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常綠小灌木,株高80-150公分。 莖:莖直立,多分枝。 葉:單葉,互生,常一大一小着生節上,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4-10公分,寬2-4公分,先端凸尖偶凹入,基部漸狹尖或急尖成柄,搓揉葉片可聞到特殊腥味。 花:花單生或5-7朵成簇,腋生或與葉對生;花萼淡綠色,鐘形,5淺裂;花冠白花或淡綠色,5裂,裂片卵形或狹卵形;雄蕊5枚,花藥黃色。 果:漿果幼果綠色,成熟後漸轉成橙黃色,球形;種子黃色,圓腎形。
栽培方式
生性強健,性喜高溫多濕,生長適溫為23-30℃,全日照、半日照均宜。不拘土質,酸性和鹼性土均宜,但以肥沃的壤土最佳,排水性需良好。勤施肥水則枝繁葉茂,年中施肥2-3次,早春補給磷、鉀肥有利開花結果。冬季應整枝修剪1次,以利植株生長。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澎湖、綠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河岸、校園和都市綠地等處活動,飛行活潑快速,成蟲會訪花吸蜜,本種季節型非常明顯,高溫期腹面翅膀顏色較鮮艷,斑紋較多樣,前翅腹面具白色斑紋,低溫期腹面翅膀顏色較黯淡,斑紋單調,前翅腹面無白色斑紋,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大風子科的魯花樹,及楊柳科的垂柳和水柳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新芽、嫩葉上,卵呈黃色圓錐狀,上具幾何形凹陷,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終齡幼蟲於寄主葉背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淺綠色,具銀白和紅色紋,上有紅色彎曲的長突起。
雌雄鳥同型。頭頸較短,喙粗壯略向下彎,枕部有窄羽形成羽冠,翼圓,跗蹠前緣具盾鱗,後緣具網鱗,尾短,尾羽12枚。成鳥額基白色,頭頂、上頸、背及肩羽黑藍色具金屬光澤。後枕有2至3條細長白色飾羽羽冠。頸側、雙翼、腰、尾為灰色。額、眉、頰、腮、喉、前頸及腹為白色。 幼鳥頭頂及羽冠黑綠色,背面灰褐色,有許多灰、黃及白色縱紋,腹面白色具暗褐色縱紋,背為褐色帶淡黃色斑點。飛羽及尾暗褐色、羽緣白,次級飛羽、大覆羽及中覆羽具白色端斑。虹膜橙紅色;眼先裸露部黃綠色,繁殖期轉為紫色;喙黑褐色;跗蹠及趾暗黃色,爪黑色。
棲地與習性
生活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河流、沼澤、池塘、河口附近。樹棲性,特別喜歡棲息在紅樹林、竹林及木麻黃防風林間。大 眼睛的構造正好配合其夜行的習性,在清晨及黃昏時也很活躍,日間常見其將頸部縮起,單足棲立於紅樹林或防風林中,有時會聚成大群。飛行時翼寬長,身體的形狀好像被壓縮過,比其它鷺類振翅的頻度高,會在飛行時鳴叫。 獵食時靠目視,但也會聽音辨位,方式為靜立待獵物接近,或是慢步接近獵物,常常單獨獵食,會維護覓食領域,但也會聚集到食物豐富的地區。可在日間覓食,但是常受到其它鷺科鳥類的攻擊驅趕,在夜間獵食捕獲的獵物雖然較少,但是食物體型較大。張晏銓(1997)對其溪流覓食棲地的研究發現,雖然本種腳的長度相對較短,常在溪流的淺平流區以定點站立的方式覓食,覓食效率較低,但是能量的消耗也少。 繁殖時會與牛背鷺、小白鷺形成壯觀的鷺鷥棲,雛鳥在巢中非常吵雜。而夜鷺活動時間和白鷺相反,白天看守營巢處,夜間外出覓食。鷺鷥群營巢的搬遷,通常是夜鷺先行,過了3至5年後,其它白鷺才會大批遷入(陳炳煌及顏重威1977)。
幼魚頭部有不規則縱紋,成魚則消失,惟成魚面頰部具細緻花紋;體色多以橘黃至褐紅為主,體背側線上方有一個明顯的小白點,吻端則具一藍色斜紋。
分布區域
西北太平洋,由日本南部至香港,臺灣周邊海域亦有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