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的「射」是個破音字,要讀做「葉」,修長的葉片呈扇型分佈生長,植株挺拔,就連花梗也是細細長長的,有著橘色紅斑點的花朵,花雖不大,壽命不長,但可接續開花,整個夏天都可看見陸續開花,果實成熟為球形,黑色有光澤,也具觀賞價值。
栽培方式
屬於多年生草本,株高50~100公分,根狀莖橫走,略呈結節狀,性喜溫暖氣候和陽光充足的環境。性耐旱,耐寒,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人工栽培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為佳,另土壤反應以中性或微鹼性為宜。花壇種植可預留空間,地下走莖可蔓延生長,會有新苗生成,最後會成叢生狀。
本種為特有亞種僅產臺東蘭嶼,棲息環境為當地的熱帶雨林和海岸林。成蟲喜歡於午後和黃昏時段活動,也會在陰天時出來 活動,飛行活潑快速,停棲時翅膀合攏,常躲在葉片下,藉以躲避天敵攻擊。喜訪花吸蜜。本種至2006年才正式發現,2008 年才作為新亞種命名發表,為臺灣蝴蝶最新成員之一,當年發現時是三月,正是天氣開始轉暖,也是南風開始吹起的季節, 這是中文俗名的由來,在蘭嶼無近似種類,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3到10月間可見。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僅有豆科的蘭嶼魚藤,雌蝶將卵單顆或數顆產於寄 主的新葉間,並以透明膠質封閉隱藏,卵呈扁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不同齡期的幼蟲,會製作不同形式的蟲巢。終齡幼 蟲直接於巢內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防止水份入侵。
雌雄鳥體色略有差異。雄鳥頭部暗灰褐色,體背面一致為略帶鏽色的灰欖褐色;尾羽石板黑色,外側兩對尾羽末端有白色斑塊;飛羽暗褐色,次級及初級飛羽外緣鼠灰色,內側的次級飛羽外緣近基部為帶鏽色的欖褐色;小覆羽亦為帶鏽色的欖褐色;大、中覆羽暗褐色,羽端鼠灰色;初級覆羽暗褐色,外緣鼠灰色;體腹面的喉暗灰褐色,胸及兩脇淡灰褐色,腹部中央白色,尾下覆羽白色,各羽羽緣欖褐色。 雌鳥頭上不帶灰色,眼先、耳羽灰褐色,腮、喉白色,有褐色小軸斑,體側及胸部淡灰褐色,其餘與雄鳥相同。上喙褐色,下喙黃褐色,先端淡褐。跗蹠及趾淡黃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低海拔的天然林中,或公園、果園等較開闊的環境,尤其是結果實的樹木、灌木等處。 常成小群活動,遷移期有時聚成大群。性隱密機警,一有動靜即飛入遠處林中。在地面站姿抬頭挺胸,常在林下翻動落葉找尋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