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攀緣性草本,莖多分枝,略被毛;三出複葉,互生,頂小葉寬卵形,長6-7公分,寬5-6公分,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鈍形,全緣;總狀花序,腋生;花萼鐘形,4裂;蝶形花淡紫紅色;翼瓣與龍骨瓣合生;莢果扁平,長橢圓形,具長喙;種子灰褐色,卵圓形。
栽培方式
喜高光,從播種到採收約150天左右。鵲豆苗生出4-6葉,即可移植栽培;2個月可施肥一次,成長後需搭棚架供枝條攀爬。在北部地區播種適期以 4- 10 月,而中南部地區則以 3 -10 月為主,避免在颱風和梅雨繼節時播種,耐旱性及耐陰性佳,不耐溼,因此,在夏季栽種時應注意排水的問題。栽培土質以砂質土壤為佳,排水、日照需良好。 生長適溫在20-30℃間。 播種到開花期所需時間因品種不同而異,若枝葉生長茂盛,則需減少氮肥,以便利開花結莢。園藝種鵲豆品系多種,白花鵲豆(俗稱白肉豆)多屬藥用栽培,野生植株並不多見,另有紅運、綠莢鵲豆。
本種為特有亞種,也是保育類蝴蝶,屬於第一類「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產於本島中部以北的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緣活動,飛行快速敏捷,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因成蟲容易受腐果引誘,早期曾被商業性大量採集,再加上原有棲地被開墾及開發,現今分布範圍已逐漸縮小,數量上也驟降。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一世代蝶種,低溫期以休眠的幼蟲形態越冬。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只有大麻科的沙朴,雌蝶將卵單產或聚產於寄主葉上,卵呈綠色球形上有微凸的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七齡,幼蟲為綠色,冬天時沙朴落葉,幼蟲蛻皮成褐色進入落葉堆越冬,終齡幼蟲翠綠色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像寄主的綠色葉片。
台灣繁殖的A.g.wattonsi亞種為小型雲雀,有中等長度的細喙,尾短,小而上聳的羽冠。頭頂及背面黃褐色,頭上有三條黑褐色縱帶,背上有濃密的黑褐色縱紋。翼黑褐色或暗灰褐色,翼上覆羽及三級飛羽有皮黃色羽尖及邊緣,飛羽有窄的紅棕羽緣。尾灰褐色,中央尾羽有褐色羽緣,外側尾羽淡棕黃色。腹面為淺棕黃色,在胸部的色澤較深,有黑色的縱紋延伸至脇部。上喙褐色,下喙紅色。腳黃褐色,眼黑色。於澎湖繁殖的華南亞種(A.g.coelivox),身體黑色的部分較少,喙較短而高。
棲地與習性
通常單獨活動,不喜成群。生活於平地及低海拔的牧場、旱田、沙丘、河川地、機場等開闊而長有短草叢的環境。飛行靈巧,飛行路徑帶有若干顫動及盤旋。雄鳥常常奮力垂直飛到高空中,越飛越高,直到成為空中的一個小黑點,然後在空中快速振翅,維持在固定的位置大聲鳴唱,一場演唱約可持續10分鐘之久,歌聲結束後隨即降落於地面,隔沒多久又會再度登場表演,有時也會站在較高的地面鳴唱。袁孝維(1986)曾對本種的行為及生態學在屏東墾丁進行深入的觀察。發現個體行為包括休息、警戒、覓食、沐浴、理羽等。
南美產中型脂鯉,體幅略寬,但仍呈紡錘型;體側具不規則之橫向細紋,但隨成長體側之三個黑點愈加明顯。多以平直軀幹搭配略呈前傾姿態緩慢移動。背鰭軟條數12,臀鰭軟條數11。
分布區域
南美洲,蘇利南和亞馬遜河流域;主要由阿根廷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