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莖上長出密集的短氣生根,攀附岩壁或樹幹生長。對生葉片薄革質,葉片形狀因個體差異而有橢圓形至近披針型的變化。葉長4~8公分、寬1.5~4公分。葉脈明顯,葉緣鈍鋸齒較不明顯。聚繖花序4~7朵花,開花期於初夏。結果期秋季,蒴果粉紅色,成熟開裂露出由鮮紅色假種皮包覆的種子。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或半日照環境,斑葉品種在明亮的日照下葉色越發鮮明,綠葉的原生種則在半日照處葉色較為翠綠。較不耐旱,介質略乾就要澆水,如果作為攀壁植物使用,則可以經常於莖葉上噴水,可以促進生長。肥料每季施用一次綜合性長效肥。枝條長伸後容易凌亂,可以不定期修剪以維持美觀,剪下的枝條可以作為繁殖使用。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綠島和蘭嶼也有記錄,但是否有常駐族群,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風林、熱帶雨林、落葉闊葉林、海岸林和竹林等處活動,飛行緩慢,會訪花吸蜜,雄蝶喜於潮溼區域吸水。本種是臺灣產蝴蝶中,唯一在後翅尾狀突起內有紅斑的種類,所以在本島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冬季常以蛹態休眠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馬兜鈴科的港口馬兜鈴、臺灣馬兜鈴、瓜葉馬兜鈴、大葉馬兜鈴和蜂窩馬兜鈴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或附近植物、石塊上,卵為橙紅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外形有肉棘狀突起,臭角為橙紅色。蛹為縊蛹,外形具突稜及板狀突起有保護作用。
害蟲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粉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咸豐草
作物學名: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
作物科別:菊科
雌雄鳥同色。由額至後頭冠羽長,冠羽的前半栗褐色,其下方及後枕灰白色,由額向頭側延伸形成一條黑褐色紋。頰和耳羽淡黃白色,頸側灰白色,有一條黑色弧線由下喙基部,經喉側向上延伸至頸側。背、肩、腰和尾上覆羽一致為橄欖色,翼和尾羽暗褐色,羽緣欖灰色,尾羽有不明顯的橫紋。腮、喉黃白色,各羽羽軸黑色,胸以下灰白色,有些個體淡黃色,兩脇和尾下覆羽有栗褐色縱斑。喙黑色,跗蹠黃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高山海拔1,200至2,800m闊葉樹林和針、闊葉樹混合林的上層(Yen1990),常成小群約3至7隻在枝葉間活動,也會與其它同等大小的鳥類如綠背山雀、繡眼雀鶥、紅頭長尾山雀等混群活動。但混群的時間頗為短暫,不久又離群他往。其棲所的喜好依序為樹林、空曠疏林、果園、建築物和池塘(Leeetal.2005)。 多對親鳥共同組成一個群體,共用1巢,合作生殖,並共同防禦領域(Yuanetal.2004)。親鳥群的組成從3隻到8隻不等,而以4隻1群最為普遍(袁孝維、劉彥廷1998)。鳥群的結構既固定又緊密,在繁殖季的日常生活皆以鳥群為活動單位,然而在同群內的活動中,仍有兩兩成對在一起的現象,且在閒暇時會相互為對方梳理羽毛。 繁殖季鳥群活動的路線和夜宿地點十分固定,在一起覓食或樹間移動時,彼此皆以「吱、吱」的鳴叫聲作為聯繫的訊號,然而在雄鳥個體間存在著位階關係,通常由一特定的雄性個體,以高聲鳴唱來宣示領域,另1隻次階的雄鳥,只有等到高階的雄鳥不在附近時,才會以較小的音調鳴唱(袁孝維、劉彥廷1998)。如遇到別群的冠羽鳳鶥會發出警戒聲,並有驅趕的動作。休息時同群個體間有相互理羽和夜間共眠一處的現象。
體略呈縱扁,具寬闊之背鰭、胸鰭與延長尾鰭,依不同採捕區域、個體差異與顏色表現分型;喜好棲息於具泥質環境,忌強光,繁殖時會挖掘深度超過1公尺之洞穴,以利交配、產卵及護幼
分布區域
南美洲Paraíba do Sul河流域,主要以巴西境內里約熱內盧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