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蕾的形狀和顏色均如即將羽化之蟬蛹,且其花色大而鮮黃,故名「軟枝黃蟬」。軟枝黃蟬在台灣環境非常適合生長,北中南皆可看見其花蹤,常見盛花時黃花掛在圍籬或是屋頂盡情綻放。常被用在花壇、圍籬、或為花廊的蔭棚植物。但其為夾竹桃科植物,含有毒性的白色乳汁,修剪時需注意。另有叫做"紅蟬"開紅色花花型較小,是另一種攀緣植物。
栽培方式
軟枝黃蟬喜愛高溫多濕的環境,需全日照開花佳。土壤以排水良好之砂質壤土或腐葉土生育最佳,土壤略濕潤即可。種植在北部地區的軟枝黃蟬因為冬季較寒冷,容易落葉休眠,所以要剪除過密之枝蔓以及枯枝,並同時施用腐熟有機肥,使翌年開花更旺盛。
本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澎湖、蘭嶼、綠島、馬祖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灌叢、荒地和都市林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敏捷,雄蝶常飛至山頂附近作領域占有,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由於喜歡較乾燥環境,在北部較少見,只有部份地點有觀察記錄,臺灣產近似種中,本種後翅腹面底色較淺,外側的斑紋列中,有明顯黑色斑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大戟科的細葉饅頭果、裡白饅頭果、菲律賓饅頭果和錫蘭饅頭果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呈黃色球形,具六角形凹陷並布滿細刺,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褐色具強烈金屬光澤,狀似枯葉。
雌雄鳥外形相同。成鳥頭、頸、下頦及胸部黑色。眼睛的虹膜金黃色。身體其它部位蔚藍色,初級飛羽的羽毛內側淺黑色,尖端白色;尾羽越往中間越長,兩支中央尾羽特長而且羽端白色,其它尾羽中段黑色末端白色。喙紅色。跗蹠與趾鮮橘紅色。 幼鳥羽毛黑灰褐色,尾羽很短、灰黑色有白色羽端,眼睛的虹膜灰藍色,喙部骨灰色,跗蹠與趾肉色至淺紅色。
棲地與習性
多成群活動,一群可能有3至12隻,多由家庭成員組成。同群個體間似乎有固定位階,移動時常成群排成一列縱隊在樹冠層飛行。性情凶悍,領域性強,對入侵的個體會猛烈攻擊,也會集體禦敵,同一群鳥可多年維持相同的領域。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次生林或公園等樹木較多的地方。因為會掠食其它鳥種的幼鳥,所以繁殖季常可見其它鳥種如白頭翁、大卷尾等,攻擊飛行中或停棲在枝上的台灣藍鵲。
體呈側扁,惟頭部與吻端多略向前延伸;體呈紅褐色至深褐色,隨個體成長而逐漸暗沉,幼魚體側有7-8條銀色橫帶,隨成長而消失。
分布區域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北起琉球群島,南至澳洲;台灣以西南海域較多,亦有養殖培育供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