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株有毛。株高20~100公分,地下有根莖。莖綠色或紫色,生長期莖較低矮,當主莖進入生殖生長時直挺長伸。互生葉片橢圓形或卵形,有羽狀深缺刻,葉基有時紫色。葉色淺綠,本種是葉片具有黃白色不規則斑紋的變種。穗狀排列的頭狀花序自莖端伸出,頭狀花序總苞有蜘蛛絲狀毛。管狀花紫色。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環境,半日照環境也可以栽培,但植株會比較稀疏散亂。反之,全日照環境栽培植株比較低矮緻密。壤土或培養土均可。不耐旱,介質略乾或葉片軟化就澆水,肥料每季施用一次綜合長效性肥料。開花後植株會老化,可進行強剪以促進更新生長。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中、高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箭竹林等林內陰暗處活動,飛行活潑快速, 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和腐果等。後翅腹面眼紋數目與大小多變異,本種為不常見的蝴蝶,在臺灣沒有近似的種類, 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不休眠的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芒草、臺灣矢竹和玉 山箭竹等,雌蝶將聚產於寄主葉背或莖上,卵呈淺藍色球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外觀綠色,頭頂具一對分 離的紅色角狀突起,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葉背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綠色為主。
體長25至30cm。頭部及背面為藍灰色或灰色。蠟膜橙黃色,雄鳥眼暗紅近黑色,雌鳥眼黃色。喉白,無喉線。胸部橙色,但色澤深淺與範圍大小會隨個體與年齡而異,有些個體非常白,雄鳥呈整片的橙色塗彩,雌鳥則帶有不明顯橫紋,尤其在腹部。下腹部、脛羽及尾下覆羽白色。尾羽灰色,有四道黑色窄橫帶,最外側尾羽無斑紋。 幼鳥眼黃色,背面褐色,有不規則白斑及赤褐色羽緣。有一道粗喉央線,胸部有褐色粗縱紋,腹部及脛羽有粗橫斑或心形斑。喙黑色,腳橙黃色。
棲地與習性
繁殖區及度冬區多棲息於接近溪流、水田、濕地、山腳地帶的低海拔森林。活動於森林邊緣較開闊之處,經常佇立明顯枝頭準備獵食。 遷移時可形成數百隻至上千隻的群集,飛行方式活潑,經常忽高忽低變換隊形。晴天時鷹群可盤旋至極高的天空,肉眼難見。經常隨著積雲前進,有時整群飛入積雲中。 不若灰面鵟鷹,本種遷移期間似乎沒有年年固定的夜棲地,曾見鷹群於午後天氣稍差時隨機落至樹林內,靜立於濃密處休息與夜棲,不易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