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質莖四稜,表面有細絨毛。體內富含水分,質地略軟。新莖自老莖基部萌出生長,莖基部觸地后容易發根。葉片已退化。花朵自莖近基部處生長,花冠5裂為海星形,花徑可達30公分。淺褐色花瓣有紅褐色細紋,花表面有細毛。中心咖啡色處為副花冠,花蕊於副花冠內。花朵在在陽光下散發腐肉臭味。一朵花僅一天壽命。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溫暖環境,日照不足莖細瘦癱軟不易開花。植株耐乾燥忌潮濕,介質乾才澆水。可以不必施用肥料。莖有發黑的病菌感染時,應切除以免全株受到感染。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澎湖、蘭嶼、綠島、馬祖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 葉林、海岸林、農田和菜園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敏捷,雄蝶常至山頂作領域占有,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 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在臺灣沒有近似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馬齒莧科的馬齒莧和車前草科的車前草,雌 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或附近雜物上,卵呈淺綠色球形,具十數條突起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佈滿棘刺 ,終齡幼蟲於寄主附近固定物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黃褐色,腹部具尖銳棘刺。
雄鳥的蠟膜裸露,前額亮黃綠色,漸進至後頸的深橄欖綠色,頦及喉亮黃色,上背深綠色,肩羽深綠色,在前端常帶紫紅色,小及中覆羽常全為紫紅色,但前端及中覆羽也可能為橄欖綠,大覆羽黑色,最內側則帶橄欖綠,在外緣則為檸檬黃的羽緣,三級飛羽深綠色,在最長的羽毛內側上有不同程度的黑色,次級飛羽黑色,在外側有檸檬黃羽緣,初級飛羽黑色,在第1至3支飛羽外緣有很窄的綠黃色羽緣,後背至腰及中央尾羽深綠色,尾呈楔形,外側尾羽黑色,在基部帶橄欖綠,羽尖帶灰綠。胸亮綠黃色帶有橙色,腹部為白色或淡皮黃色,脇灰橄欖綠。大腿有深橄欖綠的縱紋,尾下覆羽淡草黃色有寬的深橄欖縱紋,尾下黑色,末端有狹窄灰帶。翼下黑色。虹膜粉紅到紫色帶藍色的內圈。眼圈裸露部分很窄,呈藍灰色。蠟膜及喙基部亮藍色,喙尖較灰。腳紅至紫紅色。 雌鳥與雄鳥類似,但肩羽及覆羽無紫紅色。尾部尖端帶橄欖綠色。胸部綠色較暗且不帶任何橙色。 幼鳥與雌鳥的不同處在於覆羽的羽緣較圓,初級飛羽有較寬、發散的灰橄欖綠羽尖,以及更寬的尾末端帶。腹面的胸部為較暗及較深的綠色,腹部的白色部分帶有黃色。
棲地與習性
偏好闊葉林及混合林,自平地至中海拔森林皆有分布,台北盆地在都市內的公園及周邊丘陵森林內也很容易見到。性情羞怯隱密,通常靜靜的棲息在樹葉間,不太容易發現。多半單獨、成對或以數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也可以觀察到數十隻到上百隻的大群。冬季時會移棲到低海拔的地區。飛行時路徑呈直線,飛行快速,振翅為間歇式,可突然轉向。
體幹為略呈側扁的紡錘狀,吻端相對近似種類較為圓鈍,且不具唇鬚;體色多為灰黑或深褐,尾鰭比例比對較小。背鰭不具硬棘,軟條數32-37;臀鰭軟條數34-39,脊椎骨數60-69
分布區域
非洲西部及中部淡水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