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株高70-100公分;莖半直立,叢生,無毛;三出複葉,互生,頂小葉狹卵形至狹橢圓形,長3-8公分,寬1-3.5公分,全緣,葉面光滑,葉背疏被毛,先端銳形;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萼鐘形,5中裂,上方2片合生,較下方3片短;花棕紅色,穗軸無毛;莢果褐色,細長直線形,無毛;種子棕褐色,長橢圓形或菱形。
栽培方式
在北部地區播種適期以 4 -10 月,而中南部地區則以 3-10 月為主,避免在颱風和梅雨繼節時播種,耐旱性及耐陰性佳,不耐溼,因此,在夏季栽種時應注意排水的問題。莖葉可青貯或青刈後餵飼牛、羊,適口性較虎爪豆佳。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馬祖、澎湖、蘭嶼和綠島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的 環境活動,飛行緩慢優雅,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植物的汁液。本種部份個體,在冬天會出現在臺灣南部 及東南部的山谷作集體越冬的現象,但數量上比同屬的小紋青斑蝶少很多。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小紋青斑蝶,但 其腹面底色較深,淺色條紋較細,而本種腹面底色較淺,淺色條紋較粗,兩者區分容易,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只有夾竹桃科的華他卡藤和夜香花,雌蝶將卵 單產於寄主葉背,卵呈牙白色砲彈形,表面有淺凹陷和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有兩對肉質長突起, 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蛹為懸蛹,蛹體粗短,外觀為淡綠色具銀色斑。
害蟲學名:Phenacoccus solenopsis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粉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洛神葵
作物學名:Hibiscus sabdariffa
作物科別:錦葵科
雌雄鳥同型,而冬夏體色略異。頭部上方黃褐色,非繁殖羽有數列明顯的黑褐色縱斑,繁殖羽縱斑不明顯。身體背面大致為暗褐色,各羽羽緣淡黃褐色,形成背上的暗色縱斑,腰部黃褐色。飛羽以及中央一對尾羽黑褐色,其它尾羽黃褐色,但末端灰白色。臉部黃白色,過眼線及耳羽淡褐色。腹面由腮、喉至下腹黃白色,脇及尾下覆羽淡褐色。喙褐色,下喙較淡。跗蹠及趾黃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平地草原、稻田至低海拔的開墾山坡地帶。多活動於濃密草叢或雜草叢生的休耕農地。春夏繁殖期間,常於棲地上空做不規則的大波浪狀起伏翻飛,飛行時尾羽張開呈扇形,起飛時邊飛邊叫,逐漸盤旋升高,數分鐘後,近乎垂直的降落在領地的草莖上。此種展示行為在秋冬則不復見,亦少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