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自香港引進台灣栽培,花形似白鶴,因而得名。花後結長橢圓形蒴果,但在台灣罕見結果。株高100~200公分,嫩枝綠色如草本,附有細毛。基部老枝木質化呈灰白色。對生葉片,葉色黃綠、質地薄嫩。花著生於枝梢或葉腋。
栽培方式
喜好全日照至半日照環境,光線不足植株生長過於柔弱。介質使用一般壤土為宜,市售培養土保水力不足,容易使白鶴靈芝草在夏季出現葉片萎軟、下葉黃化的缺水現象。介質略乾或葉片有軟弱現象就澆水。肥料每季施用一次有機肥即可。如植株生長過高,可於冬末春初,枝條萌新芽生長前進行強剪。適合1尺盆徑以上的盆缽種植,或直接種植於地面,以叢植或列植作為綠籬的應用方式都適合。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彭佳嶼、基隆嶼、龜山島、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馬祖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農田和菜園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敏捷,雄蝶常在寄主附近作領域占有,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早期都市中常有荒地或菜園,所以處處可見,現在就要郊區才容易看到,在臺灣沒有近似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旋花科、錦葵科、菊和莧科等,雌蝶將卵單產或聚產於寄主葉片或附近植物、土石或落葉上,卵呈黃色球形,具十條左右凸起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終齡幼蟲於寄主附近固定物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黃褐色,腹部具尖銳棘刺。
頭頂、頸側、頰、前頸和上胸為紅褐色;翼上覆羽和飛羽橄欖褐色,翼上的白色橫斑紋僅分布在飛羽的內翼和少數覆羽上,此白色橫斑紋在翼折疊時無法看見;喉白色;腹以下至尾下覆羽為黑白相間之橫斑;虹膜紅色至橘紅色(未成年鳥暗褐色)。喙鉛灰色;跗蹠和趾鉛青色。 未成年鳥暗橄欖褐色,頭和頸兩側的煙灰色更濃,肩羽和翼上覆羽有稀疏的黑色和白色橫條紋。幼鳥的背面灰黑色,腹面煙灰色,胸和腹具白色橫斑紋。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海拔700公尺以下的森林邊緣的底層、竹林、灌叢、高草、溪流岸邊低地,也生活在稻田、芋田和紅樹林中。白天隱藏在草叢中,多在晨昏活動,常單獨行動。行走時腳高抬,尾豎起上下翹動。遇有危險迅速躍飛上樹或遁入水中逃逸。
本種為南美產小型脂鯉,具類似特徵之近似種類共有至少3種,本種相對其他兩種,雖同樣具有紅色吻端,但主要紅色部位偏向額端與眼睛周圍,且尾鰭上下緣之黑白相間色帶相對寬闊,尾柄處之黑色縱線,亦多有向前延伸至腹鰭對應位置
分布區域
於南美洲亞馬遜河上游,包括尼格羅河與普魯斯河等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