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生草本,株高約60~100公分;草質莖直立,會分枝全株被有粗毛為心形或腎形的掌狀裂葉,裂片5~7片的鈍狀淺裂、互生。為單瓣花,5片花瓣不等長,與蜀葵花相似,但花瓣上有深紅色脈絡,為單瓣品種,花色以紅色系主。株高也較蜀葵矮,高僅一公尺左右且,花朵直徑也較小。
栽培方式
性喜冷涼及充足日照環境;臺灣以一、二年生草花方式栽培,臺灣平地不常見栽培,中高海拔栽培較為適合。宜栽植於全日照環境,光線不足易發生徒長,且開花狀況不佳。生育期需大量供水,植株不耐旱、勿讓植株發生凋萎,會影響後續花朵的發育及生長。
本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澎湖、蘭嶼、綠島、馬祖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灌叢、荒地和都市林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敏捷,雄蝶常飛至山頂附近作領域占有,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由於喜歡較乾燥環境,在北部較少見,只有部份地點有觀察記錄,臺灣產近似種中,本種後翅腹面底色較淺,外側的斑紋列中,有明顯黑色斑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大戟科的細葉饅頭果、裡白饅頭果、菲律賓饅頭果和錫蘭饅頭果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呈黃色球形,具六角形凹陷並布滿細刺,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褐色具強烈金屬光澤,狀似枯葉。
雌雄鳥外形相同,全身黑色,背面及腹面的羽毛在胸部以上會反映綠色光澤,初級飛羽及尾羽邊緣灰藍色,尤其在初級飛羽上較為明顯,腹部、腋部及尾下覆羽灰黑色沒有光澤。喙、跗蹠及趾鮮橘紅色。剛離巢的幼鳥喙、跗蹠及趾黑色。本種不同亞種的羽色變異很大,有些亞種頭部為白色,身體則為不同程度的灰色或黑色。
棲地與習性
除了繁殖季外,多成群活動,一群可能僅幾隻,或組成數十隻以上的大群,在高大的喬木或是枯樹上層快速飛行,高來高去。分布普遍,多在森林、公園、或接近樹林的荒地附近活動,尤其喜歡中低海拔山區的闊葉林上層。
分佈於印度境內的小型南鱸,全身具鮮艷之殷紅色澤,成熟雄性尚在體側具金屬光澤之藍綠色橫帶;背鰭硬棘數12 - 14,軟條數6-8;臀鰭軟條數6-7;背鰭末端上緣呈圓形。
分布區域
分布於亞洲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恆河及中國伊洛瓦底江等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