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高5-12公尺,灰褐色樹皮厚實,有縱裂紋。對生橢圓形厚革質葉片,長8-16公分、寬4-8公分,葉端圓鈍或微凹。葉面翠綠有光澤。總狀花序或複總狀花序呈圓錐花序,花柄白色,花7-11朵,白色花瓣皎潔美麗,有許多黃色雄蕊,雌蕊柱頭盾形,下有橘黃色的圓形子房。果實圓形,直徑2.5-3公分。開花期春至夏季,結果期夏至秋季。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環境,是濱海樹種,枝葉耐強風吹襲,根系健旺抓地力強,能耐旱耐鹽鹼。一般露地栽培不須人工澆水。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可以促進生長。因為大型且厚實的葉片聚生在枝條末端,有時候會造成小枝下垂的現象,可以酌加修剪以維持美觀。
本種為特有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床或樹冠活動,飛行活潑快速,雄蝶常 飛至溼地吸水,具明顯領域性,成蟲不訪花吸蜜,喜歡吸食動腐果和樹液等。在臺灣類似的種類是窄帶翠蛺蝶, 該種後翅中央白帶明顯狹窄,本種較寬,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一世代蝶種,低溫期以非休眠幼蟲越冬。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有殼斗科的青剛櫟、錐果櫟和三斗 石櫟,以及大戟科的粗糠柴,雌蝶將卵聚產於寄主葉片,卵呈綠色半球形,上有末端呈水滴狀的長棘刺,幼蟲齡期 共有八~十齡不等,終齡幼蟲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綠色,上有一個銀色橫帶及數枚銀色斑點。
體長約25cm,雌雄鳥的羽色略有不同。雄鳥喙鉛色,虹膜白色,頭、頸、上胸及翼為黑色,其餘部分皆為鮮朱紅色,腳鉛色。雌鳥的羽色類似雄鳥,但胸及腹雜有白色羽毛及黑色縱斑。亞成鳥的頭、頸、上胸及翼為暗褐色,背、尾羽及尾下覆羽暗紅色,胸至腹部污白色,雜有暗褐色縱斑。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低海拔山區,喜愛在闊葉林內活動,大多單獨出現。
體型修長流線並略呈側扁;幼魚階段具橫向紋路,但隨成長逐漸轉淡,體長超過15公分者,則具銀灰或銀白體色。口裂明顯,具明顯掠食性與食魚性,尾鰭下緣顏色較深。
分布區域
印度與緬甸境內之依洛瓦底江及其相關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