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蜞菊為優良的造園植物,因其可節節生根,且具覆蓋良好的特性,抓地力強,故為公路護坡、安全島分隔帶之優良植物,亦可種植於庭院、花壇中觀賞,同時為蝶類及蜂類的蜜源植物。一般家庭地壇栽植,若疏於照顧整理可能蔓延太快,需注意修剪限制其生長。
栽培方式
蟛蜞菊風土適應性極佳,栽培土質不拘、耐旱且耐濕,栽培管理很容易,莖匍匐蔓狀,延長可及2公尺,節節生根,葉厚革質,兩面粗糙,花期長,日照、水分充足幾乎全年可開花。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綠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 、草原、公園、都市荒地和農田等處的草叢活動,飛行活潑敏捷,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會訪花吸 蜜吸水,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尤其是鳥類的。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尖翅褐弄蝶,本種前翅較鈍,性標長度相對 較長,兩者並不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印度鴨嘴草、舖地黍、大黍和稗等, 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為白色半球形,上具數十條細微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於寄主葉片製作筒 狀蟲巢。終齡幼蟲化蛹離開蟲巢至葉背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佈滿於葉背防止水份入侵。
害蟲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粉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枯里珍
作物學名:Antidesma pentandrum barbatum
作物科別:大戟科
體長約30cm,雌雄鳥的羽色略有不同。雄鳥喙黑青色、下喙基黃綠色,虹膜粉紅色,額頭紅色,頭頂至後頸灰色、帶黑色軸斑,眼先黑色,臉及喉灰色,喉側有一黑色橫帶,背、肩羽、腰及翼羽黃綠色,翼羽褐綠色,飛羽黑色、帶有顯著白斑,胸、腹及尾下覆羽黃綠色,尾下覆羽帶黑褐色斑紋,尾黑色,但中央一對為黃綠色帶黑色橫斑,腳鉛綠色。 雌鳥額頭灰色、並非紅色,其餘部分與雄鳥相同。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海拔800公尺至3,000公尺之間的山區,但以海拔2000公尺以上較為常見,於闊葉樹林及針葉樹林內皆可發現,大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喜攀爬於樹幹或樹枝上,搜尋樹幹內或樹皮間的昆蟲,但與台灣其它兩種樹棲啄木鳥相比,綠啄木較少進行啄木,而且會飛到地面上覓食。少作長距離飛行,多在樹與樹之間作短程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