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多年生草本,株高5-20公分;莖匍匐,密集叢生,多分枝;單葉,互生,圓柱線形,長1-2公分,寬0.1-0.4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漸狹;單花,頂生,密被長柔毛;花果期為5-10月,花瓣紫紅色,5枚,寬倒卵形;雄蕊多數;花絲紫紅色,花藥黃色;蒴果黃色,卵球形,蓋裂,具光澤;種子黑褐色,具小瘤體。
栽培方式
毛馬齒莧耐旱性與耐貧瘠性高,栽培時對土壤要求不高,但以富含有機質的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性喜陽光充足且溫暖乾旱的環境。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另外澎湖也曾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熱帶季雨林等處活動,成蟲飛行快速,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在北部較罕見,主要是在高溫期,於山頂附近或溪流邊,偶爾可見,是否於北部繁殖,目前尚不明確。本種體型為粉蝶科中第二大,雄蝶前翅前緣具鋸齒狀構造,可能是求偶時,用來與同性爭鬥使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白花菜科的毛瓣蝴蝶木,在北部或許會取食魚木,尚待進一步證實,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嫩葉上,卵呈乳白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綠色體表密佈藍黑色小瘤突,於寄主植物的葉片表面化蛹,蛹為縊蛹,蛹外觀為淺綠色,具黃褐色條紋和黑色小斑點。
雌雄鳥同色。由額至後頭冠羽長,冠羽的前半栗褐色,其下方及後枕灰白色,由額向頭側延伸形成一條黑褐色紋。頰和耳羽淡黃白色,頸側灰白色,有一條黑色弧線由下喙基部,經喉側向上延伸至頸側。背、肩、腰和尾上覆羽一致為橄欖色,翼和尾羽暗褐色,羽緣欖灰色,尾羽有不明顯的橫紋。腮、喉黃白色,各羽羽軸黑色,胸以下灰白色,有些個體淡黃色,兩脇和尾下覆羽有栗褐色縱斑。喙黑色,跗蹠黃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高山海拔1,200至2,800m闊葉樹林和針、闊葉樹混合林的上層(Yen1990),常成小群約3至7隻在枝葉間活動,也會與其它同等大小的鳥類如綠背山雀、繡眼雀鶥、紅頭長尾山雀等混群活動。但混群的時間頗為短暫,不久又離群他往。其棲所的喜好依序為樹林、空曠疏林、果園、建築物和池塘(Leeetal.2005)。 多對親鳥共同組成一個群體,共用1巢,合作生殖,並共同防禦領域(Yuanetal.2004)。親鳥群的組成從3隻到8隻不等,而以4隻1群最為普遍(袁孝維、劉彥廷1998)。鳥群的結構既固定又緊密,在繁殖季的日常生活皆以鳥群為活動單位,然而在同群內的活動中,仍有兩兩成對在一起的現象,且在閒暇時會相互為對方梳理羽毛。 繁殖季鳥群活動的路線和夜宿地點十分固定,在一起覓食或樹間移動時,彼此皆以「吱、吱」的鳴叫聲作為聯繫的訊號,然而在雄鳥個體間存在著位階關係,通常由一特定的雄性個體,以高聲鳴唱來宣示領域,另1隻次階的雄鳥,只有等到高階的雄鳥不在附近時,才會以較小的音調鳴唱(袁孝維、劉彥廷1998)。如遇到別群的冠羽鳳鶥會發出警戒聲,並有驅趕的動作。休息時同群個體間有相互理羽和夜間共眠一處的現象。
體呈紡錘狀但略顯側扁,吻端圓鈍不具明顯之上下頷;眼睛比例小,個體多以特殊脈衝之電流進行定位、定向與溝通;體色多為銀白、蒼灰至灰綠。背鰭與臀鰭皆不具硬棘,軟條數分別為14-19及25-31
分布區域
甘比亞、剛果、塞內加爾國境內之淡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