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臺灣農村家政推廣的歷史
壹、前言
婦女一直是農村家庭與農村社會最重要的穩定性力量。由「教導一個媽媽,教育一個家庭」的信念出發,致力提升農村婦女知能、改善農家生活的臺灣農村家政推廣,自1956 年開始辦理即將於2026 年邁入70 周年,讓我們回顧過去迎向下一個美好的70。
貳、臺灣農村家政推廣之緣起
一、1950 年代美國式的農業推廣引進臺灣
1950 年9 月「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註1) ( 簡稱農復會) 邀請美國農村專家安德生(W.A.Anderson) 來臺,擔任農復會的農會組織顧問,對臺灣農會展開調查研究,1951年6 月,安德生完成《臺灣之農會》報告書。安德生的調查發現日治時期日人發展臺灣農會和農業推廣主要目的在於處理農業生產問題,並無農民生活的改良,而且農會對象只限於成年的男性,對於農民婦女、家庭改良、家庭生活和靑少年工作無暇考慮。此份報告的重要性不僅在於臺灣農會本身的改革,也試圖改變農會工作的對象以及範圍,他建議農復會未來要和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註2) ( 簡稱農林廳) 合作,在臺灣推動農村靑年和家政的工作( 莊毓婷,2021)。美援農復會改革農會的契機下,將美國式的農業推廣引進臺灣,臺灣農業推廣工作,不再只注重成年農民的農業技術指導,也逐漸將靑年和婦女納人工作對象。
二、臺灣農村家政推廣之設立
臺灣農村家政推廣工作於1956 年由農復會參考美國聯邦政府農業部門中合作推廣服務體系之「Home Economics Extension」,致力於改善農家生活而創辦,當年臺灣省政府公佈「改善農家生活工作實施計畫」,由農會辦理改善工作。1957 年農復會與農林廳、臺灣省農會( 註3) ( 簡稱省農會) 共同簽訂新農業推廣計畫,將「改善農家生活工作」更名為「家政推廣教育」,為臺灣農業推廣教育中最後成立之一環,與農事(1955 年成立)、四健(1952 年成立) 並列為農會的三項主要推廣工作,成一完全的校外農村教育。農事推廣教育負責指導成年農民種種農業技術之改進,增加收益;靑年教育( 四健會) 負責培育未來健全農村男女靑年成優秀國民;家政推廣教育是負責指導農村婦女,傳授有關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新知識,協助解決生活上之種種問題。在當時經濟未發展、民風純樸保守的農村可稱是一項社會運動,對於農村之發展與提升農家的生活品質扮演重要角色 ( 李黃芝敏,1977;陳秀卿,2010)。
三、家政推廣工作通用原則
農復會主辦家政推廣教育業務李黄芝敏技正,翻譯自美國農部發行之世界家政推廣工作畫刊,訂出家政推廣工作通用原則( 李黄芝敏,1971),提供推廣人員執行工作遵循,原則如下:
( 一) 幫助那些自力更生的人。
( 二) 工作的推動必需是為解決當地人民問題而設計的。
( 三) 工作内容、活動等應與當地人民共同計劃。
( 四) 工作開始時必需適合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
( 五) 示範教育所用的材料及用具必需是當地人民有的。
( 六) 我們教時的原則是「在工作中學習」。
( 七) 發掘、訓練,而且供給義務人員來協助我們的機會。
( 八) 推廣工作是需要地方人士支持的。
( 九) 根據實驗研究的結果,將新知識傅授給農家婦女。
( 十) 記住我的工作目的是改善家庭與提高生活水準的。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消費者知識庫 > 食品科學類
相關檔案下載
- 小米文化傳承 臺東農改場於新園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114/10/29
- 二期稻作飛蝨類害蟲遷入預警,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適時防治114/10/27
- 花卉產業與園藝療育114/10/23
- 花卉育種的永續發展及實務分享114/10/23
- 花藝設計與生活用花之身心薰陶114/10/23
- 國產斑葉電信蘭育種研究與產業現況114/10/23
- 零售消費端之切花品質研析與冷鏈保鮮處理114/10/23
- 開創超市鮮花通路與願景114/10/23
- 國產花卉產業動態與韌性發展114/10/23
- 循環農業之苗木枝條去化再利用11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