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高20~30公分。根莖多肉質,橫生於地面或土中。葉柄有毛,葉片有疏毛。歪斜的心形葉變化多端有圓形、橢圓形、掌狀淺裂、掌狀深裂等。葉色由褐、綠、白、銀、粉紅、紅色的色斑變化組成,甚至有全葉紅色的品種。葉片正反面葉脈凸出,葉緣有鋸齒。葉片長成長寬可達20㎝以上。聚繖花序自葉腋伸出,雌雄異花,花粉紅色或白色,雄花花瓣4枚,中心有聚成團狀的雄蕊,雌花有三角翼狀的子房,花中有分岔扭曲的柱頭。花徑約3㎝。
栽培方式
適合半日照溫暖環境,室內栽培使用燈光輔助照明亦可正常生長,喜好高濕度環境,乾燥易讓葉片乾枯萎縮。介質略乾就澆水,於葉片噴水或將植株種於玻璃缸內保持濕度,對生長有很大的幫助。介質使用一般培養土即可。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幼株隔週施用一次液體觀葉植物用肥料可促進生長。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彭佳嶼、龜山島、東沙島、蘭嶼、綠島、澎湖群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任何有禾草生長的場所,包含林緣、草原、濕地、溪流邊和稻田等處的草叢活動,飛行活潑敏捷,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會訪花吸蜜吸水。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小稻弄蝶,本種前翅背面中室端常有白斑,而小稻弄蝶則無,兩者區分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柳葉箬、巴拉草、舖地黍、大黍、兩耳草、象草、巴拉草、牧地狼尾草、蒺藜草、棕葉狗尾草、稻、毛馬唐和茭白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為米黃色半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於寄主葉片製作筒狀蟲巢。終齡幼蟲化蛹離開蟲巢至葉背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佈滿於葉背防止水份入侵。
害蟲學名:Phenacoccus solenopsis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粉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洛神葵
作物學名:Hibiscus sabdariffa
作物科別:錦葵科
體長約25cm,雌雄鳥的羽色略有不同。雄鳥喙鉛色,虹膜白色,頭、頸、上胸及翼為黑色,其餘部分皆為鮮朱紅色,腳鉛色。雌鳥的羽色類似雄鳥,但胸及腹雜有白色羽毛及黑色縱斑。亞成鳥的頭、頸、上胸及翼為暗褐色,背、尾羽及尾下覆羽暗紅色,胸至腹部污白色,雜有暗褐色縱斑。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低海拔山區,喜愛在闊葉林內活動,大多單獨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