莖葉覆有臘質白粉。株高10~30公分,莖直立健壯,天然分枝少。對生圓形多肉質葉片,葉長、寬3~5公分,葉緣有波浪狀波摺。冬季低溫及強日照下,葉緣會泛紅色。聚繖花序自莖端伸出,橘色吊鐘形花下垂,花徑2~3公分,天然開花期夏季,但台灣夏季溼熱植株生長不良,因此罕見開花。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溫暖環境,夏季高溫多溼植株容易衰弱,應移至不淋雨且通風良好的位置。秋至春季是生長期,可觀察介質乾就澆水。水勿澆淋葉片,以免水壓沖掉葉片上的白粉或讓白粉沾染水漬而影響美觀。強日照下葉片容易豎直,觀賞性更高。介質須排水良好,秋至春季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龜山島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竹林等陰暗處活動,飛行活潑敏捷,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本種季節型明顯,高溫期眼紋較大,腹面翅色較深,低溫期眼紋較小,腹面翅色較淺。本屬臺灣產有十種,但只有本種雌蝶前翅白色帶紋是轉折彎曲,另外雌、雄蝶後翅腹面的眼紋也是彎曲不呈圓形,這是其中文名稱命名由來,也可與其他近似種區分,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芒、五節芒、包籜矢竹、臺灣箭竹、綠竹和佛竹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上,卵呈黃白色具光澤呈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體色為綠色,有些具有不同程度的褐、紅和黃色斑紋,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淺褐色為主,有褐色斑紋。
頭頂、頸側、頰、前頸和上胸為紅褐色;翼上覆羽和飛羽橄欖褐色,翼上的白色橫斑紋僅分布在飛羽的內翼和少數覆羽上,此白色橫斑紋在翼折疊時無法看見;喉白色;腹以下至尾下覆羽為黑白相間之橫斑;虹膜紅色至橘紅色(未成年鳥暗褐色)。喙鉛灰色;跗蹠和趾鉛青色。 未成年鳥暗橄欖褐色,頭和頸兩側的煙灰色更濃,肩羽和翼上覆羽有稀疏的黑色和白色橫條紋。幼鳥的背面灰黑色,腹面煙灰色,胸和腹具白色橫斑紋。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海拔700公尺以下的森林邊緣的底層、竹林、灌叢、高草、溪流岸邊低地,也生活在稻田、芋田和紅樹林中。白天隱藏在草叢中,多在晨昏活動,常單獨行動。行走時腳高抬,尾豎起上下翹動。遇有危險迅速躍飛上樹或遁入水中逃逸。
幼魚頭部有不規則縱紋,成魚則消失,惟成魚面頰部具細緻花紋;體色多以橘黃至褐紅為主,體背側線上方有一個明顯的小白點,吻端則具一藍色斜紋。
分布區域
西北太平洋,由日本南部至香港,臺灣周邊海域亦有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