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百合屬於"亞洲型百合",花朵數多,聚集在花莖頂,花向四面開放,不具香味,主要色系以黃色、橘色為主,花瓣有的會有褐色斑點,花藥深褐色,若怕沾染衣物,通常會把花藥剪除。一般姬百合應用在切花較多,一枝花莖上可有5-6朵花,有時花苞比指頭還小可以先摘除以免浪費養分。花朵陸續開放,可同時有四面不同的花綻放,切花花期可達10-14天。少數在花市會販賣種球或是盆栽,約在春季平地冷涼時可買回家欣賞,但到了夏天通常仍無法越夏,來年必須再買進口的種球。
栽培方式
宜選擇土質疏鬆、通氣性及排水性良好之土壤,土壤酸鹼值在6-7之間,強酸或強鹼性土壤均需種植前加以改良。為避免土壤傳播病害及根群為害,最好能施行土壤消毒,可以用蒸氣消毒或化學藥劑燻蒸消毒等方法,使栽培土壤不含病原菌。施有機肥料,百合需肥量並不大,化學肥料不可施太多,否則有發生鹽害的可能,易使植株變矮。冬天光照不足時可能會發生落蕾落花現象,溫度條件最適夜溫是10~15℃,日溫25℃以下。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綠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 、草原、公園、都市荒地和農田等處的草叢活動,飛行活潑敏捷,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會訪花吸 蜜吸水,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尤其是鳥類的。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尖翅褐弄蝶,本種前翅較鈍,性標長度相對 較長,兩者並不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印度鴨嘴草、舖地黍、大黍和稗等, 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為白色半球形,上具數十條細微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於寄主葉片製作筒 狀蟲巢。終齡幼蟲化蛹離開蟲巢至葉背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佈滿於葉背防止水份入侵。
雌雄鳥外形相同,但雄鳥身長較雌鳥長。前額黑色,頭頂與頭後白色,後頸黑色,眼先灰色,眼睛四周及兩頰黑色,接近白色耳羽處深棕色,身體背面包括背、中覆羽黃橄欖綠色,尾羽棕色外緣近黑色,胸部上方、脇及脛部覆羽淺棕色,胸部下方白色隱約帶有淺黃色,尾下覆羽白色,羽緣帶有黃色。喙黑色,跗蹠與趾黑色。另外,台灣的東部與南部可見許多烏頭翁與白頭翁雜交個體,各羽區有不同顏色的組合,產生的雜交類型很多,原則上兼具了兩種的特色。有些雜交個體頭部黑色或白色範圍甚大,遠超過純烏頭翁或純白頭翁黑白兩色原來所佔的範圍,雜交個體在此兩極端之間展現多樣的羽色變異。
棲地與習性
常出現在中低海拔的次生林、灌叢、農田、果園及都市公園與行道樹等環境中。不太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