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分類有道(一)
							作者:詹慧玲
							公佈日期:95 年 01 月 06 日
						
						面對市售茶葉上的分類苦惱不已?還是聽著茶坊店家的介紹說明卻有聽沒有懂呢?究竟有什麼異同呢?以下就常用的分類做簡單的介紹。一般來說,製茶由採摘、萎凋、炒菁、揉捻、團揉、乾燥等步驟交錯搭配而成,早期根據製茶程序與茶色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與黑茶六種。所謂綠茶也就是在採摘後不經萎凋直接炒菁、揉捻、乾燥,三峽的龍井、碧蘿春就屬此類;紅茶則是省略炒菁,並在揉捻後補足發酵再乾燥,台產以日月潭為最;青茶在日光萎凋後要於室內靜置及攪拌,後接續炒菁、揉捻、(團揉)與乾燥,這也是台產茶裡最多樣像包種、白毫烏龍、凍頂烏龍等皆是;萎凋後將炒菁改為烘菁,輕揉後烘乾即成白茶,有包含銀針白毫、壽眉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等黃茶,要在揉捻後多悶黃步驟再乾燥;而近年來廣為人知的普洱茶屬黑茶,不只在揉捻後加渥堆的功夫,乾燥後還要經蒸(炒)壓成型。後研究發現,各茶風味不同與萎凋、攪扮動作所引起的發酵作用息息相關,若以此做依據,則可將大部分茶葉做分類,也就是廣為使用的方式—不發酵茶、部份發酵茶與全發酵茶,與根據製茶程序與茶色的分類相互對照可知,不發酵茶就有所謂的綠、黃與黑茶類,而台產大宗的青、白茶則屬部份發酵,至於紅茶可說是唯一的全發酵茶。其他則還有依照季節、品種、製造程序、名人命名等等方式,將再分篇介紹。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食品科學類 > 食品簡介 > 農藝食品簡介
延伸閱讀
							- 推動國產茶及咖啡分類分級評鑑 各路好手接受表揚 創造多元消費平臺113/01/11
- 臺灣茶每年總產值是多少?113/01/11
- 推動茶葉食農教育 共同推廣臺灣好茶112/12/14
- 常飲茶益身心 臺茶追求「健康、安全、永續」發展112/08/10
- 茶改場鼓勵年輕學子展現臺灣茶創意 開啟天然茶飲健康新浪潮112/08/10
- 臺東區農技報導96-有機栽培番荔枝葉蟎控制技術-臺東地區番荔枝葉蟎為害習性及樣態112/06/30
- 快萃商用茶原料之加工技術112/02/08
- 第72輯技術專刊農遊體驗100種-紅茶製茶體驗111/12/28
- 茶與酒的對話─臺灣酒茶的誕生111/12/12
- 做茶靠智慧、行銷靠策路、喝茶養生最保健 茶改場舉辦「臺灣茶多元健康茶飲與智能產製銷研討會」111/11/25








