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高2-4公尺,樹皮黑色。互生橢圓形革質葉,葉片小,長1-2公分、寬1-1.5公分,先端尖銳。葉色深綠至橄欖綠,新生嫩葉紅褐色,葉面有光澤。雌雄異株,壺形花開於葉腋,長0.2-0.3公分,開花期夏季。果實圓形,成熟時黑色,直徑約1公分,結果期秋至冬季。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環境,日照充足枝葉緻密且葉色美麗、層次變化豐富。具有耐旱性,盆栽種植觀察介質乾才澆水,露地栽培者可不必特意澆水。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生長緩慢,不適宜大幅度的修剪,日常修剪樹冠內的不良枝與過度長伸的徒長枝即可。如作整型樹或綠籬使用,則可輕度修剪枝稍以促進分枝。
本種為特有亞種僅產臺東蘭嶼,棲息環境為當地的熱帶雨林和海岸林。成蟲喜歡於午後和黃昏時段活動,也會在陰天時出來 活動,飛行活潑快速,停棲時翅膀合攏,常躲在葉片下,藉以躲避天敵攻擊。喜訪花吸蜜。本種至2006年才正式發現,2008 年才作為新亞種命名發表,為臺灣蝴蝶最新成員之一,當年發現時是三月,正是天氣開始轉暖,也是南風開始吹起的季節, 這是中文俗名的由來,在蘭嶼無近似種類,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3到10月間可見。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僅有豆科的蘭嶼魚藤,雌蝶將卵單顆或數顆產於寄 主的新葉間,並以透明膠質封閉隱藏,卵呈扁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不同齡期的幼蟲,會製作不同形式的蟲巢。終齡幼 蟲直接於巢內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防止水份入侵。
雌雄鳥體色略異。雄鳥整個頭部至前胸為黑褐色,體背為帶鏽赤色的欖褐色;尾羽暗褐色,中央一對及其它尾羽外瓣灰欖褐色;初級、次級飛羽及初級覆羽暗褐色,外緣欖褐色,三級飛羽及大、中、小覆羽欖褐色。胸及腹側為橙紅色,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為白色。 雌鳥頭部色澤較淡,腮、喉白色,有暗欖褐色的細軸斑,兩側各斑較寬,其餘與雄鳥相同。上喙暗褐色,下喙除尖端外黃色。跗蹠及趾淡黃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各地林緣、果園或近郊公園,常在有遮蔽處的地面或附近有樹林的開闊地覓食。遷移期常成大群,有時與其它鶇類混群。性機警。
體型修長流線並略呈側扁;幼魚階段具橫向紋路,但隨成長逐漸轉淡,體長超過15公分者,則具銀灰或銀白體色。口裂明顯,具明顯掠食性與食魚性,尾鰭下緣顏色較深。
分布區域
印度與緬甸境內之依洛瓦底江及其相關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