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株被有綿密的絨毛。莖直立,株高約20~50㎝。互生橢圓形葉片有羽狀深缺刻,亦有淺缺刻的品種。總狀花序自莖端伸出,每朵花其實是頭狀花序,外圍舌狀花較稀疏,中央管狀花發達。花徑約1㎝。
栽培方式
喜好充足日照,日照越強,葉片上的銀白色棉毛會越厚,使葉片看起來更潔白美觀。植株略具耐旱性,可待介質乾才澆水。建議水不要澆到植株上,以免葉片沾濕影響美觀。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夏季高溫期生長較衰弱,可移到不淋雨的位置養護,即可簡單度夏。栽培過一兩年後植株會老化而生長不良,可剪下新枝扦插成活後重新種植。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綠島和蘭嶼也有記錄,但是否有常駐族群,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風林、熱帶雨林、落葉闊葉林、海岸林和竹林等處活動,飛行緩慢,會訪花吸蜜,雄蝶喜於潮溼區域吸水。本種是臺灣產蝴蝶中,唯一在後翅尾狀突起內有紅斑的種類,所以在本島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冬季常以蛹態休眠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馬兜鈴科的港口馬兜鈴、臺灣馬兜鈴、瓜葉馬兜鈴、大葉馬兜鈴和蜂窩馬兜鈴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或附近植物、石塊上,卵為橙紅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外形有肉棘狀突起,臭角為橙紅色。蛹為縊蛹,外形具突稜及板狀突起有保護作用。
雌雄鳥同色。成鳥的頭頂、枕、背為一致的黑色,新換羽色會有很窄的羽緣,前額、眼先及過眼線褐色,與黑色頭頂稍呈對比,眼周黑色,耳羽黑褐色至枕及頸側顏色轉深。白色的腰帶與周圍對比強烈,白腰上常可看到深色的矢狀縱紋。白色喉斑達下喉部、嘴角及耳羽,喉部以下的腹面為深黑色,喉斑與胸部界線分明,尾下覆羽與腹部為同樣的深黑色,腹面新換羽毛帶有很窄的灰白色羽緣。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黑褐色,羽毛外側較黑,外側初級飛羽顏色較深,次級飛羽的羽尖顏色較淡,覆羽顏色比飛羽較深較黑,覆羽前緣黑褐色有淡灰色的羽緣。大覆羽羽色比上方顏色淡且較灰,中覆羽及小覆羽黑色,外側初級飛羽比其它的部分顏色深,大覆羽及中覆羽常有白色羽緣,以及較深色近末端帶。尾羽黑褐色,張開時外側羽軸較中央尾羽顏色淡,尾下顏色較灰。 幼鳥與成鳥的新換羽類似,但羽毛常帶有羽緣。
棲地與習性
常於海拔2,100公尺以下的都市、鄉村及農地上空活動,利用屋簷或橋樑下方築巢,築巢的位置幾乎都在鄉、鎮、都市人工建築的地方。常常在都市、鄉村及農地上空成群的盤旋,有時在高海拔的山谷地區也可發現蹤跡。飛行時白腰十分明顯,雙翼狹長有力,適於高速飛行,飛行時雙翼平伸不內收,可連續飛行很久;雙翼奮力鼓動時,身體會左右偏斜,像是跌跌撞撞一般。 腳細小而軟弱無力,無法用來站立及支持體重,因此不在地面行走活動,而用爪來吊掛牆壁或岩壁上。因落地後即無法起飛,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在空中進行,需要飲水時會低空快速掠過輕點平靜的水面。 求偶期在空中相互追逐鳴叫,交配也在空中進行,夜晚才回到巢中棲息。常與燕科鳥類同時出現,但本種通常在較高的空中飛行。當空氣濕度增加就快要下雨時,空中的昆蟲飛得既低且密集,此時會出現雨燕群聚覓食的現象,彷彿預測快要下雨了,
南美產小型脂鯉,體略呈側扁;全身殷紅,胸鰭後方具一橫向黑斑,背鰭與臀鰭末端則具黑色邊緣。目前則有短身、叉尾或長尾等特徵之水族品系。
分布區域
原產於南美洲之巴西、阿根廷、巴拉圭與烏拉圭等國境內之巴拉圭河與亞馬遜河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