色縱帶,尾下覆羽靠身體的一半黑色,外部白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鉛灰色。雌雄鳥外形相似,但雌鳥腹部的中央黑帶比較窄也比較短。亞成鳥似雌鳥,但顏色較黯淡。
棲地與習性
分布於中、高海拔的闊葉樹林中。可見單獨或成對在枝葉間覓食,也可見成小群活動,會利用森林、庭園或耕作區,並常與紅頭長尾山雀、冠羽鳳鶥、煤山雀和台灣戴菊等形成混合鳥群一起活動。冬季有降遷現象,有時甚至會到低海拔平原度冬,春季才漸漸移棲至高山繁殖。
大型淡水鯰魚,幼魚與亞成魚階段,體側具3-4條縱向深色線條,背部顏色暗沉,體色或有斑剝狀之深淺色塊分佈,呈魚則呈深灰色或墨綠色。背鰭硬棘數1,軟條數4;臀鰭不具硬棘,軟條數60-75
分布區域
亞洲泰國至印尼淡水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