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茉莉開花的時間都是在傍晚,是一般人家煮晚飯的時間,所以稱為「煮飯花」,而過去的女性,在沒有化妝品情形下,會採用其花瓣汁液來塗抹,亦稱為「胭脂花」,甚至其種子中富含胚乳,乾燥後變成白粉狀,據說可拿來敷臉,因此又有「白粉花」之稱,不過其根和種子有毒,還是慎為使用為宜。白天看到紫茉莉是為其花萼,下垂,萼管為圓柱形,前端為喇叭狀,花色以紫紅色系為多,故稱為"紫茉莉",還有黃、白,甚至雙色或多色相雜等,到了傍晚才會開花,有清香。
栽培方式
紫茉莉生長適溫為22-30℃,適合在全日照到半日照環境生長,但太過遮蔭會造成植株軟弱。其地下部具有紡錘形塊根,可略耐旱,不耐積水,對土壤的選擇不嚴苛,栽培初期可用緩效性肥料,之後花期增加磷鉀肥。紫茉莉在台灣風土適應性好,甚至可像"野花"般在公園角落、街坊巷弄等路邊花壇恣意生長,除冬天生長勢弱外,其他季節都能陸續開花。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澎湖、綠島和小琉球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等處活動,飛行緩慢,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植物的汁液。本種在冬天會群體遷徙至臺灣南部及東南部,在避風的山谷作集體越冬的現象。本種是臺灣產紫斑蝶中,前翅背面唯一具有藍白色桿狀紋,也是現存種中體型最大者,所以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桑科的榕樹、大葉赤榕、雀榕、白肉榕、薜荔和垂榕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新芽或幼葉上,卵呈淡黃白色砲彈形,表面有淺凹陷和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有四對肉質長突起,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為水銀或青銅色具強烈的金屬光澤。
雌雄鳥同色。自額至後頭黑色有閃亮光澤,過眼線白色,由眼先,眼周圍至耳羽,並延長至頭後。背、肩、喉、胸及頸帶褐色的石板灰色。腮、眼下及頰黑色,腰、尾上覆羽栗褐色。翼上覆羽黑色,初級飛羽黑色,外瓣基部灰白色。尾羽黑褐色,除中央二對外,各羽末端灰白色。腹、尾下覆羽淡栗褐色。喙黑色,跗蹠肉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海拔 1,000 至 2,400 m 的闊葉樹林和針、闊葉混合林,也會在人工林活動。一般都單獨活動,有時也見3至5隻小群穿梭於枝椏間,或在樹枝上跳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