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草本,株高80~150公分。莖直立多分枝,莖幹基部略微木質化,全株密佈粘質細毛,摸起來有粘膩感。披針形或長橢圓形單葉,互生具有波浪緣。複總狀花序或總狀花序於枝條頂端開放,杯狀或鐘狀花萼;漏斗狀花冠看似星形花。小花自花莖下方逐漸向上開放。花後會結果,果實為卵球形蒴果,含大量細小種子。
栽培方式
喜好溫暖氣候、耐旱性佳根部忌潮濕或積水;不耐寒,為春夏季的草花。栽培介質質應以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之壤土或砂質壤土排水良好為佳。日照應充足,以全日照至半日照為佳,日照一旦不足,除植株徒長外,花色變淡開花不良或致不開花。盆花栽培時以5吋盆栽1株為宜;花壇株距以30~50公分為佳。給水勿過度潮濕,以盆土如不乾不澆,給水時力求澆透為原則。梅雨季需注意排水,根部積水易腐爛死亡。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和綠島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都市林等外緣處活動,飛行緩慢,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由於食性廣、環境耐受能力強,所以非常普遍,連公園、校園或一般私人庭院,都有機會觀察到,臺灣產同屬十四種中,本種背面三條白色斑紋最為狹窄,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大麻科、榆科、大戟科、豆科、馬鞭草科、使君子和蕁麻科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末端,卵呈綠色球形,具六角形凹陷並布滿細刺,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身上有四對長棘刺,於葉片下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淺黃褐色狀具金色光澤,似捲曲的枯葉。
雌雄鳥同色。額和頭頂栗赤色,眼先和喉淡鮮黃色,體背面、翼覆羽和尾羽欖褐色。飛羽欖褐色,內瓣暗褐色。體腹面一致欖黃色,喉和頸有褐色細縱斑。喙暗褐色,跗蹠黃褐色。
棲地與習性
自平地丘陵地帶至海拔2,500m高山的森林底層和叢藪都可見其蹤跡(Yen1990),但性羞怯,多隱藏於濃密的草叢裡,觀察不易。常見與其它小鳥如繡眼雀鶥、紅頭長尾山雀等混群活動。
體略呈縱扁,具寬闊之背鰭、胸鰭與延長尾鰭,依不同採捕區域、個體差異與顏色表現分型;喜好棲息於具泥質環境,忌強光,繁殖時會挖掘深度超過1公尺之洞穴,以利交配、產卵及護幼
分布區域
南美洲Paraíba do Sul河流域,主要以巴西境內里約熱內盧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