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有機食用百合儲藏技術改進--01
花蓮地區百合栽培近況
花蓮是台灣食用百合的主要種植區,產區集中在壽豐鄉,以推行有機栽培為特色。據相關資料顯示,當地食用百合的種植面積約為3至6公頃,農民普遍注重環境永續與有機農業的發展。食用百合的種球屬於無皮鱗莖,其表面缺乏皮膜包覆,且鱗片不完全閉合,導致容易失水、褐化或發霉,進而影響儲藏期間的品質與市場價值。有機食用百合的採收後處理與儲藏技術尤為重要,因無法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病害,百合鱗莖在儲藏期間極易發生褐化或腐爛,導致商品價值下降,進而影響農民收益。因此,如何延長百合的儲藏期並降低損失,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改善這一現況,研究針對多種預冷措施進行比較,以評估不同技術移除田間熱的效果和操作可行性。同時,針對農民常用的白報紙包裹法與進口百合的儲藏模式進行對比,探討是否能有效延長儲藏時間。通過這些研究,建立食用百合採收後處理與儲藏技術標準,減少鱗莖褐化的發生,提升品質穩定性,進一步增加農民收益,並確保市場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全。
本場有機百合儲藏試驗前人研究
鱗莖類作物的適宜儲藏溫度對於保持品質和延長儲藏時間具有重要影響。在低溫環境下,鱗莖類蔬菜的呼吸作用會降低,從而減少水分蒸散與營養成分流失,這有助於延緩其生理變化和抑制病菌的生長。對於常見的鱗莖類作物如洋蔥、大蒜等,建議儲藏溫度為0-4℃,相對濕度為65%-70%,此環境可以有效地防止鱗莖類作物霉變,並保留其商品價值。然而,於低溫較敏感的鱗莖類作物,則不宜儲存於4℃以下環境,如洋蔥與蒜,適宜的溫度範圍通常為10-12℃,相對濕度則可稍高至85%-90%,以避免低溫造成的質地變軟或變色現象。
百合在採收後,隨著儲藏時間的延長,容易發生褐變,也易會引起百合的養分流失和碳水化合物的成分變化。再者,長期儲藏的百合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導致有機食用百合之鱗莖出現病斑以及發霉腐爛,最終無法食用以及銷售。本場為穩定百合採收後品質,曾進行有機食用百合採收後的儲藏試驗,以減少百合鱗莖儲藏期間褐化的發生,結果顯示,以100倍的茶素精噴施於鱗莖表面後,先放入於1℃冷藏庫低溫陰乾,再將有機食用百合包埋入1:100比例的粉狀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與腐熟過的乾燥木屑均勻混合的介質中,再裝入乾淨塑膠袋及儲藏容器內,並於-1℃至1℃且相對溼度達85-90 %環境進行低溫儲藏,可以有效降低百合褐化程度及發霉情況。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根菜類 > 根菜類-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蔬菜作物-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工程類 > 農業機電 > 其他農業機電
- 花蓮區農情月刊--國際交流 夏威夷辣椒專家Dr. Michael Kantar來場114/07/08
- 花蓮區農業專訊--有機食用百合儲藏技術改進--02114/06/05
- 花蓮區農情月刊--以農業科技傳承阿美族火蔥文化 第二屆月眉火蔥節熱烈開辦 現場民眾品嘗體驗收穫滿滿114/06/05
- 植物醫師專欄-薑的病害防治:選用健康種苗是關鍵114/05/29
- 洋蔥產業一貫化機械作業示範觀摩會114/05/29
- 2025瓜果嘉年華登場! 臺南農改場攜手種苗協會 推動智慧生產與優良品種技術交流114/05/14
- 花蓮區農情月刊--芋苗種植機移栽芋頭苗不用再歪腰 本場輔導吉安農友邁入農業自動化114/05/13
- 花蓮區農業專訊--花蓮地區陸生藍綠藻的生態特性及栽培管理--03114/03/21
- 花蓮區農業專訊--花蓮地區陸生藍綠藻的生態特性及栽培管理--02114/03/21
- 花蓮區農業專訊--花蓮地區陸生藍綠藻的生態特性及栽培管理--0111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