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高60~90公分,方形的莖、色紫黑。卵形葉對生,葉表面光滑濃綠、葉背紫紅色。穗狀花序開放在枝條頂端。淺紫至深紫花色十分醒目,花朵上散佈紫色斑點。
栽培方式
喜好半日照環境,耐陰性尚可。全日照植株較為矮小、葉色深。盛夏期間應防強烈日光直接照射,防止葉片產生灼傷。喜好排水良好質土,但不耐旱,植株一旦輕微凋萎即應充份給水。為短日植物,入秋後進入花期直至隔年春天。但植株不耐嚴寒,尤在北部栽植,應注意寒流期間的保溫或移至避風處,否則植株會大量落花、發生生長停滯。生長期應每月施肥一次,並於花後修剪控制株高外,也可促進分枝,有利於開花的表現。或配合換盆作業,讓其充份生長。
本種為外來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綠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複眼呈紅色,喜歡於黃昏時段活動直到深夜,平常躲於樹林或蕉園中,飛行活潑快速,停棲時翅膀合攏。成蟲訪花吸蜜,但主要是蕉科植物的花。蕉弄蝶在進入臺灣後,是本島體型最大的弄蝶,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蕉科的台灣芭蕉、香蕉和烹調蕉等,因香蕉為重要經濟作物,所以牠們成為農業害蟲。雌蝶將卵單產或聚產於寄主葉片上,卵剛產為黃色,發育時轉為紅色呈半球狀,上有二十幾條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於寄主表面將葉片捲成似雪茄狀蟲巢。三齡蟲開始體表覆滿終粉狀蠟質代謝物,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佈滿於蛹面和巢內,防止水份入侵。。
雌雄鳥異型。雄鳥體型較大,繁殖羽頭部茶褐色,頸部紫黑色,頸側白色部分向上延伸至後頸,向下接到胸部,體背、肩、腋灰白色,密佈許多暗褐色細紋,外側肩羽黑色有白邊,為細長柳葉狀,翼鏡銅綠色,尾褐色、中央一對特別長,胸白色,尾下覆羽黑色。雌鳥頭頂和頸背褐色,頸部淡灰黃色,有深色細斑,翼鏡褐色。眼黑色,喙鉛灰色,跗蹠及趾灰色。
棲地與習性
生活在淡水沼澤地、湖泊、河川、河口及海邊,具有群聚性,常與其它鴨類如小水鴨、琵嘴鴨等棲息在一起。 覓食時會頭下尾上,將上半身潛入水中,在水中採食,其長頸非常適合攝取水下的食物,也會在陸地上覓食。飛行路線呈直線,連續振翅的頻度較其它鴨類低。
體型與Corydoras屬中多數種類相似,惟本種身型相對較短且體高明顯,另呈白色且明顯延長之背鰭前緣高聳醒目,體側縱向之平行紋路或有中斷,但與近似種類相較多顯稀疏;胸鰭無顏色與花紋,尾鰭則具黑白相間之環紋
分布區域
南美洲巴西境內之普魯斯河(Rio Purus)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