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鄧伯花的花冠為橘黃色,花為筒狀鐘型,花筒中心為黑褐色,就像是黑色的眼珠般有精神,因屬鄧伯花屬,所以稱"黑眼鄧伯花或是黑眼花",另有同屬不同種的親戚"白眼花、黃眼花",最主要是花筒中心的顏色不同。黑眼鄧伯花的攀爬性很強,栽培處應設立棚架或是牆垣供其攀緣,盆栽則需設立支柱或繫繩線供其攀緣,每年春末到秋天會開花不斷。
栽培方式
黑眼鄧伯花對栽培土質不拘,但以疏鬆肥沃之砂質壤土最佳,排水需良好,適溫20~28℃,屬陽性植物,栽培處全日照,至少要60~70%的光度,日照充足生育才會旺盛,蔭蔽處易徒長柔弱,開花疏少或不易開花。土壤常保濕潤有利生長,但忌積水不退,夏季高溫乾旱的需充分補給水分,每20~30天薄施花肥一次,注意氮肥不要過多,否則葉片生長繁茂,反而不利開花。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綠島和馬祖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內和林緣等處活動, 飛行活潑快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樹液和腐果等。本種後翅腹面眼紋分裂,近似種中只有長紋黛眼蝶相同,但 該種腹面靠近翅基,有一連貫前、後翅的白色條紋,不是波紋黛眼蝶的數條波紋,在辨識上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五節芒、開卡蘆和李氏禾等,雌 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背,卵呈黃白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外觀顏色變異頗大,由綠色、半綠半褐到紅 褐色等非常多樣,終齡幼蟲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有綠和褐色兩型。
喙黑色,虹膜暗褐色,頭上、臉、後頸、雙翼、尾上覆羽及尾羽為黑色具藍色光澤,尾羽尖端突出,背及腰為灰白色至黑褐色的漸層,雙翼形狀狹長,喉灰白色,與胸及臉間無截然分界,胸及腹為黑褐色,尾下覆羽白色,腳短且為紅褐色。
棲地與習性
大多出現於台灣山區的中低海拔森林,但由於多半在空中掠食昆蟲,因此除了森林以外,其它棲地類型亦可能出現。大多成群出現,有時會與其它種類的雨燕或燕子混群覓食。
體型與Corydoras屬中多數種類相似,惟本種身型相對較短且體高明顯,另呈白色且明顯延長之背鰭前緣高聳醒目,體側縱向之平行紋路或有中斷,但與近似種類相較多顯稀疏;胸鰭無顏色與花紋,尾鰭則具黑白相間之環紋
分布區域
南美洲巴西境內之普魯斯河(Rio Purus)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