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莕菜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細長線形球莖,固定在水面下的泥土裡,葉漂浮於水面上,卵狀心形至圓形,有一缺口,花冠裂片白色,花瓣緣絲狀,離水面開花,近花中心部分黃色,花形特殊細緻,花是從葉子和莖的末端長出的,如果把葉子單獨摘下,只有一片葉子也可以開花,故稱為「一葉蓮」,花市常應用透明水晶碗來種植,更顯清麗脫俗。同屬植物有小莕菜、黃莕菜等,能開小巧花朵,且在一般居家空間就可栽培,是為喜愛水生植物人士的新寵。
栽培方式
為水生植物,性喜溫暖,可種於池塘、玻璃容器等來欣賞其姿態,需充分接受日照,生育較能旺盛,印度莕菜葉片浮於水面,莖可達7-20公分,花白色,5-6瓣居多,花瓣相較於小莕菜及龍骨瓣莕菜更大而狹長,姿態優雅,適宜觀賞,生性強健,栽培容易,花期以4-12月為主,冬季較不耐寒。其成熟葉下面有生長芽點,只要一片葉子就可長出根,但之後要在水盆中放入泥土,讓它的根深入泥土中。
本種為臺灣舉世聞名的特有種,也是保育類蝴蝶,屬於第三類「其他應保護野生動物」,主要產於中央山脈中海 拔山地,春、秋季部份個體會降遷出現在低海拔山區。棲息於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和常綠硬葉林, 飛行緩慢,會訪花吸蜜,偏好白色系的花朵如冇骨消和大頭茶等。
生活史
本種為一世代蝶種,冬季以不休眠休的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馬兜鈴科的臺灣馬兜鈴和大葉 馬兜鈴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表面或背面,卵為淡黃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外形有肉棘狀突起 ,臭角為橙黃色。蛹為縊蛹,外形具突稜及板狀突起有保護作用。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相異。繁殖羽喙基、額白色,頭上至後頸紅褐色,帶有黑色軸斑,眉斑淡紅褐色,過眼線暗紅褐色。顏面、頸栗紅色,羽尖白色。肩羽、背黑色,羽緣栗色、羽尖灰白色,腰灰白羽緣黑色,尾上覆羽白色有黑色橫帶及褐斑。翼上覆羽灰褐色有黑色羽軸及淡灰色羽緣,大覆羽尖白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內緣灰褐,羽軸白色,次級飛羽暗褐色外緣有白色細邊,三級飛羽暗褐色及紅褐色。尾羽灰褐色,中央一對尾羽褐色帶白色細邊。腹面的胸、腹部一致栗紅色。 非繁殖季有白色眉斑,頰及前頸白色,頭側、頸及上胸有灰褐色斑,體背灰褐色,羽軸及基部黑褐色,尾上覆羽白色有黑斑,腹部白色。眼褐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色。
棲地與習性
出現在海岸沼澤、濕地及鹽田。成小群或大群與它種鷸混棲,常在淺水間活動,覓食時動作優雅,以喙啄取泥沙表面,或探索軟泥中的獵物,捕獲後清洗食用。
體長,稍呈圓筒形,尾柄側扁。頭稍尖,吻鈍而突出,口稍下位。鬚2對,吻鬚較短,頜鬚末端超過眼後緣。背鰭起點前有一向前平臥的倒刺,隱埋於皮膚內,有人稱之為〝倒刺鲃〞;背鰭無硬刺。體被大圓鱗,側鱗基底具黑斑。體背部茶黃色,腹部灰白,背鰭邊緣黑色,其他各鰭橙紅色。臺灣溪流中之大型鯉科魚類,亦為休閒垂釣對象。
分布區域
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中大型河川中,如曾文溪、高屏溪、卑南溪、秀姑巒溪、花蓮溪等;惟目前多有因人為活動造成之擴散,目前在西部與北部溪流亦偶可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