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與主幹壯碩,原產地巨木的樹胸圍可超過30公尺,樹齡可超過千年。原產地旱季落葉休眠,台灣則在冬季有落葉現象。掌狀複葉,橢圓形小葉5枚,葉長10-12公分。白色花下垂,有長柄。夜間開花,花具有特殊氣味藉以吸引蝙蝠授粉,花瓣反捲,雄蕊發達形似粉撲。果實形大小與形狀類似橄欖球,長15-20公分,外表有土黃色絨毛。破開裡面有白色保麗龍狀的果肉。種子腎形,質地堅硬。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環境,根系忌積水潮濕。樹根、樹幹容易膨大,種植必須預留足夠的植穴與生長空間。耐旱能力強,露地種植不必特意澆水。種植初期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可促進生長。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綠島、澎湖群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出現於都市庭園、校園、公園、路旁,亦常見於闊葉林林緣等場所,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會訪花吸蜜吸水。本種後翅腹面黑色斑點的數量,會隨季節而增減,高溫期較多;而低溫期有些個體會僅有一枚黑斑,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棕櫚科的山棕、黃藤、台灣海棗、蒲葵、黃椰子和觀音棕竹等,因很多棕櫚科為園藝植物,所以雌蝶常會進入住宅的植株上產卵,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紅色半球狀,上有十數條縱稜,外形宛若糕點,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於寄主表面將葉片反摺成蟲巢。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佈滿於蛹面和巢內,防止水份入侵。
雌雄鳥同型。由前額至後頸暗欖褐色,中央有一縱向的黃綠色線紋,有時不明顯,背、肩羽、腰、尾上覆羽欖綠色,尾羽欖綠色,羽緣黃綠色。眉斑淡黃色,過眼線暗褐色。翼的覆羽欖綠色,但大、中覆羽羽端鮮黃色羽緣,形成兩條顯著的翼帶。飛羽褐色,羽緣鮮黃色,換羽時羽端白色。體腹面自腮、喉至尾下覆羽黃白色。喙暗褐色,下喙基部橙黃色。跗蹠及趾黃褐色。
棲地與習性
喜棲息於樹林及灌木叢等環境,常單獨活動於中、上層枝梢間跳躍覓食,並不 時發出尖細叫聲。食性:以細枝間的小型昆蟲及其幼蟲為食,尤好採食蚜蟲。
澳洲與新幾內亞產小型塘鱧,多以靜止姿態躲藏或緩慢活動於隱蔽處;雄性個體成熟時,額端隆起且面頰、下腹與各鰭基部呈鮮紅色,背鰭邊緣則為藍黑相間;背鰭硬棘數7,軟條數8-9;臀鰭硬棘數1,軟條數10-12
分布區域
新幾內亞南部、澳大利亞北部及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